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本市場曾經有過面值退市的做法(有一系列完備的配套措施,緩衝時間很長),但海外資本市場並沒有實行ST退市預警制度,A股發出退市預警標識ST的公司依舊能正常交易,沒有ST預警的公司卻閃電退市,這說明非ST退市規則與熔斷制度一樣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益智
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筆者之前在討論非ST股票退市規則的時候,曾經一筆帶過地提到“如果正常的股票價格收盤一旦低於1元時,隨後股價便會發生連續跌停板,類似熔斷制度下的磁吸效應”。所謂磁吸效應是指實行漲跌停和熔斷等制度後,證券價格將要觸發強制措施時,同方向的投入者害怕流動性喪失而搶先交易,反方向的投入者為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後交易,造成證券價格加速達到該價格水平的現象。市場表現為漲跌停和熔斷的價位附近猶如存在磁吸力,所以稱為磁吸效應。
磁吸效應的具體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在接近漲跌停或熔斷價格水平時,價格上漲或下跌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二是發生漲跌停或熔斷的機率會顯著地高於價格在漲跌停或熔斷價格水平附近但不觸發的機率。也就是說,當有可能觸發漲跌停或熔斷時往往就會觸發;三是磁吸效應發生的歷程中往往伴隨成交量的劇烈變化和價格波動加劇。因此從量價角度看,出現磁吸效應的上市公司絕對不是所謂殭屍企業。
A股曾短暫實行過熔斷制度,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果斷叫停。須知,海外資本市場實施股指熔斷制度是建立在沒有股票漲跌停板制度的前提下,主要是為了避免所有股票瞬間跌幅99%導致整個市場羊群效應價值歸零的風控輔助措施。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而實施熔斷制度,會突然增加磁吸效應發生的機率,引起另類風險。
同樣,非ST股票1元退市規則也與熔斷制度有些類似。從今年6月份起,多家非ST上市公司釋出股價低於面值被終止上市的風險公告,到6月21日收盤,收盤價低於2元的A股數量達到226家,其中非ST股票數量達146只,佔比達64.6%,大大壓低了整體市場的估值。但是自“924”新政之後,A股行情開始反轉,這些低價股反而成了市場短線最好的機會,截至11月8日收盤,滬深京三市僅有25只個股股價低於2元,但是有5只非ST股票卻遭遇退市,其中包括深交所首隻非ST退市股票中銀絨業。該公司目前向新材料轉型,但由於股價過低,在其最後20個交易日之中,股票價格由1.02元最低跌到0.17元,在不戴ST帽子的情況下連續出現了18個10%跌停,觸發了比熔斷制度更為慘烈的“磁吸效應”,直接閃電退市。而類似ST合泰、ST永悅等“帶帽”的退市預警公司卻借道資產重整在鉅虧或實控人被留置立案的情況下連續暴漲。
海外資本市場曾經有過面值退市的做法(有一系列完備的配套措施,緩衝時間很長),但海外資本市場並沒有實行ST退市預警制度,A股發出退市預警標識ST的公司依舊能正常交易,沒有ST預警的公司卻閃電退市,這說明非ST退市規則與熔斷制度一樣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監管應該把切實保護好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作為最重要的中心任務來抓,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在制度規則制定修訂過程中秉持“工具理性”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價值理性”,建立監管和投資者平等溝通的渠道。資本市場要有自上而下的監管指導,但也要接納自下而上的反饋,充分聽取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意見建議,瞭解廣大中小投資者的真實需求,在此基礎上再作出客觀公正的專業研判,從法律、制度、監管、執法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實質的公平保護。同樣因為“磁吸效應”,熔斷制度可以短短几天就叫停,希望受非ST股票1元退市規則影響非正常退市股票的申訴以及重返滬深京交易所能夠得到監管層的重視。保護投資者權益就是抓住了資本市場發展的“牛鼻子”,只有各方面齊心協力保護好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權益,才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編輯|陳雨禾
校檢|袁鋼
稽核|苗曦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訊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絡金妹兒。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聯絡金妹兒:028-8696849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