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日本來說,是比較沮喪的一年,眼睜睜地把全球經濟第三把交椅拱手相讓給了德國。
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合42106億美元,低於德國的44561億美元,從世界第三降至第四,時隔50多年被德國反超。要知道,2023年的德國經濟表現也很差,僅僅收穫了一個負0.3%的經濟增長率。即便如此,仍然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只能說,日本經濟的表現更差。
對被德國超過淪落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日本媒體認為,主要是日元貶值和德國的高通脹引起的。從表面看,確實是日本經濟地位下降的原因,此升彼降,很容易造成兩國經濟總量的變化。問題的關鍵在於,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在兩國之間形成如此大的差異和變化呢?
先來看通脹因素,2023年,德國的通脹率確實明顯高於日本,從而導致德國的經濟總量“被增加”。2023年,德國的通脹率為5.9%,日本則在3%左右,高出近3個百分點,對應的經濟總量也會被拉大。但是,也要看到,過去的一年,德國的經濟增長率為負0.3%,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1.9%,兩者相差2.2個百分點,應當可以有效彌補通貨膨脹率差距帶來的經濟總量差距,而不應當出現明顯被超過現象。更何況,2022年日本的GDP還高於德國0.182萬億美元呢,怎麼會被德國超過呢?原因當然不應當只是通貨膨脹的問題,那就需要對匯率因素進行分析。
從匯率因素來看,2023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預測,按美元計算,2023年日本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被德國超越,從世界第三位滑落至世界第四位。同時,IMF預計,印度將在2026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日本則將在2026年至2028年間下滑至世界第五。當時,日元兌美元匯率一直在150附近徘徊,跌至33年以來最低點,儘管在2024年1月前後略有回升,但隨後又幾乎跌至了150關口附近,目前更是到了160左右了。很顯然,這才是導致日本經濟總量被德國超過,在全球經濟中的排名滑落到第四位的主要因素。
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出現匯率大幅貶值的現象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了。這位已經被刺身亡的日本前首相,其任上最受關注的,就是其推行的“安倍經濟學”。所謂“安倍經濟學”,就是透過大量發行貨幣刺激經濟,防止經濟衰退。貨幣是大力發行了,經濟衰退卻未能有效遏制,近年來,日本的經濟增長一直不盡如人意。因為,依靠貨幣發行刺激經濟的方式,會讓企業的創新動力減弱,讓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放緩,很難適應經濟發展實際。即便在貨幣的燃燒下沒有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也無法在貨幣洪流中讓經濟出現明顯反彈。相反,卻帶來日元的持續貶值。如果日元匯率能夠維持在130左右,是不大可能被德國超過的。也就是說,日元匯率的大幅貶值,還是拜“安倍經濟學”所賜。
反過來,假如沒有安倍的大力發行貨幣,並用貨幣刺激經濟增長,日本的經濟又將如何呢?就業狀況又將如何呢?實際也難以想象。搞不好,日本經濟會出現嚴重衰退。到時候,就不是名義GDP被德國超過,而是實際GDP被德國超過,甚至被印度超過。“安倍經濟學”的賬,在日本,可能算不清。而岸田出任日本首相後,在經濟方面也是乏善可陳,自然,經濟總量下滑,也就非常自然了。因此,當下的日本經濟,已經進入到十分尷尬的階段,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搞得岸田政府只能用“外交+軍事”的方式轉移國內視線,減輕面臨的壓力。
實際上,日本經濟總量被德國超過,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也是比較正常的。根據IMF的資料,兩國在2000年至2022年的22年時間中,經濟的平均實際增長率也是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的,德國為1.2%,而日本僅為0.7%,相差0.5個百分點。按照雙方的經濟總量,每年也有200億美元左右,22年就是4000多億美元。也就是說,在過去22年中,德國與日本的經濟差距就縮小了4000多億美元,超過了10%。
更為可怕的是,目前,日本的老齡化現象也十分嚴重。如何應對老齡化的到來,讓經濟增長能夠不因為老齡化而陷入更大困境,且能夠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應對老齡化,對岸田政府來說,是十分嚴峻的考驗。如果IMF的預測足夠的真,在2026年印度的經濟總量也超過日本,那日本就真的有點四面楚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