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又一次被藥明康德帶入“坑”中。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藥明繫帶崩整個醫藥板塊了。
此次,導致藥明康德股價大跌的原因,源於美國議員提交的一份檔案。
據相關媒體報道,近日市場流傳一份美國禁止與某些生物技術供應商簽訂合同以及用於其他目的的法案截圖,其中提到將華大基因、藥明康德等公司納入“受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名單。
受此影響,藥明康德股價連續下挫,創下了階段性新低。截至今年1月30日收盤,藥明康德A股股價報收56.85元/股,和2021年8月的最高點171.08元/股相比,如今藥明康德A股股價已“膝蓋斬”,市值則縮水超過了3000億。
儘管藥明康德一再強調影響不大,但市場似乎並不買賬。
實際上,這並非藥明康德第一次受到該類事件的影響,也並非“藥明系”第一次成為行業下跌的導火索。早在2023年12月,藥明系公司藥明生物在官網更新了業績指引,公司下調了全年業績指引。
隨後,藥明生物盤中一度暴跌超24%,受藥明生物崩盤的影響,港股醫藥板塊集體重挫,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於12月4日重挫超5%,位居行業板塊跌幅第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藥明系”企業陸續上市,創始人及重要股東也開始了一路減持。有統計顯示,僅在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8月期間,李革及其一致行動人開始減持藥明康德,三次減持累計套現約98.31億元。
機構“逃離”藥明系?
做大,拆分,是藥明系壯大的秘訣。
藥明系也是在高增長中,完成了裂變,而受益於高增長,藥明系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但隨著企業的發展,藥明系的問題開始逐漸顯現,且每次有“風吹草動”,藥明系的股價就會出現劇烈的波動。
現在回頭看,藥明系公司並非第一次受到此類事件的影響。
早在2021年12月。當時,有媒體報道,美國商務部預計將2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在藥企名單中出現了藥明康德的身影。
受到利空訊息的影響,藥明康德A股股價當天直接跌停。拉長週期來看,這一次的利空也直接終止了藥明康德長達三年的上漲行情,股價開啟下跌模式,一直到今年的1月,藥明康德的股價仍然沒有見底回升的跡象。
而藥明系的另一家公司藥明生物,其下跌趨勢則始於2021年7月份,當時藥明生物股價一度漲至148港元/股,創出歷史新高,以此計算,藥明生物期間累計跌幅已接超過85%,已慘遭兩度腰斬,期間總市值累計蒸發超54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960億元)。
有統計顯示,僅在2022年2月和2023年4月,這一年時間,藥明系就因為四次來外界的利空而受到影響。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虛假的訊息並未真正的落地,但資本市場無疑都用腳進行了投票。
那麼市場究竟在擔心什麼?顧慮到底在哪?
實際上,投資者的顧慮也並不難理解,畢竟從業務佔比來看,2023年上半年藥明康德的境內和境外使用者營收為156.4億和32.27億,佔比分別為82.9%和17.1%,一旦境外市場發生變化,藥明康德的業務將受到巨大的打擊。
從2022年的財務資料來看,2022年來藥明康德自美國客戶收入達258.84億元,佔總營收65.77%;來自中國客戶收入達75.26億元,佔總營收19.12%;來自歐洲客戶收入44.32億元,同比增長19%,佔總營收11.26%;來自其他地區客戶收入15.12億元,同比增長23%,佔總營收的3.84%,對比來看,美國市場的確是藥明康德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此外,還有機構股東的減持,根據《長江商報》統計,藥明康德股東累計減持金額合計超過400億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藥明康德的機構持倉家數已經從去年同期的1158家,下降至518家,降幅非常明顯。
藥明係為何不大規模回購?
週期之下,現金流為王。
藥明系的問題在於,其賺到錢之後,就會上馬新專案,進一步分拆上市,對於投資者的回饋,其實並不算太好。
以藥明康德為例,其之所以到今天這個局面,除了外圍的利空、行業的急劇變化、自身的問題其實也不容忽視,作為藥明繫上市公司的縮影。此前,CXO行業被看作是一個確定性很高的行業,畢竟從整體來看,醫藥研發的成本很高,一款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研發週期大於10年,因此選擇這條路是一條最快捷的路。
但風險同樣巨大,例如每次的傳聞都能引起藥明系公司股價的劇烈波動。
原本當在市場賺到足夠多的資金之後,就要構建自己的護城河,但路徑依賴下,做出一些決策並不容易。
2015年,國內開始推動醫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隨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創新藥加快審批的政策的相繼落地,大量藥企也開始從仿製藥業務轉型到創新藥業務中;2018年,醫藥帶量採購政策正式開始實施,仿製藥企再次受到衝擊,又有一大批的傳統仿製藥藥企轉型創新藥。正是在這兩輪醫藥行業改革的帶動下,CXO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
以藥明康德為例,在2015年時藥明康德的營收不過48.83億,淨利潤則為3.49億;到了2022年,藥明康德的營收已經增長至393.6億,淨利潤也增長至88.14億,7年時間營收增長了8倍,淨利潤則增長了超過20倍。
在經歷了短暫的爆發期之後,國內藥企對於醫藥研發外包的需求開始減少。2023年的前三季度,藥明康德實現營收為295.4億,營收增速僅為4.04%;實現淨利潤為80.76億,淨利潤增速則只有9.47%,這是藥明康德上市以來首次營收增速降至個位數。
當然,對於上市企業來說,投入發展是一條不變的道路,但回饋股東也是維護公司市值的必由之路。從格力、美的等公司的做法來看,高額的分紅加上穩定的盈利,則是其股價“抗跌”的最大因素之一。
因此,面對市場的拋壓以及機構的“逃離”,藥明系的掌舵者應該充分的重視投資者,以更大力度去回饋投資者,否則一旦等市場開始用腳投票,對於公司對於行業來說,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且作為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其本身也具有帶頭示範作用,切不能因為自己的“問題”。屢屢影響行業公司的股價。
統計顯示,藥明系公司至今市值已經蒸發超8000億元,所以,藥明系掌舵者應該肩負責任,啟動回購以及其他措施,來阻止股價的進一步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