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週末晚上好,週五大跌後,大家對下週的市場走勢可能會更感興趣一點,我們還是結合招銀理財的週報《》,來聊聊。
上週聊的比較短,在這裡《》,主要說了對幾個資產的觀點:
“1、A股,隨著兩融的轉負,以及週五晚上證監會的市值管理指引正式出爐,依然要警惕小盤股和妖股的踩踏風險,而破淨股,可能會受益於新規,有一波新的炒作,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我們週五晚上提到的,炒作的題材,“縮圈+快速輪動”。
2、A債,資金面寬鬆,但供給不明朗的情況下,短端確定性強於長端,長端處於有勝率,但賠率一般的階段。
3、海外,美元走強的背景下,建議如果海外資產配置比例不高的,可以趁回撥進一步增配海外,做好資產的分散,美股大體就是這樣的,市場高度有效,調整的時候劇烈且時間較短,消化完後開始慢牛。而對於美債,優先選擇短端。
4、策略上,繼續建議大家地區分散、均衡配置,現階段繼續看好固收+,我自己,上週也加倉了多個固收+理財,作為觀察倉。”
我們用招銀做的,上週的資產價格走勢來看的話,上週美股(標普500)5日連漲,A債表現平穩,美債2年期下行幅度超過10年期,A股的情緒在週五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大家也都清楚,而上週表現最好的,是黃金,觸底反彈,大漲5%以上,所以招銀也在標題裡重點提了黃金。
本週,結合週末剛發生的熱點,我們重點聊六個事情。
第一,海外,美國新財長出爐,如何應對強美元?【重要】
第二,A股,知名教授,公開質疑央媽的回購增持再貸款新政?
第三,A債,理財“自建估值”算不算開掛?
第四,誰在跑路?從ETF、外資和兩融走勢,理解市場的資金流向。
第五,為什麼繼續看好固收+?
第六,黃金大幅反彈後,怎麼看?
第一,海外,美國新財長出爐,如何應對強美元?【重要】
我在標題,加了【重要】,是因為真的覺得重要,我們持續建議大家分散配置,海外配置的不多,多配置一點海外資產。
週末,最大的訊息,無疑是川寶,基本確認了自己,新一任的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
截止目前,按民生研究的統計,未來,和我們進行貿易談判的陣容,可能如下,目前,18年主導貿易戰的萊特希澤,未來起到什麼角色,還沒定:
由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財長的許可權及地位,要比我們想象的大,和我們的體系會有所不同,你可以這麼理解,美國實際的核心決策機構,叫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裡面包括了總統、副總統、國務卿、防長、財長、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家情報總監、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其中防長和財長,是唯二在列的部長,所以,以現任財長耶倫為例,大家才會看到,她在國際和國內事務中,都非常活躍。
那麼,關於擬任的財長,貝森特,有幾點冷知識和熱知識:
1、他會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公開出櫃的財長。
2、他目前自己開了一家對沖基金,但是最近幾年業績不是很好,規模掉了很多,截止目前,折算成人民幣的話,公司管理規模和李蓓老師差不多,百來億rmb吧,不過他今年業績不錯,因為堅信川寶能當選,所以重倉了美股和美元。
3、核心觀點是,3-3-3方案,也即,到2028年將預算赤字降至GDP的3%、透過放松管制實現3%的GDP增長、每日增產300萬桶石油或等量能源。對我們更重要的一點是,其認為,增加關稅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從談判對手地方獲得更多讓步的手段,相對理性。
4、他一直和美聯儲不對付,且之前提到,建議搞一個由總統控制的“影子美聯儲主席”,從而某種程度上來架空鮑威爾,雖然這個想法被市場批評了。
話說回來,不管誰來當財長,對我們的投資而言,有一點,是繞不過去的:
如何應對強勢的美元?
高盛2025年的全球匯市展望,標題就是,“美元更強更久”時代來臨。
從美聯儲降息以來,美元指數已經反彈了7%,上週一度突破了108,創下兩年來新高,如果你依然堅信,美元和美債,是全球資產價格的錨的話,那麼,在這一輪週期中,這就是躲不過的話題。
從應對的角度看,我們之前反覆提過,建議大家地區分散、股債均衡,首先就是增加海外資產的配置比例。這並不是看空國內,而是在美元走強、宏觀環境不確定性提高的背景下,比較理智的一種做法。
招銀本週,推薦了其2021年就發行的一款備老策略產品,是招銀理財和海外的摩根資管共管的(摩根持有招銀理財10%的股權,所以兩家聯動很多),我觀察到,因為裡面涉及了,目前摩根資管,作為一家海外資管巨頭,在配置上的觀點(摩根負責海外資產的配置),下圖框框部分,核心是認為:
美債,賠率高(票息高)、勝率一般(波動大),所以低配,但也有一定的安全墊;
美股,目前相對基準是超配的,主要是對美國經濟軟著陸+降息週期的判斷。
這個產品挺有意思的,我準備下周(每週三開放)買點,作為觀察倉,看下海外資管機構,對於長期資金的配置思路。
第二,A股,知名教授,公開質疑央媽的回購增持再貸款新政?
週末,關於A股,有兩個不同的聲音。
第一個聲音,是來自知名教授——華生,他發現了一個盲點。關於回購增持再貸款,我引用一下。
“但是,許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反映,本來是興致勃勃地去聯絡各家銀行,結果均被告知,根據有關規定,銀行的信貸必須以企業自己先有30%的本金為前提,同時不接受任何股權質押。此外,像申請其他企業長期貸款一樣,銀行需要對控股股東的財務情況進行審查。這樣一來,企業根本申請不到什麼貸款。折騰一圈下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們自然都興致全無。”
而之前,吳主席在香港,報過資料,目前披露了回購增持再貸款的上市公司,“超過120家”,規模應該在300多億,這個落地的進度,和大家的期待,似乎有點距離。
第二個聲音,來自經濟觀察報——其聲稱獲悉,央國企市值管理更多的政策在醞釀中。
“下一步,監管部門擬對相關央企上市公司市淨率(P/BRatio,公司股票每股市場價格與每股賬面價值的比率)等具體指標,提出明確的量化要求。2024年,在監管各方的政策推動和更為具體的要求之下,央國企市值管理再次被重視起來。後續,監管方面還有更多相關政策在醞釀和推進中。”
哪一種聲音更可信?
我覺得,兩個聲音都是可信的。
也就是說,從監管的角度,確實在想各種法子、儘量建立起實用的長效機制,圍繞“股東回報”這個主題,推動上市公司,主動作為,加強市值管理。
然而,頂層設計之下,在具體執行層面,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在銀行端,信貸思維和資本市場的邏輯,本身就不會完全match,所以需要不斷地磨合、適配、調整。
這個問題,表舅在9·24推文就聊到過,《》,當時就說過:
“公司回購股票,是必須要登出的,但貸款是一定要還的,所以,企業貸款回購股票的可行性,需要打個問號,而鼓勵公司主要股東,貸款增持股票的方案,邏輯上是有效果的,利好價值紅利風格資產,對股市影響是結構性的”。
從落地節奏看,也是基本是這樣的,以公司主體發起的回購計劃,規模普遍偏小,而以控股股東發起的增持計劃,佔比明顯偏高,主要分佈在基本面紮實的板塊。
至於提出的問題,“根據有關規定,信貸必須以企業自己先有30%的本金為前提,同時不接受任何股權質押,且還要對控股股東的財務情況進行審查”,我認為,商業銀行對貸款人進行資質審查是必要且合理的,無可辯駁,這對銀行、貸款人、A股都是負責任的舉措,給不具備借貸條件的人放貸增持,對市場百害無一利。
況且,如果一件事情很容易做成,所有人都能看到終點,那麼,一致預期這麼強,投資回報又在哪裡呢?市場,是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賺到超額收益的,但市場,會獎勵那些,看準了主線,且願意等待的人。
這點,我們和招銀的觀點很類似,長期看好紅利、看好價值方向,尤其是看好央國企紅利等方向,引用一下,招銀的觀點,這段話,其從10月以來,持續了很久了,也即——關稅的影響和國內的基本面,都是未知的,所以對權益市場要保持一份謹慎,中高配的方向,仍然是紅利和價值策略。
週五開始,傳的比較多的,“高盛的交易臺”的那段分析裡也降到,從外資的視角看,防禦性策略再次成為首選(低市淨率、高股息等)。
第三,A債,理財“自建估值”算不算開掛?
債券,上週走的非常典型,呈現兩個特徵:
其一,央媽呵護資金面,資金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其二,地方債供給開始加速,大家比較猶豫,週一到週三,因為擔心供給,所以長債震盪上行,而週四週五,只要上午的地方債發行情況比較好,下午長債利率就比較穩。
我們對債市的觀點比較一致:短端確定性比較強,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到年底前,預計資金面會持續比較平穩;而長端的勝率是有的,也就是說可能短期還會下行,但是賠率不高,也就是,下行幅度不會很大。這樣一來,可以繼續持有短期為主的固收品種,同時等待更好的時機,參與長端。
另外,上週,國內債券市場,其實最大的新聞,在於“理財自建估值”的事情。
這件事情,說來話長,可以聊很久,但我估計大家對這個事的執行邏輯沒啥興趣。
我說下底層的原因。
資管新規後,理財的最大矛盾在於,買理財的人的想法,還停留在理財不能虧的階段,而理財的底層的資產,因為淨值化轉型,波動率開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2022年底的那一波債災。
所以,對理財來講,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尋找低波動率的資產。
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尋找本身就不會波動的資產,比如存款、非標、借款等等,但是這部分資產的供給越來越少,且短期限的產品,配置長期限資產,也有限。
另一種,是把本身會波動的資產,包裝成不會波動的形式。
比如用攤餘成本法估值,比如用收盤價法估值,等等。但這些,都受到監管的限制。
所以,現在的理財,主要的思路,是採取“自建估值模型”的方法。
也就是說,本來一個債券類資產,是用公開的第三方的估值價格進行估值,計入產品的當晚的淨值,但是,波動就會很大。
那麼現在,理財,就自己搞一套新的估值模型,比如把一個不活躍的債券,用60日均價進行估值,這樣,即使今天這個債券價格大幅波動,但是近60日的均價,波動幅度會很小,這樣,整個產品的淨值,就穩定了。
這事,到底對不對,我們不去解讀,監管說了算。
我們只說一個結論:
對理財而言,如此一來,產品的穩定性會更好,不管是固收產品、還是固收+產品。
對公募而言,理財會對其造成降維打擊,特別是固收、固收+上。
對客戶而言,理財產品的持有體驗會更好,但是從風險的角度看,流動性風險會積聚。
第四,誰在跑路?看ETF、外資和兩融走勢,理解市場的資金流向。
給大家看四個資料。
第一個圖,是截止6月末,各型別投資者,在各類ETF當中的佔比。可以看到,國家隊在中證500和中證1000(小票為主)當中的佔比,也是一騎絕塵,這可能在很多人的預期外。
第二個圖,本週ETF的流入流出情況。本週中證500和中證1000,分別流出66億、62億,僅次於滬深300,而資金主要流入A500(262億),所以可以理解為,從ETF的角度,資金從中小盤,流向大盤。
第三個圖,外資資金流向。根據中金的統計,本週海外主動與被動資金繼續流出,且幅度擴大,主動外資總計流出中資股8.2億美元(vs. 上週流出5.7億美元),被動資金流出32.6億美元(vs. 上週流出15.0億美元)。主動資金過去六週的流出規模,已經是10月初兩週流入規模的四倍,被動資金也流出了9月底至10月下旬流入規模的約30%。
第四個圖,兩融資料。可以看到,從11月中旬以來,融資淨買入動能明顯變弱,特別是和之前,動輒200億上下相比。
綜上可見。
從資金走勢來看:
外資持續淨流出;
機構資金由於A500等營銷衝擊,ETF資金,從中小盤,流向大盤風格;
散戶的兩融,則動能明顯衰減。
所以,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從確定性的角度看,避開妖股、高位股、炒概念的板塊,回到更具基本面的板塊中來。
第五,為什麼繼續看好固收+?
其實,我們在第二、三、四點,已經說了。
從固收的角度,不需要看空。
從權益的角度,預計後續震盪會加劇,且由於資金的走向原因,炒作的動能會衰減。
所以,我們依然看好,在現階段,大家如果畏懼波動的,可以考慮,從固收+的角度著手,參與市場。
上週,二級債基指數繼續上漲0.27%,持有體驗應該是不錯的。
從招銀的視角看,其對於旗下的八大系列的固收+產品,推薦指數都在四星以上。
從產品來看,除了上面提到的養老相關的策略,還包括:
1、債券+的產品,純債+轉債。
2、多元+的產品,純債+多資產,包括股票多頭、量化對沖、商品CTA等,這也是我8月份就買了的產品。
從目前我持倉的固收+產品來看,浮盈了一點,下週三,我會買一點上面提到的,摩根資管共管的備老策略產品 。
第六,黃金大幅反彈後,怎麼看?
最後一個問題,上週黃金大幅反彈了5%以上,後面怎麼看?
繼續抄底?
還是止盈?
下圖,招銀的觀點一直沒變,長期看多的邏輯很硬,短期到這個位置繼續震盪。
我是這麼看的,金價五連陽,離歷史新高就差100美元了,最近俄烏、朝韓衝突在熱點上,但從各方利益和喊話看,應該都不希望局勢再升溫,距離川寶再次入駐白宮,還有55天時間,接下來各方應該會以“抻”為主(拉扯、拖延)。
考慮到強勢美元的市場環境,以及黃金年內超30%的漲幅,我也認為黃金的短期走勢,以震盪為主,保持標配就好(個人資產的5-10%以內)。
中長期看,川寶上臺,勢必會抬升美國通脹中樞、大幅舉債,以及使全球貿易更加割裂,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是比較利好黃金的。
要不要買,取決於你的比例,如果低於5%,就買點,如果超過10%,不增配也無妨,買了就別太看了。
如果你真想做波段,考慮一下理財的黃金期權掛鉤產品吧,那是真的“目標盈”產品,向下抗跌,向上見好就收,之前幾期講過。
至於黃金股,金價又超預期重回2700了,再忍忍吧。。。
今天就這些了,不知不覺又是5000字。
碼字不易,求多多點贊、三連。
過往幾期,大類資產週末解讀: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
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