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沒多久,第一輪漲價潮就已經來了,但這可能不是結束,相反大規模的漲價潮才剛開始。
許多城市的公共交通、水電費都迎來了一輪上漲,儘管目前範圍還不算大,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城市跟進基礎設施和交通費用漲價的政策。
不久前,就有訊息稱上海水費將在今年上調20%-50%。與此同時,北京、廣州兩地的公共交通已經正式漲價,此前的地鐵乘車優惠被砍了一大截,對於每天都要坐地鐵通勤的上班族來說,一個月可能要多繳納100元以上的費用。
公共交通的費用只是開始,下一個漲價的有可能是電費、水費和燃氣費,而且大機率會從一線城市擴散到其餘城市。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答案和一個字有關,那就是錢,地方政府缺錢了。
中國絕大多數城市的財政其實都無法實現自給自足,大多數城市的運轉都依靠兩部分收入來源,一部分依靠轉移支付,另一部分則是依靠土地財政。
毫不誇張的說,賣地才是地方政府的收入大頭。
別指望工商稅、個人稅能收上來多少錢,除了幾個一線城市還算過得去,絕大多數城市都沒龐大的工業園、高新科技和網際網路企業,所以這些城市的稅收真不算多。
根據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拿到的土地出讓金只有1.86萬億,同比下降20.9%,看似降了兩成還不特別嚴重,但這是建立在2022年已經同比下跌31.4%的基礎上的。
對比前幾年高峰時期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多數城市現在拿到的可能只有6到7成左右,而更麻煩的是,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是看不到盡頭的。
這不是單純一兩年的下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將持續降低。
地方政府收入下滑,另一方面卻面臨龐大的地方債壓力,即使本金可以展期,但利息總是要支付的,因此你看到許多人都減少了公共交通的運營,這也是出於節省開支的原因。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接下來尋找另一個龐大的財政來源很重要。
地方政府的收入與當地產業規劃,中國整體的宏觀經濟形勢關聯,但當前中國的大環境是城市化接近尾聲,工業化基本完成,當前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且陣痛的轉型期。
只有開源節流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緩解財政缺口的問題,而在即將到來的水費、電費和公共交通費用的全面漲價,也是地方政府“開源”計劃的一部分。
不只是上面提到的東西會漲價,未來公共服務的質量也可能降低,特別是對於經濟欠發達的城市來說,哪怕是國企和公務員裁員也不會讓人意外。
但這依舊距離補上財政缺口很遠,所以未來全國各地的城市都會全力尋找新的收入來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這一輪漲價潮不會是結束,相反還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