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後全球股市分化中,泛東南亞股市表現尤其亮眼,其背後共性是我們在2023年6月提出的“新投資正規化”。2022年,俄烏衝突加深了逆全球化,2023年,資產負債表修復程度確認了關於債務週期的定位。2024年“新投資正規化”之下全球資金將追逐具備“確定性溢價”的資產。於是,泛東南亞市場將成為全球投資熱土,新亞洲四小龍有望崛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很早以前,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尼被譽為亞洲新四小龍,其實它們都比中國更率先開放市場與取得良好的發展開局。只是,如今東南亞國家卻都已經落後於中國了,甚至只能淪落為中國之後的新投資熱土,這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我想說下結論,其實這就是個定價權的問題。我以一度電為例,同樣是使用一度電,中國人的價格是6毛,而非洲人民可能就需要1塊錢,但在歐洲人民就需要2塊錢。但是不管價格怎麼變化,大家其實都用了一度電,這一度電在功效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知道GDP是就是利潤總和,那麼一度電產生的利潤肯定也有很大的差異,推而廣之,如果其他商品也產生類似的價差,體現出來就是GDP差距非常大。
那麼,我們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實際上,如果我們去查閱電力的使用資料,在1980年這個時間點上,東南亞國家中最優秀的四小虎,比較他們和中國的用電量,你會發現大家不存在太大的差異,當時馬來西亞大約是1000度/年,其他三位和中國一樣基本上都在300度/年。電力是工業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在電力上雙方不存在太大差異,推而廣之,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這些國家在糧食產量、布匹消費、醫療教育、乃至於鋼鐵、煤炭等工業原材料的消費上也不會和中國存在太大的差異。
當時我們的窘境是,雖然已經搭建基本的工業體系,乃至於儲備了幾個億受過初中教育的工業人口,但是整體工業水平過於低下。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工業來源於蘇蘇聯的156個專案,而156個專案則來自於西方在1930年代的技術轉移,中間只是依靠少量的引進做了區域性迭代,當時整體面貌是非常落後的。
因此,當時的中國急需引入西方的技術,對我工業水平進行全面提升,讓我們能大規模生產和西方一樣水平的工業品。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呢?就是快速搭建起與西方的貿易體系,透過這個貿易體系獲取西方的貨幣,實現對西方技術的引進。這裡面,貿易方式無非是以下幾種:
1、農業貿易,其實就是出口糧食或者初級加工品,糧食的優點是屬於基礎物資,很容易獲取外匯。缺點是亞非拉的競爭對手太多了,不容易賣上價格,長期做起來肯定不行。2、原材料貿易,就是出口煤炭、原油、鐵礦石等等工業原材料,這一點也很不幸,那就是我們競爭對手也比較多,我們的這塊兒成本也不太好。3、搞旅遊業,這是個好主意,效果好不好?不好,為什麼?主要是亞非拉很多國家的旅遊資源是西方殖民時代塑造的歐美人非常適應,而中國有自己國情,歐美人無法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塑造,自然感覺這個國家旅遊不帶勁。4、人力資源出口,這個看起來問題不大,因為我們人口比較多。但是出口哪種人力資源了?客服和保姆嗎?我們畢竟不是英語國家;去西方包工程?那會兒我們還不是基建強國。看起來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中國人紀律好、文化程度還行,可以去進廠,於是我們大力發展保稅區加工業務,正好旁邊的日韓和中國港臺都是歐美的包工頭,從東南亞手裡搶單簡直不要太容易。5、力資源出口。做啥?給人家做工程師,別人比較懶,不想做設計,你組織一幫人給別人做oem、odm。但是那會兒我們大學生也是稀奇貨,怎麼辦?大學擴招、全員學習英語。我們逐步擁有了優質的智力資源後,就把很多西方貿易公司的產品就是完全中國製造,西方只是貼個自己的牌子了。
但是,你這塊兒既然要出口,那就一定要物美價廉,你才能快速從別的競爭對手手裡搶單,怎麼辦?簡單一招搞定,那就是匯率貶值,本身我們物價幾十年沒變,其實價格是比較低的,但是為了更具吸引力,就做匯率貶值。這麼一貶值,日本GDP是我們一百倍、東南亞國家是我們十倍,實際上從國民消費的角度來說,當時我們和歐美日韓是有差距,但是和東南亞其實是沒差距的。那後來為什麼我們比東南亞強了?也是兩個方面破局了:
1、物質生產出現爆發。隨著中國生產規模的不斷提高,疊加我們的技術進步,我們生產的東西太多了,導致我們的GDP在低定價水平上被撐起來了。我還是以電力舉例,我們的現在的電力消費水平是完爆東南亞國家的,例如我們的GDP是泰國的兩倍,而我們的電力消費卻是他們的三倍。甚至我們的電力消費水平已經完爆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二線發達國家了。
2、我們的物價和匯率有一定上漲。我們還是需要西方的外匯,因為我們雖然出口了很多東西給西方,但是我們也需要向西方買很多東西。西方搶到了全世界最大的土地,我們需要向他們付費使用,比如他們搶劫來的廉價資源、比如他們包裝賣給我們的奢侈品、比如富人潤權等等,當然也有部分我們還需要的技術。不過我們有很多工業製成品出口去換取外匯,在這一部分的出口上,我們並沒有太多競爭對手,因此可以把價格定的稍高,來保證我們自身的利潤,這一點東南亞很多國家做不到。
這一切得益於什麼?得益於我們的老祖宗的教誨:當你生產世界上最牛的消費品,那麼歐洲的火槍、東南亞的香料、拉丁美洲的和日本的白銀、蒙古國的馬、非洲的崑崙奴你享用不盡。我們的建國者則告訴我們,大清開倒車是不行的,蔣記當買辦也是不行的,現在是工業品的時代,必須掌握工業消費品的生產能力,而要掌握工業消費品的生產,根據西方的情況必須如此:
1、擁有海量的高智力人口,大學教育率必須達到50%,同時鼓勵高智力人口從事各種科研專案;2、鼓勵個人創辦企業,去填充各行各業產能的缺口,而其中政府需要協調,保證企業的生產配套儘可能完整;3、鼓勵企業以研發為軸心,不斷要求企業推陳出新,提供更好的產品,從而確保市場佔有率的穩定。
其實,這一套社會管理體系,我們其實在農業時代就有了,只需要想辦法改進適應工業時代罷了。不幸的是,當我們琢磨這些的時候,東南亞人的祖先還住在樹上,而他們的的老師-西方殖民者教了他們50分,然後不交了,所以西方怎麼教他們的,他們現在還什麼樣,這樣東南亞能不被我們趕超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