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發布了光伏矽料最新成交價格。N型矽料成交均價為7.19萬元/噸,周環比上漲1.41%,N型料已經實現三連漲,累計漲幅已接近6%。
價格的持續上漲說明N型矽料供不應求,矽料供應量的小幅增加不足以覆蓋下游需求缺口,未來仍可能出現階段性上漲的趨勢。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矽料龍頭廠家對於N型矽料抬價意願明顯,導致N型矽料和P型矽料之間價格差距持續擴大,有利於矽料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
那麼,N型矽料和P型矽料有什麼區別呢?
高純的矽晶體結構中幾乎沒有多餘的電子和空穴,本身導電性不強。
如果晶體內出現其他的雜質元素,可以引入額外的電子和空穴(統稱為載流子),導致晶體導電效能得到提升,成為非常好的半導體和光伏材料。
根據矽晶體中摻雜元素的不同,可以分成P型矽料和N型矽料。
P型矽料是在純矽中新增硼(B),鋁(Al)等三價元素,使得矽中存在“空穴”(缺少電子的地方),這些空穴可以接受電子,因此這種矽被稱為P型矽片(正空穴)。
N型矽料是在純矽中新增五價元素如磷(P),砷(As)等,使得矽中存在額外的自由電子,因此這種矽被稱為N型矽片(負電子)。
作為傳統的P型矽片電池,PERC電池理論轉換效率極限為24.5%,目前PERC電池量產效率普遍超過23%,已接近理論極限,很難再有大幅度的提升。
相比之下,N型電池理論轉換效率在28%以上,而且還具有雙面率高、溫度係數低、無光衰、弱光效應好、載流子壽命更長等優點,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因此,隨著PERC電池效率接近極限,TOPCON和HJT等N型電池有望成為光伏電池市場主流型別,市場份額呈現逐步提升的趨勢。
以往P型電池製造難度低,成本優勢明顯,成為之前光伏電池市場的主流型別,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在非矽成本方面,TOPCon電池比PERC電池還高出大約2-4分/w的差距,主要是新型電池產線裝置折舊和銀漿成本較高,導致TOPCON電池的較高成本。
但是,TOPCon電池要比PERC電池溢價超過5分/w,不僅可以彌補成本差距,利潤還略有勝出。因此,隨著N型電池持續進步,P型電池競爭優勢也越發不明顯。
在2024年1月9日,中國電建2024年度42GW光伏元件框架入圍集採開標。本次招標共包含4個標段,包件一、包件二為P型元件,採購規模12GW,均價約0.90元/W;包件三和包件四為N型元件,採購規模30GW,均價約0.97元/W。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N型電池不僅採購規模更大,元件溢價7分/W,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那麼,N型矽料的市場空間又有多大呢?
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大約為380GW,同比增長65%。展望光伏電池市場的發展趨勢,國內外光伏裝機量有望繼續保持增長。
國內方面,風光大基地建設持續推進,地面電站招標提速。海外方面,24年庫存情況好轉,歐美即將進入降息週期,都能有效增加光伏電站的裝機意願。預計全球2024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約460GW,同比增長21%。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資料顯示,2022年TOPCon電池出貨約20GW,市場佔有率約8.3%。
2023年TOPCon電池產能大規模擴張,截至2023年12月TOPCon電池產能落地達到 515.70GW。在2023年10月份TOPCon電池市場佔有率突破30%,12月份TOPCon 電池市佔率達到47%-48%。
隨著TOPCon電池產能持續增加,N型電池的市場佔有率也在持續增加,同時伴隨部分老舊P型產能的逐步退出,預計2024年TOPCon電池市場佔有率有望超過70%,徹底成為光伏電池市場的主流品種。
同時,N型矽料的HJT電池方向市佔率也有望提升,2023年總規劃產能達到82GW。隨著產能加快建設,2024年HJT電池市場份額也有望提升。
整體來說,N型矽料取代P型矽料成為市場主角,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且N型矽料更高的市場價格,也使得矽料龍頭業績更加受益。
那麼,N型矽料的產業鏈又是怎麼分佈的呢?
作為光伏電池產業鏈的上游環節,N型矽料再向上延伸的環節主要是矽石原材料、裝置供應商和能源,和傳統P型矽料情況差不多。
N型矽料難點在於摻磷元素後製造工藝複雜,目前國內具備N型矽料生產能力的企業僅有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大全能源等龍頭,這些也是傳統光伏矽料龍頭企業。
通威股份,經過10餘年快速發展,公司打通光伏上下游產業鏈,已經成為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矽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及高效元件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光伏企業,形成了完整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伏產業鏈條。
近十年來公司營收和淨利潤持續增長,尤其2021、2022年光伏矽料價格明顯提升,全年營收分別為634.91億元和1424.23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依然實現營業收入1114.21億元,同比增長9%。
公司快速提升N型矽料的市場供應,銷量同比增長447%。截止2023 年上半年,公司已經實現高純晶矽銷量17.77萬噸,國內市佔率達到 30%左右,目前生產成本已降至4萬元/噸以內,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作為全球產能規模最大和出貨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截至2023年底,公司太陽能電池全球累計出貨量突破200GW,連續六年出貨量全球第一,產品遠銷全球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及地區,全球市場佔有率達15%,市場龍頭地位穩固。
因此,公司控股股東通威集團決定以不低於10億元、不超過20億元的資金增持公司股份,真金白銀看好公司的未來。
整體來說,光伏作為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往往是龍頭企業更容易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更容易保持市場龍頭地位。
關注飛鯨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3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鯨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