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 程璐
介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拼多多阿里全國生鮮負責人、阿里高階專家、年薪數百萬、職業級別P9,拿出任何一項頭銜,吳可都算得上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只是這些光環都成為了過去,2022年10月離開大廠之後,吳可進入了長達一年的中年失業期。這期間,他焦慮過也消沉過,但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直到一年後,吳可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轉型為投資人。
過去幾年裡,大廠接連進入降本增效、資源重新分配的調整期,從美國的科技巨頭蔓延到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裁員訊息不絕於耳。
在外界眼裡,高職級的“高P”是財富和地位的代名詞,但在大環境變化的當下,這批中年“高P”網際網路人也正在成為裁員重災區。
根據追蹤科技行業裁員動態的Layoffs.fyi網站最新統計,2024年到目前為止,已有包括、谷歌、亞馬遜在內的123家科技企業進行了裁員,全球約32000名科技行業工作者丟掉了飯碗。
冰冷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身份迥異的個體,他們的職業路徑被徹底改寫,影響也深入到生活的細枝末節中。
失業之後,有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生活,當一切歸零後,該如何重新開始?作為一個毫不避諱談論“中年危機”的人,吳可也希望在這個時候能以自己的經歷,給大家提供更多參考。
以下是吳可的自述,經介面新聞編輯整理:
去年5月,我寫的一篇帖子《沒想到,中年危機竟發生在我身上》火了。
其實在發帖的半年前,我就離開了,中間歇了小半年,也在朋友的公司做過顧問。但去年那段時間熱搜話題幾乎都掛著“裁員”,想到幾年前網際網路大廠的蒸蒸日上,和現在日漸蕭條的反差,我很感慨,於是就寫了一篇帖子。但更主要是希望大家看看我的簡歷,想出去看看好的專案找機會合作。
結果帖子發出來後,從脈脈到自媒體、公眾號、今日頭條、小紅書,一圈一圈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到現在,這個話題估計已經有1個億的曝光了。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沒有太大的感覺。雖然網上出現了很多負面輿論,評論我的學歷、跳槽頻率等等。但我本身就是做商業的,以前任何商業上的日常動作都會成為被解讀的物件,很正常,從之後的結果上來看,的確有一堆專案找過來合作,所以還是一件好事。
從大廠出來的人,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阿里、拼多多的競爭對手都盯著我,但當時我已經P9了,考慮到我這個級別和年齡,想再找P10幾乎是不可能的,內部升不上去,外面接不住,可以說大多數從網際網路出來的人都要面臨著薪資斷崖式下跌的境況。
過去當企業高速發展的時候,缺人會優先從公司內部提拔,所以會將內部一些實際沒有到達那個位置的人“拉”到那個位置,這是增長紅利,大機率是運氣而不是努力。而今天,大廠的增長紅利已經結束了,再怎麼努力也沒有增量,團隊只能進入維持的階段,事實就是你也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大廠了。
我不算是跟著增長紅利起來的,2005年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後,我一直在農業生鮮領域工作,我做過從0到1的創業,社招進入了拼多多,所以我其實比大多數網際網路人都有更多選擇。
但離開拼多多後,我一直在找自己的方向,折騰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找到,方向有很多,但是符合自己的很少。
在這個過程中,我摸索出了一套快速找準定位方向的方法,可以提供給更多人參考,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但是可能被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就是要將打工思維切換成創業思維。
從大廠出來,繼續打工必然不是最優解,你可以對外尋找好的專案合夥創業,這時候就會有很多專案找你,你也就有機會看看外面的企業到底需要什麼,在溝通中找準自己的價值鏈,用自己的價值提供服務。
舉個例子,原本你的月薪是10萬塊錢,想要再找到這麼高的工資很難,但如果你是找專案,幫小公司解決問題,告訴對方我不需要10萬月薪,只需要5000塊錢就能幫你把事情搞定。我是自由職業,但可以給你提供服務,企業都很樂意,他相當於用5000塊錢找了一個價值10萬的合夥人,對你來說,如果能找到20家公司同時服務,那同樣可以達到10萬月薪。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摸清楚自己到底是值5000還是值1萬,你的價格要與實際給別人帶來的價值是公平的。
失業一年後,最終有幾個基金公司願意支援我去做投資,因為我之前的經驗,在全國可以很容易地連線到十幾萬個各種型別的農業、生鮮、零售的企業,並且做出判斷,另外整合手上的資源,去扶持那些真正有強發展潛力,但暫時又沒有資源的初創企業。
企業缺錢,我們20億元規模的基金可以去投資;企業缺商業指導,我可以給他商業指導;缺銷售渠道,我也會給他匹配全國的各種銷售渠道;如果他缺人才,會幫他去招募一些人才。這四件事我做起來已經輕車熟路,但也是折騰了一年才想清楚方向。
到今天,我們已經了投資了4個專案,其中有兩個是農業品類裡的高科技專案,還有兩個是農業生鮮的產業鏈平臺。雖然這些專案加起來,還沒有達到我以前幾百億銷售額的盤子,但以前是拼多多平臺在給我創造價值,價值是拼多多的,不是我的,現在我透過社會資源的整合去幫助專案,感覺和我的關係更大一點,也更有成就感。
透過努力,或許三五年之後,我投的專案加起來也能有幾百億的規模。
離開大廠之後,我也經歷過壓力和焦慮,但這個壓力是人本能帶來的反應,而非實際壓力。
我的消費水平總體很低,過去跟我同職級的同事買車標準都是賓士大G起步,我不幹這件事,我也不買奢侈品,沒背上房貸,所以我有沒什麼壓力。反觀身邊很多人,其實為了顯得光鮮亮麗,為了春節回家開上一輛邁巴赫,每天工作16個小時,被領導PUA還不肯離職,導致自己身陷囹圄,被慾望綁架。
但當我被老闆PUA、面臨被裁員的時候,我也是非常慌的,我慌的程度和任何一個同事都是一樣的。雖然從理性層面我可以不用慌,但只要一想到我之後只能走下坡路了,無法保持高位,就會感到焦慮。
大多數時候,都是情緒模組劫持了你,只要每天多冥想,多運動,那些情緒都會消失。
離職之後,我一直給一個曾經關係特別好,天天一起喝酒聊天的同事,經常打電話聊聊天。但有一天,我突然感覺竟然已經無話可聊。雖然曾經感情很深,但因為離職就不在同一個世界了,也會迅速疏遠。
這也不奇怪,任何一家公司,在你離開後,失去了原先平臺的光環,進而失去了各種關係。無論這些關係之前看起來有多麼光鮮亮麗與觥籌交錯。
我這個人比較愛折騰,送快遞、送外賣、做保安、開黑車、擺地攤我都幹過。幹過最基礎的事去掙錢,你會覺得特別辛苦,但在此之上你再去做其他擅長的事情,會特別有感恩之心,當經歷足夠豐富,你的生存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面對現實,順其自然,是我的價值觀。人會本能性地趨利避害,但我覺得自然面對就好,人生不管是利還是害,最後大家的結局不都是一樣嗎?生命本來就是應當體驗的。
前幾年我陪家人的時間很少,一直在最大限度的工作。但現在每天我都增加陪伴的時間、學習的時間、 運動的時間,希望之前被壓縮掉的家庭、學習和健康,都能夠恢復。
未來我長期的理想是,為50家高潛力的創業企業提供商業指導、資金、人才和渠道供應鏈的支援,幫助這50家企業從幾十億的規模變成幾百億的規模,幫助基金從20億的規模擴充套件成200億的規模。
對於大廠來說,可能一個專案就很容易能達到這個目標了,但這是我未來5到10年的一個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