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點之後,行情突然發飆,創業板一口氣漲了3%。
我立馬翻閱一些著名的財經媒體,各種支援行情上漲的訊息都被挖出來了。
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降準預期強烈
2. 產業政策還有重磅的
3. 開會前不能大跌
4. 期待會議後的利好,行情提前反應了
5.基金做排名,做市值
一,單找訊息,一文不值
但我還是友情提醒,純粹聽訊息都是虧錢的。特別是在暴漲或者暴跌之後傳出來的訊息,基本一文錢不值 。
就像之前連續下跌,市場低迷時,本質10月9日之後的下跌一樣,主要是短線獲利盤太多,一有風吹草動,獲利盤就洶湧而出。 與此相反,前期滯漲的中特估,銀行,白酒家電,消電等板塊跌幅較小。
這就是和熊市最大區別,熊市的調整往往是越強勢的越抱團,下跌多的在調整中跌幅反倒最大。牛市反著來,出逃最多的是高位獲利盤,獲利盤是有底線的,跌到一定位置,獲利盤就會捨不得再賣,在合適位置也會重新買回。
所以為什麼這兩天飆升起來都是突然大漲,就是因為獲利盤有底線,前期跌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丟擲了,做空力量自然快速減弱。
二,機構動作的關鍵變化
這樣一說,大家應該肯定也感受到了,此刻就是機構態度對股價有決定性影響。現在這個市場裡,機構在調整中不再做空,行為變成「空頭回補」,那整體的局面都會隨之改變。
而震盪的時候,由於機構的動作與散戶、遊資的交易是混在一起的,很難看出來。
雖然大家都知道,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與散戶是完全不同的。
但問題是,多數人根本看不出這種不同,那怎麼辦?
其實,早就有這樣的大資料統計工具了。
簡單說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為」資料先儲存下來,經過長期的積累後,再透過大資料模型計算,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為」特徵了,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資料:
我們下面看圖看真相
左圖:
該股在調整,就有「機構回補」出現。因為調整到背後,,只要量化交易,就能發現,2天「做空主導」(綠色)之後,有開始「空頭回補」(藍色)出現,並且「機構庫存」非常明顯,這種短暫做空又快速回補的動作,就是「機構震倉」。
右圖:
調整中用系統觀察「機構交易特徵」顯示「機構庫存」快速下降,直到最後消失。並且再次期間,只有綠色「做空主導」沒有藍色「空頭回補」,這就和左側的股票不一樣了。
尤其市場震盪,淘汰短期獲利者,也為跟進資金注入活力。如圖中所示的強勢股票交易態勢便是其典型表現。
三,再說人民幣匯率
現在對A股價格定位還有明顯影響的,就是RMB的匯率了。
最近美元指數發瘋,確實讓RMB匯率有一定的貶值。但拿歷史資料說話,在川總第一任期(2017-2021年),他將關稅提升了25%,對市場和匯率確實產生影響,但效果有限:
RMB先貶值後升值,最終消化了關稅的衝擊。
滬深300指數經歷回撥後,依然創下新高,甚至上漲20%,展示了韌性。
從歷史資料回測來看,只要匯率穩定,A股能保持一定獨立性。
基於此,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匯率。只要匯率能穩住,市場問題不大。
好了,本篇就到這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謝謝點贊。
宣告
以上相關資訊是本人在網路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資料、資訊,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係的,都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