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1月19日訊(記者 鄭炳巽)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一些資料似乎正透露著中國的創新藥行業發展向好的跡象。
首先,根據華福證券對選取的23家A股創新藥企業進行的業績統計,2024年Q3單季實現營收48.4億元,同比增長34%,歸母淨虧損16.9億元,同比收窄13%。
其次,信銀(香港)資本研究部的統計顯示,創新藥IND、NDA數量在經過2022年低位後重回增長,今年Q3藥物臨床獲批1033個,同比增長25%,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共8個,同比翻了一倍。信銀(香港)資本研究部認為,國產創新藥正加速進入“新質發展階段”。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也顯示,中國的創新藥行業實際上正處於高度同質化及內卷“廝殺”的狀態之中。
在17日於上海舉辦的“2024第二屆浦江生物醫藥源頭創新論壇”(下稱“源頭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在演講中所披露的一組資料顯示,近十年,中國新藥研發TOP 20靶點共有716個產品申報,佔比高達29%。另以2019年為例,中國有70%的臨床創新藥產品集中在21%的靶標上。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創新生物醫藥的國度,但是,我們在全球創新藥銷售市場中只佔3%。”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更是一陣見血地指出中國創新藥的另一痛點。
這些問題背後所反映出來的殘酷事實,是中國醫藥行業的創新能力、尤其是源頭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而對這些問題的真實思考,或許可為中國創新藥行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此外,在當前受到醫保與集採控費等影響的大背景下,中國創新藥企業為擺脫動能不足的局面,有效路徑之一無疑仍是“借船出海”。
▌關於源頭創新的不同路徑思考
在源頭創新論壇上,丁健表示,中國的腫瘤發病情況,無論新發病例還是死亡數量都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且還在繼續增長,因此中國腫瘤藥物的研發速度是最快的。
“有一個趨勢,近年來我們獲批的抗腫瘤新藥正在逐漸增多。2023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13個國產抗腫瘤新藥和12個進口抗腫瘤新藥,2024年上半年這兩者分別為11個和3個。數量上,我們正在追趕。”丁健透露。
但是與此同時,在他看來,由於缺乏原創理論和原創技術,中國難以誕生原創新藥,“一個學說產生後面往往會產生一批新藥,我們經常講first-in-class(FIC),但能夠得到國際公認、產生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藥,我們還沒有。”
他在演講種展示的另一組資料顯示,2013-2022年近十年間,美、中、日、歐的原創新藥中,美國佔比69.1%、歐盟佔比16.1%、日本佔比13.0%,而中國佔比僅有1.8%。“中國在新藥研發的相關技術方面,基本處於落後的位置,而原創新藥不是天天叫就叫得出來的。”
在丁健看來,創新有不同的層次,在當下,要做原始創新,fast-follow是一個主要的途徑,“原始創新的過程中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追求的理念。”
資料顯示,fast-follow是指在FIC藥物基礎上的模仿性創新,不侵犯他人專利且在已有靶點和機理的基礎上,對新藥進行分子結構改造或修飾,尋找作用機制相同或相似,具有新治療效果的新藥物。
丁健透過兩個例子對fast-follow進行說明。其中之一,傳奇生物透過與強生合作研發出BCMA CAR-T細胞療法,“其實我們不是第一個BCMA,結果出來以後,美國的很多細胞治療biotech把BCMA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研究全部暫停,這就是完全佔領了優勢。”此外,百濟神州不僅研發了BTK抑制劑澤布替尼,並且在與伊布替尼的頭對頭比較研究中贏過對方。
相比之下,宋瑞霖認為,中國醫藥的源頭創新及產業創新亟需政策支援。
“其實這個行業本身並不需要有多少資金從政府手中推出,我們希望有寬鬆的政策。”宋瑞霖認為,如果我們的市場環境不改,投資人就不來,而耐心資本是需要長期的信任的,“沒有完善的市場就不能可有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他說道。
另一方面,他認為對於仿製藥和創新藥的認知要有所區別,“仿製藥是公共產品,老百姓必須保證能夠用得起,創新藥要在老百姓需要用的時候可以用得上。”他表示,當前的醫保目錄亟需在甲、乙目錄之後出現丙目錄。
“只要能夠把現在醫保談判對創新藥的定價改成支付價,只要能夠給中國醫療領域一個自費藥的市場,我們的企業就可以在市場中展現自身的價值,而不是面臨不進醫保就不進醫院,不進醫院就沒法發展的局面。”
最後,宋瑞霖也提醒,中國現在只靠醫保是沒有辦法支撐創新的,“那怎麼辦?要為商保留出空間,商保獨立保障體系未來將成為生物創新藥的大市場。”
▌“借船出海”仍是解題思路
如果說,對於源頭創新的路徑思考,是給未來中國創新藥的發展鋪路。那麼,在意識到創新能力受限的當下,中國biotech企業想要獲得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或許仍是“借船出海”。
華源證券指出,近年來,國內藥企研發同質化問題逐漸顯現,競爭日趨激烈,疊加醫保談判下的生存倒逼,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開始佈局海外市場。由於海外定價高、空間廣,具備真創新價值的國產新藥在海外有望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豐厚回報。
同樣地,在源頭創新論壇上,BCG董事總經理吳淳以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為例進行說明,2024年上半年為例,澤布替尼80多億元的全球銷售額中,有將近60億元來自美國市場,超過10億來自歐洲市場,中國市場貢獻不到9億元。
“我們一直在問,一個創新藥,尤其是best-in-class、me-better資質的藥,在中國藥企天花板多高,我們感覺到或許只有30億左右。”吳淳表示,“目前,受各類醫保和集採的控費影響,中國創新藥企業的解題思路依然還是出海。”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醫藥企業的BD狀態已經由License-in轉向License-out,出海之風日益興盛。
據醫藥魔方,國內藥企License-in專案數量在2021年達到151個的高峰,之後迅速回落,2023年已減少至57個。相比之下,License-out的專案數量正在逐年上升,已由2021年的45個增加至2023年的96個,2024年前三個季度已經有約70個。
在進入第四季度後,國內藥企的出海熱情依然高漲。
今年10月7日,石藥集團宣佈將Lpa小分子抑制劑YS2302018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後者支付1億美元預付款及19.2億美元里程碑,交易總金額20.2億美元。11月14日,默沙東獲得禮新醫藥在研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LM-299的全球獨家許可,加上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禮新醫藥有望獲得最高交易總價值32.88億美元,將近238億元人民幣。
緊接著在11月18日,橙帆醫藥宣佈將Nectin4/TROP2雙特異性抗體偶聯藥物(ADC)授予Avenzo,潛在交易額共計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8億元。同一天,博奧信宣佈將新型抗TSLP單克隆抗體BSI-045B、新型抗TSLP/IL4R的雙特異性抗體BSI-502授權給Aclaris,潛在交易金額共計超9.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8億元,同時,博奧信還將獲得Aclaris 19.9%的股權。
針對出海一事,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在源頭創新論壇上表示,經過30年的發展,復星醫藥已經發展成為中國TOP 4的醫藥企業。近年來,公司創新藥的銷售在加速提升。
他透露,在國際化方面,復星醫藥計劃在未來的兩年內,完成全球主要市場運營能力從0到1的全面實現,其中包括仿製藥,也包括創新藥。“同時,復星醫藥在出海時,不光強調自己出海,還要和中國的醫藥企業一起協同出海,要用我們的創新能力,把其他的企業創新產品帶到全球。”
“接下來的十年,我們希望能成為源自中國的MNC(跨國公司),海外收入要超過45%。我們的創新轉型要進一步加速,創新藥收入佔比達到50%,創新管線要保持在TOP 20%以內。”吳以芳補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