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陷人事變動,國信證券投行業務“雪上加霜”。
文/每日財報 方旬
11月19日,今年本就不太平的國信證券捲入了前所未有的輿論風波。
同日,北京天助暢運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助暢運”)宣佈撤回IPO申請,而其保薦機構正是被稱為“保薦王”的國信證券;與此同時,公司分管投行業務的副總裁吳國舫被傳失聯,引發市場震動,11月20日晚間,國信證券釋出公告,公司收到無錫市監察委員會出具的《立案通知書》、《留置通知書》,公司副總裁吳國舫被立案審查、實施留置。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
兩大事件幾乎同時發生,讓這家曾以投行業務見長的券商站上風口浪尖。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業績本就“飄搖”的國信證券能否穩住局勢、重振投行業務,再次贏得市場的信任與認可?
01
天助暢運撤回IPO背後的對映
天助暢運原計劃透過深交所創業板公開發行不超過2333.36萬股股票,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25%,並擬募集資金57,946.34萬元,用於華東生產運營基地和研發中心建設專案。然而,這一IPO計劃在臨門一腳時卻突遭“滑鐵盧”,最終宣告撤回。雖然公司未對撤回IPO的具體原因做出詳細說明,但業內猜測,背後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當前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監管政策的持續收緊以及天助暢運自身經營狀況的不確定性。
近年來,A股市場的IPO稽核標準逐漸趨嚴,監管層對企業資訊披露的透明度、合規性以及可持續盈利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這種監管環境下,IPO撤回的案例逐漸增多,企業和保薦機構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於國信證券來說,作為天助暢運的保薦機構,此次撤回不僅對其在專案承銷方面的聲譽造成影響,也折射出其投行業務當前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02
監管背景高管“難監管”?
而這次被立案調查的吳國舫僅入職國信證券不到一年時間,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開資訊,吳國舫學歷為博士研究生,在國信證券的執業登記日期為2024年7月4日,登記類別為一般證券業務,登記狀態為正常。不過,作為國信證券的投行業務負責人,公開渠道上並未有吳國舫作為保薦代表人的相關資訊。
作為一位監管機構背景的券商領導,吳國舫一度成為證監會系統幹部轉戰券商的代表性人物。券商行業內一提起政企“旋轉門”問題,吳國舫經常被提及。公開資訊顯示,吳國舫先後擔任過中國證監會法律處處長,兼任創業板股票發行稽核委員會委員,發行監管部處長,掛職擔任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助理,中國證監會法律處副主任。
按常理如此有經驗的“人物”加入國信證券,必定會讓企業的“合規”更上一層樓,但從事實來看,監管背景高管“難監管”,僅2024年以來,國信證券就因為各種合規問題,吃了不下10張罰單。
例如在今年10月18日,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下發對國信證券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對4名保代採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今年9月北交所釋出《關於對、劉洪志、朱星晨採取自律監管措施的決定》。處罰決定書顯示,保薦機構國信證券及保薦代表人劉洪志、朱星晨保薦的利爾達於2023年2月17日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且選取的上市標準含淨利潤標準。根據利爾達2024年4月26日披露的《2023年年度報告》,2023年度利爾達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831.71萬元。國信證券及保薦代表人劉洪志、朱星晨保薦的利爾達在上市當年即發生虧損。
而在今年5月,國信證券已經因利爾達業績問題被浙江證監局處罰。除此之外,關於國信證券的處罰還涉及投行、私募資管、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多個業務。其中,國信證券僅因投行業務就至少收到4張罰單。
03
國信證券為何頻吃罰單?
國信證券頻頻受到處罰,不是沒有原因。
以利爾達為例,國信證券擔任其保薦機構時,該公司在上市後迅速陷入虧損。2023年,利爾達的淨利潤為虧損1831萬元,引發監管機構的關注。與此同時,國信證券還因與上海小方製藥的“保薦+直投+對賭”模式遭到市場質疑。國信資本透過子公司以4000萬元受讓小方製藥股份,並簽訂了對賭協議,儘管協議在2022年已終止,但這種“既當裁判又是選手”的交易模式還是引發了爭議。更為嚴重的是,小方製藥上市後股價持續下跌,國信資本未能實現預期的收益。
除了以上案例,國信證券在其他多個保薦專案中也未能履行有效的盡職調查,導致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的爆發。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包括華澤鈷鎳和柏堡龍。華澤鈷鎳在2019年退市後,投資者起訴該公司,法院判定國信證券需承擔100%的連帶賠償責任。柏堡龍則因長期財務造假於2024年退市,公司和國信證券面臨多起投資者訴訟。雖然最終法院未判定國信證券承擔賠償責任,但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國信證券在保薦業務中的監管失職,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財務造假問題。
04
監管問題引發業績下滑
不過,國信證券也有過輝煌時期。
國信證券成立於1994年,並於2014年成功登陸A股。作為國內的“老牌”券商,國信證券的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一度是其立身之本,並在A股券商中名列前茅。尤其在投行業務領域,國信證券曾奪得“保薦王”稱號。根據統計,2012年,國信證券在41家有新股上市的保薦券商中,以保薦22家公司、收入8.63億元的成績排名第一,領先第二名的中信證券和第三名的平安證券,分別多出1.35億元和4.29億元。Wind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間,國信證券在A股IPO專案的承銷數量均居行業首位。
然而,自2017年起,國信證券的投行業務增速開始放緩。2017至2018年,國信證券投行業務的營收分別為21.24億元和11億元,較前一年分別下降了21.02%和48.18%。2021年至2023年,國信證券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持續下滑,分別為19.79億元、18.16億元和13.63億元,而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國信證券投行業務的淨收入僅為6.46億元,同比下降41%。
此外,國信證券近年的整體業績也表現出波動。Wind資料顯示,2020至2023年,國信證券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87.84億元、238.18億元、158.76億元和173.17億元,變動幅度分別為33.29%、26.8%、-33.35%和9.08%;淨利潤分別為66.16億元、101.15億元、60.88億元和64.27億元,同比變化為35.03%、32.41%、-39.81%和5.57%,2024年前三季度,國信證券實現營收122.7億元,同比下降1.38%;淨利潤為48.8億元,同比增長0.1%。在A股48家上市券商中,2024年上半年,國信證券的總資產、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排名第11、第13和第7位,相比於巔峰時期,下滑顯著。
面對下滑的業績以及券商併購潮,國信證券做出了選擇。
2024年8月,國信宣佈計劃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萬和證券。相比業內一些更具規模的強強聯合案例,國信證券這一選擇顯得略顯無奈,更像是其面臨經營壓力下的被迫選擇。
併購萬和證券,試圖藉助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紅利實現突破。公司表示,海南自貿港作為國家戰略平臺,具備金融改革創新的獨特優勢。透過此次併購,國信證券計劃將萬和證券打造為海南地區跨境資產管理領域的特色投行,推動國際業務和金融創新業務的快速發展。
然而,這一併購背後的邏輯並不牢固。從規模上看,萬和證券遠遜於國信證券。截至2023年底,國信證券總資產達4629.60億元,而萬和證券僅為131.62億元,兩者規模相差超過35倍。分支機構方面,國信證券擁有260家營業網點,而萬和證券僅有27家分公司和25家營業部,且主要集中於深圳和成都等內地城市。相比之下,萬和證券在海南的佈局十分薄弱,僅有1家分公司和1個營業部。這種有限的地理優勢顯然難以支撐其作為海南自貿港“橋頭堡”的定位。
更為關鍵的是,萬和證券自身經營狀況堪憂。2023年,其營收僅為4.99億元,淨利潤0.59億元,而2022年更是出現了2.15億元的虧損。內控管理方面的問題亦暴露無遺。去年10月,萬和證券因內控薄弱和盡職調查不足,被證監會暫停保薦及債券承銷業務三個月。這些問題不僅反映出萬和證券的業務短板,也為併購後的整合與協同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從整體來看,此次併購能否幫助國信證券擺脫業務下滑困境,仍有待觀察。作為曾經的行業領軍者,國信證券在面臨自身核心業務短板的同時,也要直面行業整體壓力。然而,危機中同樣蘊藏機遇: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與新興市場的成長為券商拓展新業務領域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未來,國信證券若能以此次併購為契機,深入推進業務轉型、強化內控管理,並在風險控制與效率提升之間找到平衡,仍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逆勢突圍。
每財網宣告: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資訊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刪。
2024
立即掃碼
內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訊號,由群主新增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