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廠”龍旗科技正式披露,將於春節之後,即2024年2月21日開始申購。
作為小米智慧手機主要代工廠,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龍旗科技智慧手機產品營收佔公司總收入的八成,其中來自小米的銷售額從2020年的68.91億元增至2022年的133.57億元,佔公司總銷售額的五成,來自小米的淨利潤也從5.68億元增至9.67億元,最高佔比最高超公司總利潤的54%。
在2023年,小米手機年出貨量達到1.46億臺,成為國產手機全球第一,但龍旗科技上半年營收卻同比下降29%,來自小米的銷售額佔比降至37.83%,淨利潤佔比降至26.62%,並預告公司全年營收將同比下降14.74%。
大多數公司應對營收下降,會依託自身技術切入其他賽道,實現“兩條腿走路”,但是龍旗科技好像跟手機代工較上勁了,在手機代工這條路上選擇了一條路走到底。
此次IPO,龍旗科技想要募集18億元用於惠州智慧硬體製造專案、南昌智慧硬體製造中心改擴建專案、上海研發中心升級建設專案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惠州智慧專案已經投入3.88億元,南昌智慧專案已經投入1.67億元,研發中心專案也已經投入了0.74億元,按照龍旗科技計劃,上述三個專案還需分別投入8億元、4億元、2億元才能完工,每年最少新增3080萬萬臺手機產能。
對比公司提供的其他兩家ODM可比公司,去年上市的華勤技術已經著手打造“智慧手機+膝上型電腦”+“消費類電子產品”+“企業級資料中心產品+汽車電子產品+軟體”的產品結構;聞泰科技更是已經實現了智慧手機+筆電+汽車電子+AI伺服器等多元化佈局。
反觀營收八成來自智慧手機代工的龍旗科技,募投專案依舊集中在智慧手機代工領域,疊加當前智慧手機行業下行趨勢,難免讓人懷疑龍旗科技這種佈局。
持股,不代表小米的態度
經過幾輪問詢,關注龍旗科技的網友都知道小米是龍旗科技的大股東,也是龍旗科技的第一大客戶,二者之間涉及關聯交易。正在IPO的公司涉及關聯交易,通常會被外界認為獨立性不足,龍旗科技後續一再強調公司並非依賴小米,但營收資料卻顯示龍旗科技的業績表現,和對小米銷售額高低關係密切,除小米外,龍旗科技還較為依賴聯想、三星及OPPO等企業,新使用者拓展程序較慢。
2023年,小米手機出貨量成為國產手機全球第一的,可是龍旗科技2023年營收同比下滑。公司上半年來自小米的營收為40.86億元,僅為2020-2022年的59.29%、28.81%、30.59%,降幅較為明顯,可以理解為雙方有意減少業績往來,著重突出龍旗科技其他客戶銷售佔比,也可能是小米找到了更合適的供應商,比如工業富聯。
無論具體原因是什麼,從結果上看,在對小米銷售額下降的情況下,龍旗科技的業績確實在同步下降,而根據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2024年對龍旗科技至關重要。
雖然龍旗科技和小米自2013年開始合作,但根據雙方最新簽訂的銷售合同,生效日期為2020年2月1日,有效期四年,雙方無異議前提下自動續展一年,今年正是雙方合同期內最後一年,龍旗科技的表現決定著未來能否續約。
那龍旗科技該怎麼表現,才能繼續獲取來自小米的代工合同?公開資料顯示,龍旗科技給小米代工的手機為Redmi系列,是主打價效比的小米產品系列中,價效比最高的,這意味著Redmi本身毛利不如旗艦系列產品,因此小米只能嚴格控制整個生產鏈供應商的毛利,這意味著相關企業毛利不高。
對此,龍旗科技雖然一直強調對小米的銷售毛利率在正常區間,卻也承認公司AIoT 產品毛利率下降,主要系 Redmi watch 專案出貨量及貢獻收入較大且毛利率較低所致。
對比同業企業,龍旗科技2022年毛利率為8.50%,在六家可比代工廠中,僅比銷售額為龍旗科技近17倍的工業富聯略高,可巨大的規模差距,註定龍旗科技和工業富聯不在一個維度上競爭。
從總資產層面看,龍旗科技只是排名倒數第二位(華勤技術)的三分之一,站在龍旗科技的角度,或許這是龍旗科技IPO持續增加手機產能,並將所有研發精力投入在這個賽道主要原因,只可惜不太符合行業發展趨勢。
同行正在兩條腿走路
華勤技術公司規模雖然是龍旗科技的3倍以上,但和工業富聯、立訊精密等行業巨頭相比還是不夠看,因此公司直接圍繞AIoT產品打造“2+N+3”產品結構。
和龍旗科技相比,華勤技術的AIoT產品線中包括汽車電子產品、AI伺服器等,而龍旗科技AIoT產品佔比不足一成,且大多數仍是低毛利的Redmi系列產品,換言之,華勤技術已經依託自身積累的2500項專利切入和智慧手機、穿戴裝置之外的新賽道,龍旗技術則繼續拿著647項專利,在手機代工領域埋頭苦幹。
兩相對比,華勤技術目前正緊跟時代發展方向,龍旗科技卻想在排名落後的賽道,挑戰工業富聯、立訊精密這種行業巨頭的地位,不知公司產能擴產週期要拉多長,才能撼動工業富聯在手機代工領域,立訊精密在智慧手錶代工領域的地位,除這兩家行業第一之外,兩條細分賽道還有如比亞迪、歌爾股份、聞泰科技等體量明顯高於龍旗科技的企業,在這個幾近紅海賽道里,龍旗科技很難突圍。
最重要的是,智慧手機如今越來越普及,即便是5G技術迭代,創造了部分換機需求,整個行業也很難復刻2020-2021年的增長速度,尤其是現在使用者平均換機週期已經從18個月拉長到2022年的43個月,龍旗科技繼續深耕手機代工固然可貴,但在行業增速下降,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龍旗科技如何保證業績穩定增長,將是公司亟需解決的問題。
作為龍旗科技多次提及的競業企業,華勤技術其實已經給龍旗科技提供了“標準答案”。華勤技術先是切入在2017年進入伺服器市場,開拓了手機、筆電等產品外的代工產線,隨後與2019年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如今都完成了業務突破。
根據華勤技術三季度報告,公司伺服器業務實現營收 41.53 億元,同比增長達 670%,實現了頭部網際網路客戶 TH5主流交換機中標,完成交換機大客戶的突破;汽車電子方面,華勤技術已經覆蓋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車控和智慧駕駛等多個新能源汽車產品,2023年座艙域控8155平臺量產發貨。
另一家非典型代工廠聞泰科技和上述企業路徑不同,他在2008年成為國內第一家手機ODM企業,但在2019年收購了安世半導體,切入上游晶片行業,並在2022年和清華大學聯合成立車規晶片研究中心,2021年收購客戶的光學模組資產,並在全球設立研發中心、製造基地,是這幾家ODM工廠中跨界較大的一家,可以簡單理解為一位廚師不止於只會做菜,還想去種地,直接實現原材料自由。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龍旗科技應該很清楚AIoT賽道處於高速發展期,因為公司2023年上半年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產銷率都不足100%,而AIoT產銷率達到104.49%。從資料上看,龍旗科技已經開始賣AIoT產品的庫存了,卻不想著擴產能,卻一門心思增加產銷不滿100%的手機產能,多少有點不符合一般商業邏輯。
如果非要找到一個龍旗科技AIoT產線不擴產的原因,可能又要回到公司此前公告的“Redmi watch 專案出貨量及貢獻收入較大且毛利率較低,導致AIoT 產品毛利率下降”,畢竟企業都不喜歡毛利率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