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葉麥穗 廣州報道2023年,港股市場出現較大調整,不少個股呈現“腰斬”走勢,不過這也激發了上市公司的“購買慾”。
根據同花順統計,2023年港股回購規模同比增長20%至1259.26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回購金額佔據總金額的40%,超過484億港元。
今年開年,港股依然倒春寒,截至1月30日恒生指數開年下跌8.04%,恒生科技指數更是重挫17.98%。隨著指數探底,回購越發猛烈,截至1月30日,港股的回購數量已經達到10.5億股,回購金額則高達235.7億港元。
港股估值已達到歷史低點
2023年,港股回購規模突破歷史新高,全年累計回購1259.26億港元,“回購王”騰訊全年回購超484億港元佔比超4成,友邦保險、滙豐控股也回購超過200億港元,分別是284億港元和216億港元。
長城汽車、長實集團、集團、快手和李寧等公司也都躋身回購TOP10序列,回購金額都在10億港元之上。
不過與回購相對的是,2023年港股的走勢整體疲軟,恒生指數下跌13.82%,不少明星股票出現“腰斬”走勢。
港股回購規模大幅上升的階段往往對應恒生指數市盈率/市淨率低點,在研報中提到,回購筆數相比回購金額對市場階段底的指引作用更強,其中恒生科技指數底部往往也伴隨著回購高峰,2021年平臺經濟監管落地後的回購潮除外,彼時由於政策和基本面預期並未反轉,恒生科技指數持續回撥至2022年10月。對恒生科技指數而言,回購市值比可能是更好的底部訊號指標。
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認為,港股出現大額回購主要還是估值偏低的原因。恒生指數從2018年的高點最大回撤已經達到56.41%,特別是近幾年連續回撥,年線在2023年收出四根陰線的基礎上今年繼續下探,這種長時間調整的跨度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市盈率(TTM)為7.9,而PB更低只有0.83。即便代表成長性公司的恒生科技指數,PE(TTM)和PB也僅有16.7、2.06。“因此,上市公司和股東回購也在情理之中”。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港股2023年整體表現低迷,很多基本面不錯的優質公司估值跌至歷史較低水平,從而引發了回購熱潮。港股回購主要集中在騰訊、友邦保險、滙豐控股等基本面較為優質的金融、科網企業。
為何回購熱潮仍沒有讓指數出現反轉?劉有華坦言,2023年影響港股表現的因素有很多,美聯儲加息以及內地經濟增速有所波動等因素都會對港股走勢造成重大影響。回購只能表明公司具備一定的長期投資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為股價提供支撐,有助於推動股價上漲,但並不能成為帶動股價上漲的唯一原因。當前港股中很多優質公司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具有反彈的需求。另外,隨著經濟的持續修復以及美聯儲加息已經步入尾聲,外資有望重回港股市場,利好港股市場走出估值修復行情。
騰訊依然是回購王
2024年開年,回購力度最大的公司依然是騰訊控股,截至1月30日,累計回購3411萬股,累計回購金額98.24億港元。其次是滙豐控股今年以來合計回購31.87億港元,排在第三和第四的公司,是美團和友邦保險,今年以來的回購金額也超過20億港元,分別回購28億港元和24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2023年11月28日,美團公佈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後,美團CEO王興出席了電話會議。他在會上提到,目前股價只反映了單一業務的價值,“長遠來看,相信公司目前股價仍處低估水平,必將實現更大增長,為使用者創造更大價值”,因而董事會已授權回購最多10億美元的股票。次日早間開盤前,美團公告稱,自2023年12月1日起,將根據2023年6月30日股東大會上透過的回購授權,不時在公開市場購回總金額不超過10億美元的股份。
2024年1月10日,美團開啟回購,首次回購總額4億港元,約佔公司總股本的0.09%。2024年開年以來公司股價最大跌幅一度超過12%。1月11日晚,美團公告顯示,公司再次回購531萬股B類股份,共耗資近4億港元。當天,美團收盤價75.6港元/股,上漲5.37%。截至1月30日,美團已經合計回購3886.4萬股,合計金額28億港元。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潘鐵珊認為,美團回購數佔總股本份額有限,相信只對股價短期內有帶動作用。恆豐證券資產管理部總裁連敬涵認為,回購從不能使公司股價進入真正反彈,股價走勢最終仍要回歸基本面情況。
為何港股在2024年開局時會連續下跌?興證國際認為,對港股開年下跌影響比較大的三大因素包括利率、經濟資料、中美關係繼續左右港股表現。隨著近日市場對於提早減息的預期降溫,拖累環球主要股票市場出現震盪。而中植集團申請破產清算的訊息曝光,權重的金融類股份下挫更拖累港股進一步走弱,市場正在憂慮相關問題會否輻射到不同的金融體系或其他領域,資金避險情緒升溫。
對於港股的開局不利和未來走勢,易小斌表示,港股與內地市場的關聯度越來越大,中國經濟在今年企穩回升是大機率的事件,這種輻射作用會顯現出來。同時,香港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優勢,發展仍不可小覷。因此在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後,其低估值肯定會重新吸引大量的資金,對港股今年的走勢,他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整體來看,港股回購大戶以網際網路龍頭、醫藥、港股證券和消費為主,除了上述提到幾家公司之外,小米、、金山等公司也在回購金額前十的名單中。
隨著回購增多,資金透過各類港股ETF進入市場抄底,其中港股通網際網路ETF、恒生科技ETF、港股通醫藥ETF、香港證券ETF、港股通消費ETF等指數基金最為吸睛,場外投資者也透過低位定投聯接基金把握市場投資機遇。
國元國際分析師張思達表示,當前市場外部環境整體趨穩,對於投資者來說適合進行優質個股的篩選和投資。在板塊配置方面建議攻守兼備,除了配置一定的能源、通訊等傳統的防守板塊之外,可以適當配置可選消費、新能源汽車等未來可能受益於經濟復甦的板塊或對美債利率下降較敏感的板塊作為進攻方向。在個股選擇中可選擇具有優質“護城河”、基本面較好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