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釋出《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專欄文章《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提出,要減少對月度貨幣信貸高頻資料的過度關注;高質量發展階段,評判經濟發展不只是看經濟增速,評判金融支援也不能“唯信貸增量”。
報告稱,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要求信貸高質量投放。一方面,新動能貸款持續較快增長,佔比穩步提升。2018 年以來,普惠小微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持續高於全部貸款增速。另一方面,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傳統動能貸款增勢趨緩,佔比逐漸下降。過去幾年,我國每年20 萬億元新增貸款中,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佔了很大比重。隨著我國房地產發展模式重大轉型、地方債務風險防範化解,這兩塊貸款需求都明顯下降。上述兩個方面合在一起,雖然總的增速可能較過去有所回落,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是顯著提升的。
報告提出,要減少對月度貨幣信貸高頻資料的過度關注。我國貸款增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特徵。從歷年統計資料看,一季度尤其是 1 月新增貸款會多一些,4 月、7月、10 月則是貸款小月,這些季節性規律主要與銀行內外部考核以及融資需求
特徵有關,要客觀看待。比如,我國俗語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不少經營主體都會追求“開門紅”,大的專案一般也在年初開工建設,還有年初的春耕備耕,春節前的工資發放,這些都會有季節性影響。為應對疫情衝擊,近幾年宏觀政策“靠
前發力”,一季度貸款也進一步增多。應當看到,經濟回升向好需要穩定、持續的信貸支援,關鍵是把握好“度”,平抑不正當競爭、“衝時點”等不合理的信貸投放,而不是改變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正常的季節規律,更好地促進信貸投放節奏與
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相匹配。
報告稱,總體看,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合理評價金融支援的力度,要解決好“看什麼”的問題。高質量發展階段,評判經濟發展不只是看經濟增速,評判金融支援也不能“唯信貸增量”。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說明了實體經濟信貸需求被合理滿足;要多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援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要多看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或者拉長時間觀察累計增量、餘額增速等,更全面看待貨幣金融條件。
報告稱,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強化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繼續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帶動整體利率水平下行,保持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同時,著力提升貸款使用效率,透過部分貸款到期回收後轉投更高效率的經營主體、最佳化新增貸款投向、推動必要的市場化出清,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支撐。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程婕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