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工業嗎?
曾經市值600億的工業界網際網路巨頭國聯股份,被圈子裡稱為“工業拼多多”。
它的商業邏輯和拼多多挺像,集合足夠多的需求訂單,然後把供應商的價格打的足夠低,簡單說就是讓廠家來拼單。
按理說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沒啥問題,並且在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應該生意越來越好才對,但是2023年國聯股份的市值卻蒸發了70%。
在2023年最後幾個交易日,甚至一字跌停,大量拋盤把股價摁在跌停板一動不動。為啥會這樣呢?
因為12月26日,國聯股份釋出公告,分別收到了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和北京證監局的警示函,原因均是資訊披露違法違規。
早在去年8月,國聯股份的高管們已經收到了上交所的紀律處分書,不過當時都是警告為主。
但此次證監會的調查,矛頭直指國聯股份的財務報告,如果真查出來財務造假,可就不是警告這麼簡單了。
最早吃螃蟹的
2002年,國聯股份剛剛成立,主要做的業務就是面向專業行業的黃頁。
年輕的讀者會問啥是黃頁?這確實是一個有年代感的詞,當年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時候,大家主要靠電話聯絡,而記載著電話號碼的號碼簿,按照國際慣例是用黃色的紙印刷,所以叫黃頁。
國聯股份當時做的事情,就是集合商家資訊,讓不同的商家方便找到上下游的對口商家。
所以當網際網路大潮來襲的時候,作為行業內最早吃螃蟹的國聯股份,也建立起自己的網際網路平臺。
並且因為賽道小眾,前期已經積攢了大量客戶,所以其他電商平臺還在猛燒錢的時候,國聯股份已經開始盈利了。
2019年前後,各個網際網路大廠在卷完消費者端後,開始轉向了企業端。國聯股份也藉此機會轉型,推出了自己的多個的工業拼多多平臺。
交易塗料的“塗多多”最先上線,隨後不久“衛多多”、“玻多多”、“肥多多”等平臺也逐步上線。從它們各自的名字,就能看出主要的交易種類。
藉著這一波東風,國聯股份徹底起飛。
營收股價雙飛昇
按照國聯股份的財報,從2019年轉型後公司的營收從71.98億元漲到了402.7億元,暴增5.6倍。
公司的股價更是一飛沖天,短短兩年時間從3.8元暴漲到90.17元,翻了23倍。
如此優秀的業績自然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別說散戶大量公募基金也紛紛建倉。
廣發基金的明星經理人劉格菘重倉國聯,頂峰時佔到流通股的12.39%。
狂飆的股價讓股民陷入追捧的狂潮中,甚至有人調侃“世無國聯,A股如長夜”。
國聯股份憑啥這麼賺錢呢?
根據公司財報,他們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旗下的各個“多多平臺”,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網路商品交易收入達到235.4億元,佔總營收的99.62%。
看到這麼誇張的業績,大家也有點懷疑,工業拼多多真的這麼賺錢嗎?
其實關於國聯股份的質疑,一直就沒停過。
消失300億、更改財務報表、4個人1年創造25億業績?
2022年11月24日,一篇題為《國聯股份的驚天謊言?客商複雜交織背後“隱現”融資性貿易網》的文章,打響了質疑國聯股份的第一槍。
文章發出的第二天,國聯股份就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公司股價也連吃2個跌停,從此開啟下降通道。
2022年12月1日,國聯股份回覆上交所問詢函,否認了一切質疑,稱公司業務完全沒問題,更不存在財務造假。
不過對於4名員工1年創造25億業績這件事兒,國聯卻沒有正面回應,估計實在不太好找理由。
轉年“打臉”的事情就來了,國聯釋出2022年業績預告時,公司營收超過700億元,但是公佈實際業績時卻僅有400億出頭。
有人可能覺得業績的預計和實際有差別也正常,但一般來說這二者幾乎沒有差別,因為預告具有明顯的導向性。
股民看到這麼好的業績預告當然會買股票,等到實際公告時,業績差了一大截就會“埋”掉一大波人。
這屬於明顯的違規行為,說嚴重點有操縱股價的嫌疑。
當然最離譜的還是改報表這件事兒。
2023年四五月份,國聯股份忽然更改了2020年以來的財務報表,營收一下縮水了370多個億。
根據國聯的解釋,這是因為營收的演算法從差額法改成了淨額法,啥意思呢?
簡單說,差額法就是把商品價格和服務費都算成自己的業績,淨額法則是隻算作為中間商賺的差價。
訊息出來後大家都驚呆了,財務報表還能堂而皇之的這麼“美化”?
上交所也被驚動,給國聯的高管們下達了紀律處分書。
不過之所以沒有定性為財務造假,是國聯的解釋表面上似乎沒啥太大問題,只是沒跟股民說清楚而已。
但12月證監會的立案調查,卻指向了國聯財報的真實性,很明顯國聯的解釋並不能說服證監會。
相信隨著調查深入,國聯的問題都會有答案,我們也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