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京廣線從南北端往中部走,20年前,商旅人行經武漢,偶有笑稱,“大武漢不夠‘洋氣’”;20年後,商旅人感慨,一座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新星之城煥新佇立,並擔起了全國米字型交通網路的“樞紐站”。
與這種變化同時發生的是,武漢從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再到成為投資熱土、旅遊熱點、文化熱城,諸多熱力值的疊加,不斷推高城市能級。
所有的量變在2023年形成質變。2024年1月28日,武漢市統計局代表武漢市官宣:根據湖北省市州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0011.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時隔9年,武漢兩萬億征途塵埃落地。在此之前,我國中部地區從未出現過兩萬億城市的身影,武漢填補了這一空白,“中部第一城”和“中三角”龍頭的稱號在實力上得到印證。
這份兩萬億答卷也推動了武漢城市核心的裂變。
從“含新量”來看,以建設全國具有影響力科創中心為目標的武漢,在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戰略推進下,科創強城成果顯現。
武漢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淨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6.3%。
從“含金量”來看,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迴圈樞紐連結優勢戰略推進,推動武漢以更高水平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並轉化為會展業、商貿物流、文旅、消費、等領域的“流量密碼”,推動武漢成為全國投資最熱門的城市之一,特別是在沿海之外的省會城市中,成為諸多企業的“首選”或“最優選”。
武漢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6%,有9個行業產值過500億元,4個行業過千億元。服務業方面,武漢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736.36億元,比上年增長6.2%,第三產業佔GDP比重比上年提升1.7個百分點。同時,擴內需、促消費取得實效,武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1.9億元,比上年增長8.6%,時隔四年,重新邁上7千億臺階。
“含綠量”也並未被武漢忽視,作為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落戶承載地、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之一,武漢成為全國聚集了三重國家級政策和平臺優勢的“雙碳”城市,並將雙碳的規劃,融入產業的發展。
而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被視為對“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的堅定回答,歷經城市核心裂變並站上兩萬億新起點的武漢,正謀劃以更智慧、更提質增效的頂層設計,擎畫下一個新增萬億的目標。
產業裂變:高質向“新”
2023年,在國內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減弱等多重壓力下,武漢工業交出一份“逆襲”成績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22年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36個行業大類中,有9個行業產值過500億元,4個行業過千億元;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458戶,創歷史新高。
這一成績的背後,是武漢在產業“含新量”方面做足文章。2023年,武漢研究出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建設製造強市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鞏固鋼鐵、石化、紡織服裝、燃油車、家電、食品等傳統支柱產業;佈局未來顯示、元宇宙、電磁能、量子科技、新型儲能、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等未來產業。
長航集團武漢電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航電機”)副總經理蘆仁杰記得,長航電機是在2019年起,開始進行數智化改造,“我們先後共計投入40個智慧單元約百餘臺裝置,前後投入約6000萬元後,搭建了PLM等應用系統,完成了各個系統間的資料整合,體系化地梳理規範了業務流程。”
這種智慧化改造後,公司各類材料的利用率提升了10%,“一年將節約成本近300萬元”。此外,智慧化改造還讓長航電機從本質上解決製造工序上的安全問題,且加工效率遠高於人工,需求設計產出週期縮短37%,產品準交率提升28%,財務核算週期縮短32%,憑證自動化率100%。
賽迪研究院無線電管理研究所所長韓健說,實現傳統產業躍升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措施,即讓傳統產業插上新技術翅膀,邁向價值鏈高階,實現產品迭代升級。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明皓也認為,破局大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是傳統產業釋放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作為工業重鎮的武漢,近年來持續推進工業企業裝置換芯、機器換人、生產換線、工廠換代,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業態。
長航機電的案例由點到面折射出武漢產業數智化轉型成效。武漢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市企業數智化轉型取得了創新突破,成功獲批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並在“雙智”試點城市驗收考核中位列全國第二;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9.1%,技改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達55%,創近三年新高。
在系列轉型升級動作後,武漢傳統支柱產業煥新蓄能。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電子裝置、汽車行業生產恢復明顯,共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個百分點;菸草、石油加工、電氣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1%、17.2%、12.1%,共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3個百分點。
各類產業和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快速攀升。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叢集打造中,2023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7%,截至目前,武漢智慧網聯汽車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均位居中國首位。在電子裝置產業方面,作為代表性企業之一的光迅科技,在2023年的全球市場份額佔比已接近7%,位列全球第四。
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發展,則形成武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被外界認為站位高、戰略眼光強的城市發展策略中,武漢長期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將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多年“新年第一會”聚焦科技創新主題,重塑武漢科創強城核心。
武漢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科創平臺建設成效明顯,東湖科學城建設聚勢突破,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和新建,6個大科學裝置建設有力推進,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同時,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淨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增至27家,居副省級城市第1。
如今,科創對於武漢產業的驅動力和集聚力也已展露鋒芒。2023年,武漢市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6.3%;淨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數字經濟規模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
流量裂變:全面開花
產業築牢基石、挖掘動能是武漢成功進入GDP兩萬億佇列的核心支撐,卻並非是武漢兩萬億答卷中唯一的亮點。
2023年,眾多城市將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擺在拼經濟的優先位置,後疫情時代流量的復甦向城市的發展釋放出紅利。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武漢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武漢擁有龐大的高校在校生數量、交通客流量、會展商貿客流基礎,近年來,武漢將客群流量轉化為消費流量,進而轉化為經濟增量。文旅、消費等領域的發展,豐富了武漢兩萬GDP億密碼背後的想象空間。
2023年9月,武漢釋出《推進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努力將武漢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同時,實施《武漢市進一步激發旅遊消費潛力 促進旅遊產業復甦發展的措施》《武漢市進一步促進夜遊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
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也認為,過去一年,文旅對於武漢消費的貢獻和拉動十分明顯。武漢打造的歷史風貌旅遊區、網紅街區、文旅新業態對消費和經濟產生了強力的帶動作用。同時,從消費多元化發展中衍生出的“特種兵旅遊”等現象恢復了武漢的人氣。武漢夜經濟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大型展會紛紛落戶,這些因素對於武漢突破兩萬億GDP既有直接貢獻,也有間接貢獻。
武漢市文旅局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全市累計接待遊客33345.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769.85億元,同比增長62.41%和69.52%。
量的增長伴隨著質的提升,武漢文旅產業規模進一步拓展下,以夜經濟、演藝經濟等為代表的新業態蓬勃發展。長江夜遊已經成為武漢都市旅遊核心品牌,“武漢繽紛夜”夜遊品牌入圍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典型案例。演藝經濟方面,截至2023年8月15日,武漢共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38場,觀眾約71.8萬人次,票房收入約6.22億元。據業內人士分析,總體規模排在北京、廣州、上海之後,為全國第四城。
文旅帶來的人氣與流量,在武漢產生了一系列的鏈式反應。消費方面,經濟執行“三駕馬車”中,2023年武漢消費領域的表現最為突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1.9億元,比上年增長8.6%,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時隔四年重新邁上7千億臺階。
與此同時,與文旅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多點開花,2023年,武漢全市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近2倍;文化會展、演藝活動需求旺盛,音像製品出版、體育場館管理等行業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100%。
其中,武漢會展業增勢強勁,據武漢市商務局資料,2023年武漢共舉辦展會節事活動1010場,同比增長66%;展覽總面積3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6%以上;參展人數超過372萬人。一年超千場展會節事活動的數量,已創下武漢近十年之最。
相關展會活動為武漢提供了聚商引資的平臺和渠道,武漢2023年在招商引資上取得的好成績與之不無關係。資料顯示,2023年,武漢招商引資億元以上籤約專案個數同比增長34.6%,簽約金額同比增長61.1%。產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9.78%。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馬勇認為,文旅消費的興起,助力武漢恢復了人氣,使武漢整體的市場環境、投資環境都有了明顯改善。同時,推動了武漢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創、文創消費興起,帶來了產業的變革與創新。此外,也為武漢帶來存量物業的轉型,商業地產、住宅形態發生變化,豐富了行業業態。而文旅消費於武漢而言不僅只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助力武漢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擴大城市影響力。
武漢也正在進一步探索文旅消費中的經濟效益與城市品牌價值。202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智慧家庭、文娛旅遊、體育賽事、銀髮經濟、親子經濟等新的消費增長點,舉辦演出活動1.5萬場次,支援發展演藝經濟,打造“演藝之都”。
馬勇覺得,武漢提出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順應了國家政策的導向,同時抓住了市場熱點。體育賽事、演藝經濟市場需求旺盛,容易形成“爆款”,也能夠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對於經濟的驅動作用明顯。此外,文旅產業也是低碳經濟中的代表,發展文旅產業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武漢文旅在2023年重新啟動,2024年將進入尋找方向的階段,當武漢找到了主導方向,便能推動文旅與消費的進一步發展。”
能級裂變:向質“越”跑
越過2萬億,再謀3萬億。面向2024年,武漢一方面要穩中求進,向更高量級的經濟目標發起衝擊。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並不是唯GDP論,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謀求高質量發展?
而武漢也在不斷深化城市發展思路和轉型闖關路徑。
2023年12月,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提出,將2021年武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兩個優勢轉化”拓展成“三個優勢轉化”。
具體來看,一是加快將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當前的武漢正舉全市之力推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創新策源功能,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全面擁抱數字經濟時代,加緊搶佔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二是加快將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迴圈樞紐連結優勢。地處中國主要經濟區幾何中心的武漢,將著力增強產業組織、資訊、金融等服務功能,打造產業組織中心和供應鏈組織中心,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
三是加快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武漢的水域面積佔市域面積的26.1%,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溼地城市。接下來,武漢將做好“水文章”,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最佳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
“經濟規模邁上兩萬億,對於武漢日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動量的合理增長同時也要形成質的有效提升。”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認為,對於突出的科教資源優勢,武漢應透過體制機制改革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並形成生產力。此外,對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武漢應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盛勢。
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相輔相成。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鋼鐵、石化、造船等傳統工業基礎雄厚,同時,武漢高階科創資源豐富,帶動鐳射通訊裝置、生物醫藥、高階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勢發展。放眼未來,武漢應進一步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進跨地域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共同體建設,早日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城市。
在“再上一個萬億級臺階”的目標下,武漢產業應如何繼續發力?朱明皓建議,武漢還應抓住產業轉型機遇,加速特色產業的快速培育。例如,伴隨著老齡化及創新醫藥發展,以未來養老、醫療器械裝備等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預計能成為武漢未來產業壯大規模的方向。而且,武漢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有發展優勢,比如,在細胞外囊泡領域,武漢的臨床研究和轉化成果,均已領跑全球。而在病毒研究、基因測序等方面,武漢也已走在全國前列。
除守住現有產業優勢、加深護城河壁壘外,韓健也建議,武漢在選擇未來產業發展賽道時還可從發展趨勢、區位優勢、相關政策、人才環境等多方考量其發展空間。
此外,在外部環境嚴峻複雜下,武漢要把擴大內需繼續擺在優先位置。葉學平認為,武漢應挖掘有潛力的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除推動工業發展外,也要著力推動服務業的提質增效,從而實現經濟穩增長,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武漢位於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擁有能夠輻射全國的交通網路,黃金水道長江為武漢提供了人流和物流上的便利,武漢還建有亞洲首個、全球第四個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機場,擁有數條中歐班列運輸線路,可以說武漢在發展樞紐經濟、擴大內需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基礎支撐,還會有巨大的潛力空間。”
翻開兩萬億新篇章,武漢要做的誠然不止是“拼經濟”,還要找尋城市能級提升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曾剛表示,武漢戰略地位重要,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因此,武漢需以建設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五個中心”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武漢為任務目標,處理好“五個中心”與中部崛起國家戰略、高水平對外開放之間的內在關係,力爭在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階產業引領、開放交流樞紐門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示範者和引領者。
科創牽引,產業賦能,開放助力,流量加持。過去9年,武漢完成核心重塑,在新的歷史征程中,武漢已做好準備,以一馬當先的姿態,躍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賽馬圖上,篆刻“再上一個萬億級臺階”目標的高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