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整個江蘇地區唯一供暖的城市,徐州的這個冬天有點冷。
01
江蘇各地GDP成績單陸續釋出,蘇州去年名義增長率雖然放緩但增量依然穩居省內第一、常州全國露臉第25個衝進萬億俱樂部、蘇北淮安也邁上了新臺階力破5000億大關、相比於宿遷與連雲港白熱化的“副班長之爭”,揚州與鹽城的“老七卡位戰”似乎要更為激烈。
而淮海中心老大徐州,則整體顯得有些不溫不火,尤其在新晉網紅常州的襯托之下。
事實上,老牌工業城市徐州,自GDP開始核算起,歷史上一直是壓著蘇南常州一頭。直到2018年,徐州第一次被常州超車,往後每一年差距也是越拉越大。2023年的最新資料,常住GDP10116.4億、躍過萬億金線,而徐州為8900.4億、繼續蹲守八字頭。
近十年來,徐州基本保持了每兩年GDP增量破一次千億的態勢,但對比2021與2023,徐州似乎已經駛離了快車道。
面對常州,徐州一直有一顆逆轉的心,但現實情況是,蘇A、蘇B、蘇D、蘇E、蘇F都已是萬億之城,中間唯獨就缺了個蘇C,略顯尷尬。
實際上自南通跨進萬億俱樂部之後,徐州早在2021年就已經喊出了“2025年GDP力爭破萬億”的口號。今年1月,在常州先發入局的情況之下,徐州政府工作報告再次重申,“十四五”週期內必須拿下萬億之城。
曾經以一己之力為江蘇全省貢獻80%以上煤炭、60%以上電力的徐州,也一直在各方面受到“特殊”照顧。
“身份”上,徐州是江蘇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嚴格來講,相比於蘇州和南通這兩個區域中心城市,定位上要拔得更高。
而江蘇省內的三大都市圈規劃,一個是南京都市圈,一個蘇錫常都市圈,最後一個正是給到了徐州都市圈。
交通基建上看,徐州 “米”字型高鐵已開通6個方向、可以說是國內非省會普通地市中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市、蘇北各市出行常年要從徐州繞一道;而在蘇北五市中,徐州也是唯一步入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坐擁三條地鐵,羨煞眾人。
也難怪全國出圈的高階商業綜合體德基廣場,把南京之外的全國首個專案,就落在了徐州。
02
「徐州到底是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這是網際網路上有關徐州這座城市特質的經典一問。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不講吳儂軟語和江淮官話,方言更偏向齊魯口音,屬於中原官話;歷史上也是“武德充沛”,出了梟雄劉邦、在這打得也都是硬仗;飲食文化上也很“彪悍”,狗肉是招牌菜,山東淄博燒烤紅了,徐州燒烤第一個跳出來表示不服;而作為江蘇省內唯一集中供暖的城市,徐州更是“實錘”了北方城市屬性。
事實上相比於與省內城市的南向聯動,徐州確實與省外城市打得更為火熱。
坊間一直有一戲說,建議將蘇魯豫皖四省交匯處拼裝,重新組局為全新的“淮海省”,而這個省的“省會”則定為徐州。
雖然這個“淮海省”是無中生有,但“淮海經濟區”這個提法,確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是國內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
2018年國務院正式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商丘、棗莊、 濟寧、臨沂以及菏澤等城市納入淮海經濟區,也提到了要“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包括去年,徐州給到的目標定位,就是要“錨定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但是這個淮海經濟區的提法,似乎也一直缺少實質性的支撐,徐州這座“中心城市”身處其中,也多少有些“剃頭挑子一頭熱”。
細看這個淮海經濟區,無論是魯南經濟圈裡的臨沂、棗莊、菏澤、濟寧,還是皖北的宿州、淮北等,都是屬於各省地理位置上的邊緣、經濟發展上的“窪地”,很難形成協同效應。
而徐州本身這個區域高點也尚未到達“外溢”的高度,相對於經濟中心設想,徐州仍然更偏向於地理方位上的區域中心概念,離帶動淮海經濟區整體發展還有距離。
前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就曾直戳過徐州的“痛處”,指出其還沒卸下老工業基地的“包袱”、也尚未擺脫“地級市思維”和傳統的“蘇北意識”。
反映到“淮海中心老大”這件事上,徐州面臨的現狀,就是一方面區域夥伴底子薄“帶不動”,另一方面,自己這座“火車頭”動力也還差火候。
03
但徐州身上確實也有一股特別的“倔勁”。
相比於蘇錫通常區位上承接上海外溢的天然優勢,“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硬是憑著自己過去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底子,以一種“泥腿子”的方式多年來一直守著蘇省“第六城”的座次。
2022年,徐州退出了施行了二十來年的江蘇“南北掛鉤”幫扶,先前與之結對的無錫牽手連雲港,徐州正式宣佈“自力更生”,又一次成了蘇北五市裡的唯一。
比起被人帶,徐州骨子裡更想破局帶別人。
只是雖然在產業端上徐州有一些亮點,比如徐州的工程機械叢集是國家45個先進製造業叢集之一,培養出了該領域裡的頭部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產業產值也是常年佔據全國市場的1/5。
但是問題也出在這裡,一個“工程機械之都”的響亮名頭,凸顯了徐州在其他產業維度上的乏善可陳。
相比於常州近年來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一路佈局光伏、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積體電路等領域,徐州在新興產業端的發展明顯滯後,過於倚仗工程機械這一“一號產業”,事實上形成了某種“路徑依賴”。
但徐州也在部署調整——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個優勢創新產業叢集,數字經濟、積體電路與ICT、醫藥健康、安全應急4個新興創新產業叢集,精品鋼材、高階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3個特色創新產業叢集——這一“343”戰略已經被明確提出。
微觀上看,徐州近年對於創新企業的吸引力也在不聲不響提升中。
一份資料,截止到2023年9月,徐州經開區和高新區,擠進了產業園區遷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榜的全國前五,雖然與蘇州和南京還有一些差距,但不得不說,這一微觀資料確實能反映出徐州產業發展上的一種新面貌。
歷史上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徐州,如今似乎也不想只是偏安一隅,正在默默蓄力籌備一場“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