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火火幹一年,末了虧損20多億元。
1月24日晚,智選車業務深度合作伙伴賽力斯汽車公佈2023年業績預告:營業收入預計實現355億元到365億元,同比增長4.09%到7.02%;淨利潤虧損21億元~27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46億元~50億元。
這數字讓網友們大跌眼鏡。大家沒想到,問界賣得這麼火,賽力斯汽車竟然還是入不敷出。
就在業績預告公佈前,1月20日,華為車BU董事長餘承東在社交媒體透露,新款問界M7上市4個月大定數已經突破13萬輛。
有網友愛屋及烏,稱“賽力斯本身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車企,傍上華為,立馬幾千億市值,最近幾個月銷量也才有點起色。只能說,華為太強了。”
「市界」按照業績預告估算了下,自2021年與華為正式合作打造高階新能源品牌“AITO問界”以來,公司營收規模大幅增長,同時,單算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這三年,賽力斯累計虧損116.89億~120.89億元。
難不成問界賣得越好,賽力斯虧得越多?
對2023年業績預虧,賽力斯解釋稱:“主要因高階化智慧電動汽車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投入較高,致研發費用和人工成本增加,同時前三季度銷售低迷,固定費用及相關費用也較高。”
另外,為了四季度上銷量,上半年賽力斯加大了市場促銷力度,以及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居高,這幾大因素整體影響了業績。
2月2日,對於何時能達到盈虧平衡的問題,第一財經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賽力斯投資者熱線,工作人員表示,沒有辦法作出預測。
面對市場更多的質疑,賽力斯沒有太多要解釋的。年過花甲的賽力斯集團創始人張興海也沒太多想說的。既然牌桌是他決定上的,就一定要打下去。
01、大起大落的一年
過去的2023年,賽力斯可謂是死裡求生。
自2022年7月份公司達到千億市值後,2023年5月份,賽力斯股價又從馬背上摔下了來,市值只剩下不到500億元,套牢了不少高位入局的投資者,也讓張興海和餘承東為AITO問界的未來捏了一把汗。
2023年9月,問界新M7釋出後,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智選車終於“起死回生”,賽力斯的市值也跟著飆升至千億元,這讓一直低迷的華為造車陣營突然火爆了起來。
天眼查App顯示,張興海家族間接或直接持有賽力斯集團股份比例約28%。2023年11月,賽力斯市值衝上1200億元的巔峰,張氏家族的資產跟著暴漲到336多億元。
這段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商業故事,還要從三年前講起。
2021年,在生意場摸爬滾打三十多年的張興海,做了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帶著公司加入華為智選車模式。
當時的賽力斯集團還叫小康股份,造車好多年,始終是車圈“小透明”。對外界而言,這就是一家只會生產低端車的企業。若說旗下的東風風光、東風小康、瑞馳等SUV車型還算耳熟能詳,微面商用車也有些名氣,但業內普遍認為,這些是其依附央企東風汽車集團才得來的。
2019年,小康股份還能勉強盈利,但到了2020年歸母淨利潤一下子虧了17億。那一年,小康股份年收入只有143億元,單車銷售均價只有5萬元出頭。
窮則思變。張興海急需救命稻草拉他一把。不知道這世間事有幾分是巧合,2021年,時任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的餘承東拉著一車稻草來了。
華為需要一個展示試驗場,張興海需要錢。雙方基於對新能源汽車的共同信心,很快敲定合作。2021年4月,趕在上海車展期間,雙方宣佈:由華為出技術,小康股份提供生產線,共同打造的智選車——賽力斯SF5,正式上市,並同時開啟預定。
這個決定挽救了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小康股份,卻也從此讓張興海飽受質疑——“這不是把‘靈魂’交給華為麼”“小康的造車底子,能造出好車嗎?”這既是一些網友的聲音,也是許多業內人不宣於口的看法。
張興海很實際,相較於把“靈魂”交給誰,這副軀體能活著更重要。那段時間,張興海跟餘承東說的話,比跟家裡人都多,甚至有時候兩人半夜一兩點還會聊。
為了進一步加深小康股份進入新能源市場的決心,2022年8月初,他直接將上市公司名字改成了“賽力斯集團”,搖身一變,成了新能源汽車界的“華為概念股”。
自此,抱上華為大腿的賽力斯,半年內股價從年初的15.64元/股漲到了6月中旬的最高點83.83元/股,翻了5倍不止。2022年3月,張興海、顏敏夫妻二人以125億元的財富,位列《2022家大業大酒·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864名。
有錢之後,如何讓錢生錢,成了新的難題。賽力斯SF5剛上市就被市場澆了一盆冷水。產品得不到認可,說多少都是白搭。
2021年12月,雙方給合作生產的汽車重新起名——AITO問界,來了。首款中型SUV問界M5,被外界視為“換殼”升級版的賽力斯SF5,但比SF5更有華為的味道。2022年,這款車也成了銷售主力,幫助AITO問界斬獲超7.5萬輛的業績,成為車圈“黑馬”。
一時間,賽力斯被資本環繞。2022年上半年,賽力斯至少接受了近150家機構的調研,張興海親自參與了不少機構調研的電話會議。2022年7月,賽力斯啟動了新一輪定增,其中,17個機構以當時51.98元/股的發行價,為賽力斯助力輸血超70億元。當月,賽力斯市值登上千億頂峰。
▲(近一年賽力斯的股價變化圖,截圖源於雪球。)
這一局,不僅公司品牌形象大幅提升,股價、市值也連番上漲。但到了2023年,市場猛地給了張興海一記重錘。
2023年初,“鯰魚”特斯拉打響國內車企價格戰,問界成了第一家跟進降價的車企,並在宣傳上使用了“華為問界”的標識,打算蹭一波華為的熱度,可惜事倍功半。
很快,更大的暴擊來了。同年3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內部重申五年內“華為不造車”,不允許華為品牌和汽車商標組合使用,停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的標誌。
2023年4月,賽力斯公佈產銷快報:當月新能源汽車銷量6917輛,同比下降19.12%;其中賽力斯汽車銷量2953輛,同比下降14.13%,合計汽車銷量1.47萬輛,同比減少26.49%。2023年1-6月份,賽力斯汽車的累計銷量為25761臺。相比去年同期,銷量下滑了19.7%。
由於賽力斯汽車的銷量主要靠問界,上半年的低谷,讓賽力斯和華為都很急。2023年8月26日,投入超5億元打造的問界新M7正式開啟預售,張興海和餘承東決定背水一戰。
後來的事實證明,問界新M7挽救了所有人。2023年國慶假期,問界新M7在10月5日、6日兩天時間,收穫超1萬臺的大定訂單。餘承東這才敢鬆口氣:“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回顧過去的一年,賽力斯大落大起。進入2024年2月,公司最新市值回落到約883億元,張氏家族的財富也縮水至247億元左右。
02、“老實人”張興海
關於賽力斯和張興海,社交媒體上有這樣一張照片讓人印象深刻。
2023年5月27日,賽力斯汽車的大本營重慶市,位於江北區渝康大道101號的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正在慶祝AITO問界第10萬臺量產車正式下線。
▲(2023年5月27日,重慶,AITO問界第10萬臺量產車正式下線。圖源/AITO汽車官方微信)
這一天,是“AITO問界”誕生的第15個月。這一年,張興海已滿60歲。坐在比自己小6歲的餘承東身旁,他反而像個客人。
在去年很多問界新車釋出會的大場合,餘承東都是絕對的主角,媒體的閃光燈為他而亮,友商的炮火因他而開。反觀張興海,一副不爭不搶的“老實人”形象。
2022年7月,張興海首次為問界M7公開站臺,就對餘承東一頓誇獎:“餘總參與進來,那才是真正的產品主義者在這裡,親自下場,親自指導,親自對車進行定義……”這番話搞得餘承東都有點不好意思,直言“過獎,過獎了”。
以至於直到2023年公司股價飆升後,還是有人看不起賽力斯,認為其就是靠傍華為才獲得市場關注,張興海就是依仗餘承東才抬高了身價。
但有接近華為的訊息人士告訴過「市界」,華為內部對張興海的評價很高,他們認為張對汽車產業的理解很深刻,“並不是華為做了多少,張興海本來就很懂(行業)。”
最關鍵的是,和其他合作伙伴比起來,張興海與華為的配合度極高。賽力斯汽車產品線總經理周林曾對媒體提到,雙方研究完賽力斯新車型之後,華為工程師提了很多條改進建議。如果覺得華為同事說得有道理,他們就改,如果確實存在他們不瞭解的工程困難,就溝通,然後一起商量解決方案。
華為指哪打哪兒的張興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1963年,張興海出生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的一個農村家庭,他上面有兩個哥哥張興明、張興禮。1986年,23歲的他與兄長們籌資8000元創立了“重慶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開啟了第一次創業。
當時,市場上家電採用的方絲抱簧從日本進口的,價格偏貴。張興海研發出的方絲抱簧,打破了外企技術壟斷的局面。憑藉著在彈簧領域的技術優勢,1996年,張興海創立了重慶長安減震器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汽車減震器,為長安汽車、東風汽車提供汽車零部件。隨後進入了摩托車製造領域,併成立了重慶渝安創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渝安集團”)。
遺憾的是,從事摩托車業務沒幾年,張興海趕上了全國各地的“限摩令”,逼得他不得不轉型,從兩個輪子的生意改為四個輪子。就這樣,他的第二次創業開始了。
▲(圖源/AITO汽車官方微信)
但造汽車和造摩托車有很大不同。20世紀90年代末,李書福的吉利集團第一款汽車吉利豪情上市兩年就停產,可見造車並不容易。張興海的二次創業,起步也很不順。
當時的他需要找到一個切入汽車行業的機會,就像他二十年後需要透過華為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一樣。
2002年機會來了。彼時,虧損了幾千萬的東風汽車想與一家汽車廠合資生產微型車。雖然東風有虧損,但畢竟有央企背景,還是有人想攀上關係。
當時東風提了兩個條件:一要對方承擔其債務,二要新工廠建在東風的大本營——湖北。
本來張興海以為自己來晚了,但聽說東風跟意向合作商在工廠選址上出現了分歧,最後不歡而散,他立馬向東風表達了合作誠意:幾千萬的債務,我擔;在湖北十堰建工廠,可以。
半個月後,雙方談妥了合作細節。“你打了勝仗。”簽約後,一位東風汽車負責人對張興海說。
2003年6月,東風汽車公司、東風實業有限公司和渝安集團合資成立了東風渝安,主要生產東風小康品牌微車。張興海支付了5000萬元給東風,合資公司他佔一半股份,並出任總經理。
藉著東風汽車的“東風”,2007年,張興海邀請了當年因《士兵突擊》大火的王寶強做品牌代言人,“開東風,奔小康”的廣告語很快傳遍大江南北。那一年,張興海把渝安集團改成“重慶小康汽車集團”,後又改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東風小康拿下了全國微型車市場份額第三名,與五菱宏光、長安之星並稱為“中國微車三巨頭”“三大拉貨神車”。
2016年,該合資公司以“小康股份”之名登陸A股。後來,張興海索性從東風集團手中買回了另一半股權,後者也成為小康股份的第二大股東。繞了一大圈,直到2019年,張興海終於在重慶本地建設了兩江智慧工廠。
無論是以前跟東風汽車合作,還是現在跟華為攜手,張興海把自己的姿態都放得很低。他是“老實人”,更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目的性十足的企業家。
所以,就算2023年還是預虧20多億,知道造車要燒不少錢,在2024年元旦的新年致辭中,張興海還是說,華為是跨界業務合作伙伴,並將繼續加強與華為的合作。
03、再扶兒子一把
老一輩的企業家比許多年輕人勤奮多了。
當70歲的王健林還在為萬達尋求一個安全的未來時,現年61歲的張興海守著新能源汽車的視窗期,沒有理由退居二線。
但和王思聰迫於無奈地成了萬達接班人不同,張興海的兒子張正萍,很早就從父親手裡接過了賽力斯集團董事長的職位。
賽力斯是典型的家族式企業,長輩們往往讓孩子經過社會洗禮後進入家族企業接受歷練,並在合適的時機提攜。
2020年10月,張興海遞交辭呈,想要卸下身上的擔子——董事長、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總裁以及董事四個職務。他的兩位兄長張興禮、張興明也已經卸任了董事會、監事會退居二線。
2020年11月,張氏三個80後的“二代”們開始登場:剛年過三十的張正萍出任公司董事長;他的兩位堂兄弟張正源、張正成分別進入了董事會和監事會,前者兼任賽力斯CMO,後者擔任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
▲(2024年1月16日,賽力斯集團與重慶大學在重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圖源/重慶大學官微)
然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廝殺刀刀見血,賽力斯集團高層在完成權利交接後,張興海還是不能完全放心,他要再扶著兒子一把。董事會也堅持讓張興海留下來,擔任公司名譽董事長。
說起來,賽力斯走向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有張正萍的一份功勞。
2016年,小康股份上市後,我國汽車市場開始向新能源領域發展,而海外的特斯拉已經開始釋出第二代車型Model 3、Model Y了。張興海從天津港花費近百萬元提回了一輛特斯拉Model S,他的目標很明確,想要研發一款效能比肩特斯拉的電動車。為此,他投入了25億元創辦了金康新能源。
在他的“授意”和指導下,張正萍去海外求學,畢業後在美國矽谷成立了一家名為SF MOTORS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擔任公司創始人兼CEO。他在美國收購了馬丁·艾伯哈德(特斯拉聯合創始人之一)的InEVit公司與團隊,獲得了完整的電動車技術。
後來他回國接班,參與了和華為的談判工作。這既是一步好棋,也是一步險棋,賽力斯的命運將徹底與華為掛鉤。
眼下,賽力斯還有面臨很多現實問題:首先便是盈利;再者,華為智選車模式下朋友逐漸增多,賽力斯又該與朋友的朋友如何相處?
張家父子留了個心眼,沒有把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過去的一年,賽力斯對其原有的商用車業務、出海以及新成立的電車品牌“藍電”都傾注了不少精力。
只不過,和問界的知名度、銷量比起來,這些還不能把賽力斯帶往安全地帶。“創一代”張興海主動坐上牌桌打了一圈,再以後,就看“二代”怎麼出招了。
作者 | 楊 俏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