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象說財
,配得上千億市值嗎?
最近的科技行業就兩個字“刺激”,在AI的浪潮下,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領域紛紛強勢復甦。
只是走到現在,寒武紀卻成了一個大家都看不懂的公司。
近期,寒武紀的總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元,在行業內排在第四位,僅次於中芯國際、海光資訊和。
可是,與上面三家公司相比,寒武紀的泡沫會不會太大了?
這還要從公司的業績說起。
自寒武紀成立以來,連虧7年,累計虧損額已高達55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85億元,淨利潤仍然虧損7.25億元。
對比來看,身為同行的海光資訊業績進步神速。
2019-2023年,海光資訊的營收從3.79億元增至60.12億元,淨利潤從-0.83億元增至12.63億元。
短短5年,實現收入20倍、淨利潤10餘倍的增長。
這意味著,寒武紀大幅上升的市值背後,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基本面作為支撐。
走到現在,靠的僅僅是一種想象力,就像個巨大的泡沫,一觸就破。
如果說,高科技企業早期的虧損可以理解,畢竟研發投入才是重中之重,何況寒武紀對標的還是。
可事實上,寒武紀的研發投入卻是一降再降。
2023年公司研發支出11.18億,同比下滑26%,是成立以來的首次減少,2024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又同比減少了7.27%。
銳減的研發費用,透露出了一個危險的訊號,難道是公司缺錢了?
2024年三季度,公司貨幣資金為9.58億元,相較於2023年底的39.54億元,縮水高達75%。
再從現金流量表來看,近幾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連續為負,2024年三季度為-18.1億元。
要知道,經營性現金流相當於一家公司的“血液”,顯然,寒武紀現在處於“貧血”狀態,確實不寬裕。
我們不禁好奇,曾經一手好牌的寒武紀,怎麼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華為從“隊友變對手”。
連續虧損的寒武紀,有一個專案還是賺過錢的,就是與華為的合作。
2017-2019年,對華為海思終端智慧處理器IP授權業務的銷售金額為771.27萬元、1.14億元。
可好景不長,2019年起,華為開始自研晶片,推出搭載自研達芬奇架構NPU的麒麟810處理器。
自此,寒武紀不僅少了一個大客戶,還徒增了一個實力強勁的對手。
透過行業資料看,2022年,我國AI加速卡出貨量近109萬張,其中英偉達的市佔率為85%,華為市佔率為10%,寒武紀僅為1%。
華為搖身一變,成為了AI晶片國產替代的老大,而與華為“分手”後的寒武紀,業績和市場份額都大不如前。
另一個是,技術不夠硬,產品站不住腳。
2023年,ChatGPT的問世,掀起了AI的熱潮,AI晶片需求量迅速爆發。
不論是國外的英偉達,還是國內的海光資訊,都紛紛實現了“戴維斯雙擊”,可是寒武紀呢?
市值一路狂飆,業績一路虧損。
歸根結底,還是技術不夠硬,產品多而不精。
2018年起,寒武紀推出思元系列晶片,實現了終端、雲端、邊緣端全面佈局,後又開發了推理訓練晶片、軟硬體平臺等。
看得出,寒武紀是想模仿華為海思、英偉達等龍頭,全面開花。奈何自身實力有限,如今的產品線多而不精。
還有,寒武紀的AI晶片效能,並不如GPU。
寒武紀的智慧晶片是面向人工智慧領域專門設計的晶片,屬於AISC,而不是GPU。
AISC在智慧應用上的確存在一定優勢,但無法支援通用計算和圖形渲染等人工智慧以外的其他領域,只能替代GPU的一部分功能。
也就是說,買寒武紀的晶片還不如直接買GPU,這也是其產品遲遲無法放量的原因。
不可否認,伴隨著AI的高速發展,寒武紀的晶片仍有著不錯的前景。
上圖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AI晶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80億元,2021-2025年複合增長率近43%,高於全球增速。
但考慮到寒武紀當前的資金壓力、一降再降的研發投入、極度內卷的行業現狀,未來能否建立起技術優勢,還存在著不確定性。
在市值與業績的背離下,充斥著不確定性的寒武紀,漸漸被拋棄了。
自2021以來,國泰君安、寧波瀚高、長江招銀、科大訊飛等多家機構開始陸續“逃跑”。
下圖來看,2023年下半年,寒武紀更是遭到了多次“清倉式”減持。
為了穩住局面,2023年9月,寒武紀的董事長陳天石承諾:到2024年12月31日期間將不以任何方式進行減持所持公司股份。
不過,這份承諾,只能說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由於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或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三年年均淨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可以進行減持。
而寒武紀正好符合上述描述,公司連續7年深陷虧損,也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
換句話說,寒武紀實控人陳天石本來也不具備減持資格,不減持的承諾倒是多此一舉了。
最後,總結一下。
曾經,隨著AI一起騰飛的機會擺在寒武紀面前,卻失之交臂。
未來的寒武紀,道阻且長。想要扭轉困局,還是要在資金回血和技術迭代上下功夫,這才是配得上千億市值的關鍵。
關注小象說財,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4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