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凱恩斯」,獲取投資策略!
過去這幾年大健康表現不好,因為行業一直有利空,而主要的利空來自三個方面:其一:三明醫改降藥費,其二:醫療反腐受牽連,其三:中美競爭受排擠。其中三明醫改就是帶量採購和醫保談判,醫保利用自己的量去壓藥廠的價,從而遏制了中國藥企規模擴張。其中醫療反腐對醫療產業的影響很難預估,可大可小,且不知靴子何時落下,也不知何時結束。其中中美摩擦有長期性特徵,受到影響最大的是醫藥中的CRO,比如藥明康德的營收中國外營收超過8成,對海外市場的依賴非常強烈。
但2024年,我認為大健康產業會好轉,困境反轉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其一、三明醫改模式的集採負面影響已基本釋放。對於藥企和醫療裝置企業,需要納入醫保、帶量採購範圍的大單品已在前幾年納入,未來新納入的,要麼是價值不高的小產品,要麼是新研發的創新藥,無論價格怎麼打壓,對藥企都是增量。藥監局2.5日的仿製藥徵求意見稿,已經認識到三明模式的弊端,一個又當又立的要求下,要麼逼著醫藥企業出海,要麼行業內捲到崩潰。醫保的強勢,醫改的最終的結果是醫生群體承擔的話,那麼優秀醫生的群體也會出走,最近醫生做網紅的越來多。
其二、中國藥企走出去。國內醫療市場若是內卷嚴重和需求不振,走出去是藥企不二的選擇。當前走出去的主力是CXO,但未來走出去很可能是頭部藥企,很多時候創新藥大單品一個就足以在全球獲得巨量財富。
其三、老齡化改變消費、投資結構。人口平均年齡接近40歲,且人口年齡還在增長,不用說老齡化對醫藥需求的影響,我們就說40-60歲這段當打之年,大多數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都是買了各類健康保險來應對潛在的疾病風險,讓自己在生病的時候不那麼窘迫,也讓藥企找到了一個新的支付者:商業健康險。
其四、中國藥企創新力。從PD-1開始,到減肥藥、雙抗、ADC等,和通訊技術一樣,中國藥企正在從跟隨、陪跑,走向超越。這裡不用解釋太多,只談一點就能證明:“美國的議員為什麼提案要制裁中國生物製藥企業?”這是因為中國在生物醫藥創新領域的研發能力已經跟上來,當然,我們在頂尖醫學上中國還有5-10年的差距,美國的醫療開支佔GDP的2成,非常貴,藥企創新是錢堆出來的,所以不能比,但進入24年,中國遭遇各方面經濟壓力,勢必要最佳化產業結構,而創新藥就是產業結構最佳化,經濟突圍的重要立足點。所以相信,國家會激勵藥物創新。
其五、資訊化正在加速醫療創新。 過去有藥物雙十定律,十年研發,十億資金,且隨著化學藥物的發掘,藥物研發挖到寶的機率越來越低。 但人工智慧等技術正在改變醫療創新,比如谷歌Deepmind的AlphaFold,比如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創新藥物平臺的出現,大大縮短了藥物研發的耗時,全球開始新一輪新藥大發現。 所以,資訊化下,藥物研發將加速。 且還有個好訊息,很多影響全球的重磅藥物專利正在到期,國內仿製藥替代有巨大空間。
綜上,喜憂參半,畢竟不能涵蓋所有利好利空,但對於投資人來說,大健康產業的信心要保持,因為從長期看,需求才是決定一個產業成敗的關鍵,可以不喝酒不抽菸,但不能不吃藥。
談過大健康基本邏輯,接下來介紹標的,當然,標的僅供參考,說明一下,如果存在A+H,作為價值投資者傾向於估值低的一方。
藥企
2024年的醫藥出海,主要是製藥企業出海,不是CXO。若是一家藥企能夠滿足幾個條件:其一、成功出海。其二、現金流和盈利能力為正,能夠形成研發支出和企業盈利之間的迴圈往復。其三、研發規模至少超過1億。其四、至少有1個以上的1類創新藥。其五、化學藥、生物藥範疇的企業,不包括中醫藥。綜上條件如果滿足,那麼企業很可能達到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個名詞:“千億美元市值藥企”。
可能部分投資者見過大世面,恆瑞當年最高市值曾超過8000億市值,但對照全球知名藥企,輝瑞1500億美元,羅氏1500億美元,諾華2200億美元,葛蘭素史克800億美元,這裡都是擷取1月份的某個時間點市值,你會發現對於製藥企業,1000億美元市值是個很高的門檻,也是仿製藥企業跨越到全球性、創新性藥企的一道門檻。
實際上中國藥物研發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尚未有一款重磅的創新藥,那種引領全球的大品種。當然,全球也有比較誇張市值的藥企,換句話說,1000億美元是門檻,但上不封頂,比如禮來市值6000億美元,諾和諾德市值4800億美元,強生市值3800億美元。也就是說,超過1000億美元是道坎,如果滾動創新,新藥越來越多,那麼市值沒有天花板。
以下幾個有千億美元市值潛能的參考標的:
恆瑞醫藥、翰森製藥(港股)、石藥集團(港股)、復星醫藥(A+H)、中國生物製藥(港股)、健康元、上海醫藥、科倫藥業、貝達藥業、和記黃埔(港股)、微芯生物(港股)等。
上面這些參考標的是已經越過死線的藥企,有人稱之為瞪羚企業,但也有很多藥企沒有越過死線,業績潛力有,但自身常年虧損,未來可能會因為研發風險而戳破估值泡沫,但如果研發成功,其創新藥的競爭力比上面這些藥企要更強,也就是說,有賭的成分,參考標的包括:
信達生物(港股)、君實生物(A+H)、百濟神州(中港美三地上市)、榮昌生物(港股)、康方生物、藥明生物、金斯瑞、微芯生物、百普賽斯、諾唯贊。
生物製品
口罩已成歷史,所以口罩相關的疫苗、檢測試劑等已經成為過去式,2024年的疫苗領域最熱門的還是HPV。核心標的還是智飛生物、萬泰生物和沃森生物,但從現實銷售情況看,智飛生物的HPV九價和四價市場要好於另外兩家國產的二價,至於未來市場格局可能會發生變化,當然,智飛生物也並非只有HPV,比如代理GSK的帶狀皰疹疫苗也是大單品,而在帶狀皰疹疫苗中,百克生物也是競爭對手。
所以疫苗裡面的參考標的很簡單:智飛生物、萬泰生物、沃森生物、百克生物。
血製品產業依然值得關注,且總體態勢還算穩定,缺血問題經常出現,而下游人血白蛋白需求旺盛,今年對血製品標的我們進行了縮減,血製品的參考標的包括:天壇生物,博雅生物、華蘭生物等。
CXO
今年1月,美國有議員提議制裁藥明康德,實質影響應該不大,但藥明康德股價出現單日暴跌,很多人可能感到意外,但實際上,在去年《2023年醫療健康股票池》當中,我們原文就已經寫的很明白,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不信你可以搜原文,我的原文是:“我們擔憂唯有兩點:一點是出口能力太強,有可能遭遇M國圍堵,遭遇不公平待遇。另一點是估值略高,怕空頭和投資人在市場上以博弈方式討價還價。其他並沒有什麼問題。只要全球藥企需要新藥,那麼研發、中間體、臨床資料這些事都要有人去做。CXO其實吃的是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今年對CXO,觀點沒變,不能因為美國搞事,我們就怕了,就縮在國內,而是要繼續走出去,理直氣壯賺歐美醫藥公司的錢,要知道我們的CXO產業是有比較優勢的。
參考標的:藥明康德、凱萊英、美迪西、泰格醫藥、康龍化成、昭衍新藥等。
其他
其一、醫療器械。包括家用醫療器械,包括醫用高值醫療器械耗材,比如內鏡耗材、心瓣膜、人造椎骨、種植牙和OK鏡。
關注焦點在技術壁壘較高的醫療器械領域,參考標的:魚躍醫療、樂普醫療、邁瑞醫療、三諾生物、海泰新光、澳華內鏡、開立醫療、聯影醫療、南微醫學、心脈醫療、佰仁醫療、愛博醫療、惠泰醫療等。
其二、線上線下醫療渠道。網際網路醫療在口罩期間得到普及,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去醫院就診,小毛病學會了自己給自己開藥。
線下零售參考標的:上海醫藥、國藥一致、九州通、華潤醫藥等,線上參考: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這個板塊,線下依然是主流,線上戰未來的意味更濃。
其三、醫美、牙科、生育、眼科等私立醫療服務機構。2023年一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機構業績都有下滑,部分產品進入集採之後,其在公立系統的報價下滑,對民營醫療機構構成了一定的挑戰,且部分技術門檻較高的民營醫療機構還受困於一些醫療事故,詬病不斷,但相信這些領域的市場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大型民營醫療機構是透過服務取勝,而非價格優勢,而高收費保障了民營醫療機構的設施和人才投入。換句話說,民營比公立在人才方面更有吸引力,這也就奠定了患者會向這些醫療機構轉移。
參考標的:通策醫療、現代牙科、愛爾眼科、何氏眼科、雍和醫療、愛美客、華熙生物、我武生物、普瑞眼科、歐普康視、錦欣生殖等。
其四、IVD和基因檢測領域,這個領域口罩之後市場需求萎縮,具體包括免疫診斷、分子診斷、POCT、生化診斷等等,精選參考標的包括:金域醫療、萬孚生物、迪瑞醫療、新產業、邁瑞醫療、安圖生物等等。
總結
除非你非常的專業,否則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投資人選擇藥企中的“千億美元市值”的潛在標的,原因是在過去幾年,實際上這類標的的估值受到打壓,在2024年年初這個時間段,此類股票的估值較為合理。
喜歡每天看我的文章,只要你點下面的“梅花”,公眾號就每天會推送給你了。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