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書玉
10月8日以來,港股市場持續震盪下行,投資港股的ETF表現不佳。
Wind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10月8日,港股市場經歷兩輪上漲,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分別實現了超過20%的增長,在全球市場中表現突出。然而,在10月初大漲之後,港股市場便開始了震盪下跌。
10月8日至11月27日,恒生指數與恒生科技指數分別跌去15.91%和19.18%。在此期間,投資港股的70餘隻跨境ETF,超九成產品收益率為負,僅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銀華恒生港股通中國科技ETF、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收益為正,收益率分別為12.78%、0.71%、0.12%,回撤幅度較大的是多隻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ETF和恒生網際網路科技ETF,下跌均超10%。
對於港股市場四季度以來的調整,認為,一是因為港股對外部擾動更敏感;二是外資的情緒變化也比國內投資者更劇烈,在9月底至10月初的反彈中,海外被動(個人居多)與交易型資金(對沖基金為主)是主力,但更具投機性,相反更重要的主動長線資金流入較少,且更多是為了避免跑輸而非主動加倉。近期回撥過程中,海外資金再度流出,尤其是主動資金流出更多。
中金公司認為,配置層面,在整體震盪格局假設下,建議重點關注三類行業:一是行業自身供給和政策環境充分出清的板塊,如果還有邊際需求改善效果會更好,例如網際網路等部分消費服務、家電、紡服、電子等。二是政策支援方向,如以舊換新下的家電、汽車,以及自主科技領域的計算機、半導體等產業;三是穩定回報方向,如國企高分紅。
展望後市,交銀施羅德基金判斷,隨著港股分子分母端持續邊際改善,預計未來長期走勢可能仍然以向上為主,這主要是基於:
分子端,宏觀經濟企穩,港股主要公司基本面紮實。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以及已出臺的存量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我國經濟景氣水平繼續回升向好,10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1%、50.2%和50.8%,比前一月上升0.3、0.2和0.4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位於臨界點以上,四季度宏觀經濟或將迎來持續復甦。在公司層面,各大網際網路公司財報公佈的資料顯示,整體基本面紮實。
分母端,估值進一步下探空間較為有限。中美貿易未來或將繼續磋商,海內外市場對此已有共識,港股市場也已部分定價。當前恒指在20000點附近,對應9.3倍市盈率、均值以下接近1倍標準差,低於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戰時的估值水平。2018年恒指在30000點附近,對應12.1倍市盈率、均值以上1倍標準差。目前,橫向對比海外主要股指估值,港股估值水平也處於低位,估值進一步調整空間有限。
此外,與2018年不同,當前美國通脹水平仍然高於美聯儲的目標水平,特朗普政府在競選時喊出的大幅加徵關稅即便真的實施,或也會分批緩慢落地。目前海外大選結果落地,風險資產不確定性降低。隨著海外主要央行持續降息,港股分母端約束邊際轉寬鬆的趨勢沒有改變。
對於具體的投資細分方向,中庚港股通價值基金基金經理孫瀟認為,可以沿著供給和需求兩條主線自下而上挖掘投資機會。需求側的投資機會來源於政策支撐下的需求回暖,這類企業表現出了較強的成長屬性。供給側的機會來源於具有供給剛性特徵的企業,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較小。看好的行業包括:
一是網際網路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可以分別從需求側和股東回報兩個角度來看。需求端,諸如電商、本地生活服務和遊戲公司,將直接受益於經濟政策出臺後內需企穩。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隨著自身盈利和現金流改善,將拓展新業務的資金拿去給股東分紅或者實施回購,因此被視為高股息標的。
二是格局清晰的平臺型公司,競爭壁壘大幅加強。在經歷了資本擴張和泡沫之後,整個行業競爭收縮,公司的現金流和利潤均已改善。前期已經建立起深厚壁壘的公司,其優勢在這個過程中被加強。
三是醫藥公司。關注一些既有傳統管線提供穩定現金流,又有創新藥業務作為未來盈利增長點的醫藥公司。醫藥股的核心邏輯主要圍繞穩定的需求和出海兩點展開,且現金流穩定的企業能夠為其未來的成長提供很好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