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去過馬來西亞旅遊的國人,一般對於馬來西亞的印象就是狹窄的街道、沿路兩旁缺乏綠化、除吉隆坡有高樓林立外,其他地區都是低矮的房屋,有些看上去還十分老舊。
再加上馬來西亞沒有高鐵、沒有手機移動支付,甚至連商業氛圍都顯得十分落後,因此我們極易給馬來西亞打上落後貧窮的標籤。
但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現今馬來西亞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1萬美元,在全球位列第64位,東南亞排名第3,與中國的人均12741美元旗鼓相當。
這個資料雖談不上多麼耀眼,但在東南亞地區也是不折不扣的高水平國家,甚至持續發展下去有望成為亞洲下一個發達國家。
馬來西亞究竟是不是一個富裕的國家?為何社會呈現出的景象與資料如此兩極分化?
馬來西亞經濟發展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國土面積33萬平方公里,被南海分割為東西兩半,3300萬人口有22.7%是華人,擁有4192公里的漫長海岸線。
然而這些都不算什麼,馬來西亞真正引以為傲的是它們無所不有的自然資源,不僅擁有60%國土面積的森林資源,錫和棕油的產量更是位居全球前列,錫、銅、鐵、金、鋁釩土、煤、石油、天然氣更是應有盡有,是名副其實的資源王國。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獨立,之後聯合新加坡、沙巴和沙撈越組建了馬來西亞聯邦,幾年後新加坡又選擇退出聯邦,至此馬來西亞定都吉隆坡。
在國家獨立前期,馬來西亞的國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農礦業資源。但自然資源終歸是有限的,誰也不想掏空家底來換取一時風光。
於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馬來西亞領導人馬哈蒂爾提出向東學習方針,著重於學習讓日本和韓國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以及工業化道路經驗。
在政策方針的引領下,馬來西亞乘風而起吸引大量高水平日企落地投資,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馬來西亞不斷改善自身投資環境,進而吸引外資對外發展貿易。
在整個八九十年代,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自1987年便保持著每年8%以上的高速經濟增長,馬來西亞它也因此與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併成為亞洲四小虎,成為亞洲地區赫赫有名的多元化新型工業國家與全球新興市場經濟體。
1991年馬哈蒂爾借風起勢,提出在2020年之前將馬來西亞打造為全球發達國家的宏圖偉願,為此馬來西亞大型發展高科領域,先後提出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專案。
同一時期,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貿易關係也日益密切。許多馬來西亞商人紛紛來到深圳廣州,尋求商業契機。而馬來西亞也因為通道上的天然優勢,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不二首選。
放眼上世紀九十年代,馬來西亞利用自身地理優勢,快速融入全球貿易一體化,成為全球製造業無可替代的一份子,各行各業都得到了蓬勃發展。如果按照這個苗頭趨勢,馬來西亞絕對可以在未來三十年內發展為全球發達國家。
令人深感無奈和遺憾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讓馬來西亞遭受重創,亞洲四小虎未能穩定住經濟金融,結果發展速度大幅減緩,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馬來西亞的宏觀願景也就此破滅。
令人聊以慰藉的是,進入新世紀後,馬來西亞率先掙脫經濟危機,近二十年來始終保持著GDP年增長5.5%的穩步趨勢,同時人均壽命還提升了三歲,這要歸功於政府堅持追求的經濟多元化政策,使經濟的包容性和韌性大大提升。
回望馬來西亞經濟騰飛和再崛起道路,成功之處在於兩點:1.豐富的自然資源,橡膠、棕櫚油和液化天然氣至今仍是馬來西亞重要的經濟增長點。2.完全正確的發展路線,政府的發展方針成功抓住了時代機遇,即使在遭受重創後也能迅速崛起穩住局面,發展新的支柱產業。
馬來西亞經濟結構
馬來西亞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弊端出現。
首先就是出口經濟體對外貿易的高度依賴,整個2019年馬來西亞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432億美元,是總GDP的1.2倍。對外貿易總額甚至比GDP還高,而這還是貨物出口額下降了51%的結果。
馬來西亞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角色和地位毋庸置疑,電子產品、橡膠等出口貿易為馬來西亞經濟帶來了強勁動力,但也使其和國際市場深度捆綁,國際市場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馬來西亞經濟就得抖三抖。
馬來西亞為此與多個國家建立貿易關係,發展多元化出口市場,但依然無法擺脫對國際環境的敏感度,全球經濟的衰退和波動都會影響馬來西亞國內的生產就業活動,國際原材料的市價也會直接影響馬來西亞的收入穩定。馬來西亞對此無計可施,畢竟出口貿易依然是他們的經濟命脈。
唯一可行之策就是 高度關注國際市場動態,出臺相應政策及時規避風險。
其次就是社會經濟的不平等,馬來西亞的經濟資料雖然在不斷增長,但分配到每個公民的果實大小卻差距懸殊,根據統計,馬來西亞收入的不平等失衡在全亞洲都位於前列。
這種經濟分配失衡尤其體現在城鄉地區,城市集結了更多經濟專案和高薪工作,居民的生活質量遠超鄉村百姓。除此之外,教育和醫療資源也是天壤之別,兩極分化尤為嚴重。
我們要知道,教育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動力,沒有優質的教育就不可能取得長足的發展,而馬來西亞鄉村滯後的教育水平,必然會拖慢整體經濟上升。至於醫療資源,更是大量集中在經濟發達城市。
政府為此也是絞盡腦汁,出臺多種政策想改變現狀,比如提升底薪標準,平衡稅收政策。但我們十分清楚,失衡的資源分佈才是造成社會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期待後續馬來西亞政府改變現狀。
事實上,我們在討論馬來西亞是否能歸列於富裕國家,是沒有一個主流標準的,難道能滿足公民溫飽出行就是富裕國家了嗎?但最起碼從資料來看,馬來西亞距離發達國家水平依然存在很大距離。
2019年馬來西亞GDP為3734.5億美元,位列全球35位,摺合人民幣位2.5萬億,體量相當於我國香港大小,同年馬來西亞人均GDP為11689美元。
馬來西亞總GDP同比另外亞洲三小虎,低於印度尼西亞的1.1萬億和泰國的5166億美元,只高於菲律賓的3566億美元,但人均GDP卻位於四小虎首位。
不過在人口上馬來西亞佔據絕對優勢,印尼人口2.68億、菲律賓人口為1.07億、泰國人口為6942萬,馬來西亞只有3000多萬,因此人口少才是馬來西亞人均GDP高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的最低標準,馬來西亞距離發達行列尚有一段道路要追逐。
並且馬來西亞現有經濟特點,就是富裕階層掌握著整體命脈,財富和資源分配嚴重失衡。雖然整體發展態勢蓬勃向上,但國內環境卻瑜不掩瑕,相信對於政府而言,如何平衡社會經濟現狀,才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