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網站8日訊息,1月份,受節日效應影響居民消費需求持續增加,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環比上漲0.3%,連續兩個月上漲;受上年同期春節錯月對比基數較高影響,同比下降0.8%。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環比上漲0.3%,漲幅與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當;同比上漲0.4%,保持溫和上漲。
看到1月份的CPI資料,很多人一定認為,還是消費市場低迷、居民購買意願不強造成的。說實在的,這方面的原因確實存在,而且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但是,卻不是根本原因,不是CPI持續低迷的內在表現。因為,從居民生活的實際情況來看,除了住房消費沒有前幾年火爆,圍繞住房的各種消費相對較少之外,其他方面的消費並沒有明顯變化,該吃的、該喝的、該花的、該買的,總體還是保持穩定狀態。那麼,為什麼CPI始終沒有走出低迷狀態呢?
我們認為,在CPI低迷問題上,不應當只把眼睛盯住消費市場、消費需求,而要跳出消費看貨幣,看這些年來發行的貨幣都去哪兒了。特別是近兩年,貨幣發行的規模都很大,卻未能帶來物價的上漲,沒有引發通貨膨脹,反而出現了價格持續低迷現象,就不能不好好審視一下,貨幣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貨幣發行對經濟執行、企業發展、消費活動等有沒有形成有效的促進作用,在哪些方面發揮了作用,哪些方面沒有發揮作用。不然,總是圍繞消費談價格,容易被假象所矇蔽,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事實上,按照貨幣的發行增量,以及經濟的增量、產品的增量、消費的增量,價格應當早就走出低迷狀態,甚至應當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了,那麼,貨幣與價格的關係出現了怎樣的問題呢?癥結在哪裡呢?很顯然,貨幣的去向是關鍵。如果貨幣的去向是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這些貨幣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將非常巨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會很大。譬如一元錢的貨幣,進入到生產和消費領域,就有可能形成數倍的使用效率,形成三倍、五倍擴充效應。如果貨幣的去向是房地產,在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一元錢的貨幣,可能就會縮水成幾毛錢。如果貨幣的去向是各種基礎設施、城市建設專案,則可能沒有任何產出,變成純粹的鋼筋混凝土,或者產出極其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很低。
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數千億的居民儲蓄,都被認為是關在“籠中的老虎”,都擔心釋放出來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一方面,可能與當時的物質財富還不豐富有關,產品總供給與居民儲蓄相對應,很容易發生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那時的貨幣,主要是投向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貨幣的週轉效率、利用效率很高,容易引發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今天的價格指數過低,與貨幣的使用效率不高、貨幣沒有有效進入生產領域、尤其是製造領域有著密切關係。從表面看,貨幣都投放出去,也進入到了市場,但是,絕大多數都進入到了低效率運轉、低水平重複的領域,或滯留於企業之間,或在銀行內迴圈,或變成了動彈不得的鋼筋混凝土,甚至有的轉移到了國外。如此一來,貨幣對價格的影響也就近乎於零,對生產和消費的影響也微乎其微。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很難有效發揮。
決策層一再強調,貨幣政策要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發展,銀行的信貸資金投放要向實體經濟傾斜,股市等也要更加重視支援實體企業,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銀行還是股市,開放的還是房地產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專案、城市建設專案,結果,實體經濟得到的支援仍然非常有限。從資本市場來看,很大一部分資源也是被用到了被資本綁架的企業,沒有對實體企業鬆綁,使股市變成了造富平臺。因為,實體企業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能夠有高額利潤的很少,也沒有資本去炒作,也就很難得到監管機構的重視。
所以,面對CPI持續低迷,應當把眼光更多放到貨幣政策的執行上,分析貨幣為什麼進入不到實體經濟領域,找出貨幣發行的問題和癥結,從而對症下藥。不然,市場需求就不可能改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難以有效發揮,併成為實現國內大迴圈、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