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週六凌晨,金石雜談曾談單兩點利好:一是外資投資A股放寬,更多外資增量有望到來;二是美國非農嚴重低於預期,目前市場觀點已經鎖定美聯儲11月降息板上釘釘。
現在,金石再談兩點不確定性:一是川普和哈里斯當選仍然撲所迷離,結果對短期市場走勢影響較大;二是國內刺激政策,增量舉措到底多少?
下面,咱們一起看看各大券商對後市的判斷,是調整之後再出發,還是瘋牛繼續?是調整一兩週,還是別的情況?是繼續特朗普交易,還是轉為哈里斯交易?
1)中信證券:站上起跑線,等待發令槍。市場當前正站在年度級別馬拉松行情的起跑線上,政策訊號、外部訊號和價格訊號的陸續明朗將成為發令槍,績優股的加速出清給機構提供了更好的入場時機,配置上短期可以用部分低估值順週期品種過渡,待三大訊號明朗後積極增配績優成長和消費內需。
一方面,從三大訊號來看,政策訊號上,11月是相機抉擇加碼的關鍵視窗期,政策不會缺席也不會一蹴而就;外部訊號上,美國大選落地不會改變A股向上的執行方向,但對行情結構會產生較大影響;價格訊號上,國內經濟在數量指標上有明顯改善,價格訊號拐點還需要等待。另一方面,從行情特徵來看,當前題材股行情和ETF規模激增加速了主動管理型機構重倉股的出清過程,主要機構投資者未來具備較大加倉空間,待價格訊號明確後績優股將迎來絕佳買點。
2)中金策略:特朗普當選,進一步推動特朗普交易;特朗普勝選,刺激下降市場或維持震盪。但中金認為,震盪未必是壞事,急漲卻未必是好事。
下週,市場的焦點便是美國大選。若特朗普勝選,尤其是共和黨再控制眾議院,有可能短期內進一步助推“特朗普交易”,並增加中國市場對關稅的擔憂。不過,如果真的因此出現較大波動,我們認為不用過於擔心,反而可以擇機再適度買入。
相比之下,其他結果或許都難以支援“特朗普交易”的繼續,當然,特朗普勝選+民主黨眾議院依然會帶來關稅擔憂,但對全球資產和中國市場的增量擾動偏小,不過這可能也意味著政策預期的下降,市場因此或維持震盪格局。但我們認為在國內經濟調結構的過程中,震盪未必是壞事,急漲卻未必是好事,這種情形可能更類似2019年反彈後結構性行情下的弱平衡。
配置層面,我們認為市場仍以震盪和結構性行情為主,同時密切關注大選後國內外政策變化。更大的波動可能帶來更多刺激的支援,而更少的衝擊則對應基本維持現狀。結構上,繼續關注港股具有優勢的結構性機會,如港股網際網路科技成長;分紅資產也可能受益於市場波動和央行新的互換便利工具的落地作為對沖。
3)廣發策略:百億基金經理們如何看待市場? 根據2024Q3共計86位管理規模超過百億的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的三季報觀點,對最看好的方向進行統計並給出頻率。統計顯示了基金經理們最看好科技產業,對消費、高階製造的關注也較高,而週期和紅利相對看好的人數較少。總體來看,基金經理們認為政策的支援將有助於經濟復甦和盈利預期的改善。
然而,他們也認為,從政策釋出到真的經濟走出向上拐點,往往還需要一段時間,行業間的表現可能會出現分化。 階段性的估值修復基本告一段落,未來的市場走勢仍需密切關注政策的落實情況及其對經濟基本面的影響。若經濟能夠持續恢復,則這一輪反彈則演變為反轉,資本市場的賺錢效應將恢復。
4)東吳策略:切換順週期,特朗普交易有望繼續(很明顯東吳認為特朗普勝選)。 11月宏觀靴子落地將推動市場風格切換。從美國兩黨支援率來看,目前,美國大選的懸念再起,但我們判斷延續特朗普交易可能性較大,這意味著國內政策刺激空間開啟:一是考慮到在此前任期內,特朗普頻頻向美聯儲施壓,對降息訴求強烈。相較哈里斯,特朗普可能會推動更激進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而更快速、更大幅度的降息有利於我國貨幣政策空間開啟。
二是特朗普上臺後我國出口鏈承壓,可能成為擴大內需政策的觸發條件,內需刺激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可能會超預期。因此,隨著重要事件落地,市場邏輯將沿著9月底以來“預期政策拐點——預期斜率過高——預期斜率向下修復——預期斜率向上空間重新開啟”的邏輯演繹。
5)華金策略:11月可能維持震盪偏強的結構性行情。 11月政策可能繼續支撐風險偏好。一是美國大選對國內情緒有擾動,但一旦落地,不論誰當選,市場情緒都可能有所修復。二是11月美聯儲大機率降息。三是人大常委會明確財政政策,可能提升國內市場情緒。
6)申萬宏源:短期價效比已降低。 短期市場演繹的兩條主線都出現了低價效比訊號:1. 提前搶跑25年景氣拐點的行情已明顯擴散,演繹到了供給長期調整,但需求改善可見度偏低的週期品。2. 交易資金定價小盤成長風格,市場博弈的複雜程度也已處於歷史高位。現階段,行情內生動力正在走弱,行情延續需要外生刺激(政策強刺激驗證,中短期基本面改善可持續的線索)。
7)中信建投策略陳果:我們認為短期外部變數可能影響牛市節奏,但不改中期牛市方向。 結構上,一方面投資者確實需要注意近期部分個股層面的過度投機交易風險,但我們不認為目前市場整體具有系統性風險,可以逢低積極佈局有供需格局改善預期的方向或者顯著受益政策(化債、穩地產、擴內需、培育新質生產力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