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聽美國人說“產能過剩”,需要整頓了。只是這一次的批評物件不是中國,而是印度。事情是這樣子的:美國、加拿大等農業出口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委員會上,提交了一份提案。
說印度的小麥、大米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給出的理由中包括,印度的人口已突破14億,成為與中國並駕齊驅的人口龐大帝國,在這種背景下,印度的大米出口量居然連續數年位居全球第一名,2023年的出口數量高達2000萬噸。
幾乎達到了全球大米出口總量的四成。還有小麥,印度的出口量雖然不是全球第一,但近些年的提升力度較強,已成功躍居為“全球重量級的小麥出口國”,而且價格相對偏低。
以越南為例,是僅次於印度的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但它卻從印度購買大米,彌補缺口。以今年前10個月為例,越南出口780萬噸大米,金額為48.6億美元,增長23%。進口12億美元的大米,同比暴漲72.9%。
而印度,就是越南大米進口的核心渠道。越南企業表示,將自己國家出產的優質香米,高價出口,儘量出口,能出口多少,就出口多少。本國不夠用了,再用低價購買印度的廉價大米,尤其是碎米,很划算。
越南人愛吃的河粉,不需要用高價的香米,只需要便宜的大米,碎米都沒有問題,看重的是價格與良好的延展性。在我們中國人的目光裡,大家各取所需,以市場為導向,互通有無了。
但美國人卻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們表示:印度的做法扭曲了全球糧食市場,大規模出口糧食的行為損害了很多發展中經濟體的小生產者。有些國家的大米、小麥種植者,被迫改種其他作物了。
然後就被扣上產能過剩的帽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世貿組織提交的提案要求對印度進行“懲罰”,並得到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其他糧食出口國的支援,說印度違反了世貿規則——擾亂市場。
說到產能過剩,美國首當其衝
按照美方的邏輯,大規模出口某種商品就說明這個國家的產能存在著過剩問題,需要批評與整頓。好吧,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還是全球重量級的奶粉、紅酒、羊毛出口國,過剩了。
擠走俄羅斯,搶佔歐洲市場後,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量超過了澳大利亞、卡達、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按美方的邏輯,這是產能過剩。石油,美國也成為淨出口國,還是產能過剩。
這個時候,美國怎麼沒有想到“自己在破壞傳統能源出口地區——中東各國的原有市場格局”呢?哦,美國人不但不覺得自己在擾亂市場,反而譏諷其他國家沒有本事、沒有技術,未能實現頁岩油氣革命。
說到糧食,美國才是全球出口量最高的國家,其中的“牛肉”出口數量全球第一,玉米出口量全球第一,豬肉出口量全球第二,大豆出口數量全球第二,小麥出口量全球第三……
美國不僅存在著糧食、肉類產品的產能過剩問題,還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與出口、萊豬(含有瘦肉精的豬肉)出口國。這恐怕已經不是產能過剩問題,還對人類的健康產生重大潛在威脅。
市場經濟,產能必然過剩
與上述各種產品相比,美國最大的產能過剩問題是“美元”,在全球支付市場佔比接近50%,在全球外匯儲備領域的份額在60%左右。美國每年對外輸出天量的美元,這難道不是產能過剩嗎?
全玩了,按照美方的邏輯,在某種商品出口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地區都存在著產能過剩”。這是要幹什麼?難道要逼迫大家都各自為政、閉關鎖國,拋棄全球貿易嗎?
世界貿易為什麼在最近100多年時間內突飛猛進,原因就是:市場經濟的結果,每個國家的優勢產業數量都是有限的。阿根廷的優勢是牛肉、礦產品,沙特的優勢是石油,德國的優勢機械製造。
即便是被認為擁有當今世界最為完善產業鏈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煤炭與糧食的消費量都不能完全自給自足,需要從國際市場採購。各自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透過貿易互補,這才是市場經濟。
西方國家經常將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理念掛著嘴邊,難道連其中的“分工”原理都忘記了嗎——不同國家的地理、氣候、資源、國土、人口數量與質量都是不同的,德國工業強悍,但能源短缺。
德國之前的能源供應高度依然德國,現在美國成為重要的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商。市場經濟理論下的“國際分工”就是要求,而且是激勵“不同國家強化互補”。對德國而言,就是出口機械,進口能源。
對沙特等國而言,就是出口能源,進口自己所需的各種工業品。印度也找到了自己的賽道,躋身全球農產品重量級出口國地位。如果非要找缺點,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飢餓人口過多,產量不夠用。印度的糧食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過低。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和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