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方重要的超級城市,低調的天津有時會被低估。但不可否認的是天津的工業優勢和綜合實力依然突出。
更何況,天津還有一張王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天津經開區又名泰達,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級經開區的領頭羊。建區之初,天津經開區以“模擬的國際投資環境”著稱,曾一度與深圳蛇口齊名,並稱為“南蛇口、北泰達”。1986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這裡提筆寫下“開發區大有希望”。
40年過去了,這一偉大的預言成為現實,天津經開區沒有讓中國失望,僅30萬人就創造出接近2500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撐起天津1/7的GDP。
令人驚歎的是,它吸引了摩托羅拉、、諾和諾德、PPG、施耐德、霍尼韋爾、可口可樂、雀巢、通用半導體、羅姆電子等一大批全球巨頭企業前來投資,被稱作企業的福地。
在233家國家級經開區中,天津經開區為何能獨佔鰲頭?
11月中旬,我們走訪了一些企業,並與當地政府交流,揭開天津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奧秘。
作 者:星辰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一、昔日鹽鹼地,躍變為千億級新城
1984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借鑑特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經國務院批准,我國在沿海12個城市設立了首批14家國家級經開區。
天津擁有很好的區位優勢,是北方的一大經濟中心,也是整個京津冀的出海港,同年12月,天津經開區作為首批14個沿海經開區之一,獲批成立。
回顧歷史,國家級經開區的定位是相當明確的,從批覆的內容看,希望國家級經開區的主要功能是發展工業、吸引外資,所給予的扶持政策也主要是對工業而言,要求國家級經開區成為探索中國工業現代化的試驗園區。
天津經開局的開局算不上好,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在建區初期,經開區只有33平方公里,相當於1/13個北京海淀,且一片鹽鹼荒灘,寸草不生,根本不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現在的人是很難想象的。
一位“老開發”回憶,有些土地剛打地基,就能看見鹽水外冒,蓋樓都是問題,更艱難的是鹽灘底下是淤泥,冬天鋪的石頭路,到了春天一看,整條路都沉下去了。
惡劣的自然環境只是困難的一小部分,由於電力緊張,“拉閘限電”“停三開四”在全國各經開區均是普遍現象。
時任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的葉迪生與電力局協調解決,才讓這裡成為全國唯一不停電的經開區。
搞開發,總得有錢。但天津經開區沒跟國家和地方財政要一分錢,也成為全國首個沒有依靠財政撥款建設的經開區,資金成為經開區亟需解決的頭號難題。
時任市長李瑞環說得很明白,建區初期,“要錢,政府沒有,但政府也不要你錢。要權,我審批專案有多大權力,你們就有多大權力。天津市政府任何一個單位都不能去幹擾你們。”
沒有財政撥款,沒有自然資源,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天津經開區卻創造出諸多奇蹟,以33平方公里的鹽鹼地為原點,僅僅開啟門、放開人的手腳,讓資本和土地流動起來,迎來大爆發。
40年過去了,一座國際一流產業新城拔地而起,總規劃面積擴大至403平方公里,呈現出“一區十園”發展格局,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綜合投資環境最優的國家級經開區之一。
除了龐大的經濟總量,天津經開區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上也卓有成就,在全國率先打造“模擬的國際投資環境”,建立第一個經濟審判庭。
天津經開區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生動縮影,也成為天津乃至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其四十年間所積攢的經驗,足以成為中國其他城市效仿的典範。
本文將從產業升級、營商環境、泰達文化三個角度總結泰達樣本和經驗。
天津經開區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產業的轉型史。
80年代,天津經開區為改革開放擔當了“破堅冰”的角色,成為中國過去40年傳統制造業崛起的領軍者,以創新驅動和先進製造業構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當下的中國經濟轉型。
在發展早期,全國經開區面臨同樣的境遇,由於產業轉移有自然的週期,經開區被動接受外部產業轉移。
可是,在國際分工中有一個微笑曲線理論,即在產業鏈中,前端的技術、後端的品牌市場服務的附加值高,而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說白了,如果沒有研發能力和市場能力,中國就只能淪為代工廠,在未來失去競爭優勢。
因此,天津經開區自建區伊始就定位,“三為主一致力”方針(即以吸引外資為主、以發展工業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致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確立了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上世紀90年代初升級提出“與巨人同行”的策略,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摩托羅拉是天津經開區深刻思考和理解“經濟”“技術”“開發區”使命和責任的一個典型。
作為天津經開區引進的第一家世界資訊產業巨頭,摩托羅拉入華的首選地並非天津,他們對當地的環境有所顧慮,一是鹽鹼地的空氣中氯離子太高,是否會影響生產;二是地基較軟,能否建廠房。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請來專業機構,開具了一份詳盡的地質勘探報告,用事實打消了摩托羅拉的顧慮。
摩托羅拉落戶後,吸引了三星等一大批電子資訊行業投資,伴隨鉅額資本而來的,還有一流的技術、管理和人才。2008年全球每10部手機中就有1部產自天津經開區,天津經開區成為中國最大的移動通訊生產基地。
引入摩托羅拉專案的葉迪生介紹,泰達認為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應該僅僅是吸引投資,更應該引入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拿來為我所用,與“巨人”同行,培育自己的“巨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醫藥企業,康希諾董事長兼執行長宇學峰的眼中,天津經開區是最好的創業之地。在政府的支援下,康希諾成功融資,建立了第一個中試車間,於2019年和2020年在香港和科創板上市。
康希諾生物疫苗生產線天津經開區,從一片鹽鹼地變成如今的科創之城,政府懂投資、敢投資,並能夠在一條線路持續追投,讓一個產業迅速成長壯大,是發展密碼。
例如,2000年,天津經開區引進一汽豐田,接著豐田系的配套商如豐田模具、豐田發動機、艾達變速器、松下和富士通天等70餘家企業相繼在此建廠,圍繞一汽豐田形成了非常完備的配套產業體系。此後,長城汽車、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相繼投產。從獨木到成林。現如今,天津經開區整車企業4家、各類零部件企業200餘家,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汽車及高階裝備產業規模已超2000億元。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的增長邏輯已經從增量市場紅利轉變為存量市場博弈,企業也陷入增長瓶頸,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在尋求變革。
奧的斯是天津經開區傳統產業升級的縮影。
今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天津調研了多家企業,其中包括奧的斯電梯(中國)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之後,奧的斯成為了最早進駐中國的外企之一,於1984年與當時的天津市電梯廠成立合資公司。
技術力和創新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當我走進奧的斯泰達基地,科技之風撲面而來,生產現場機械臂忙碌非常,在這裡,生產線上的近20個工序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平均5分鐘就可以完成1臺電梯所需的板材加工。
商業世界的殘酷之處在於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淘汰。紮根天津40年後,奧的斯沒有絲毫放鬆,持續加大在津乃至在華投資,建立北方研發中心和人才合作基地,為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曾經,天津經開區下注未來,先後押寶摩托羅拉等企業,一系列大膽的決策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壯大了當地產業鏈。
在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引領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國之大者”,追逐者眾,而天津經開區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動,持續加大投入。2007年,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揭牌成立,勇於打破外國技術封鎖,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成立於2015年的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天津低空經濟領域的“明星企業”,在全球200多個城市完成了15萬架次無人機編隊表演,實現營收過億元,“泰達智造”的名頭越來越響。
40年,泰達靠實體經濟起家,實業始終是主業,從“一隻機”(摩托羅拉傳呼機)、“一碗麵”(康師傅泡麵)開始,構建了汽車及高階裝備、新一代資訊科技、化工新材料、醫藥健康以及現代服務業的“4+1”產業發展格局,撐起了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
三、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
地方債是我國近年來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2023年以來,部分省份開始實施化債方案,財政收支更加困難,出現了亂罰款、亂收稅,甚至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遠洋捕撈”(指的是地方政府跨地抓企業家,要交錢才能放人)。
這種做法嚴重惡化了市場環境,很多企業不敢投資,不願意做長遠的規劃和投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裡不踏實,正常、平和、穩定、明確、彈性,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讓企業家放心投資專心創業安心經營。在926政治局會議中,國家曾經專門講到了這個問題,提出要最佳化營商環境。
怎樣才能最佳化營商環境呢?又如何接軌國際?這是擺在大多數地方主政者面前的棘手問題。
天津經開區在營商環境方面,創造出諸多第一,打造出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一流營商環境。
對天津經開區而言,一流營商環境就是被逼出來的。
建區之初,天津經開區沒有財政撥款,只能依靠市場,窮則思變,第一批開拓者大膽革新,探索出“滾動開發”的全新發展模式,靠著3.7億元的開發貸款,吸引一批專案,建成投產後形成稅收,再用於下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徵用開發,從而實現“滾動開發、良性迴圈”。
儘管形勢逼人,但天津經開區堅持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可複製的改革經驗。
為了吸引更多企業投資,特別是外資企業投資,天津經開區喊出“投資者是帝王,專案是生命線”“讓投資者安心發展 為投資者贏得利潤”等口號,創造性提出“模擬的國際投資環境”,營商環境要對接國際最先進水平,讓外商樂意來。
70年土地使用權出讓期限、企業職工上社會保險……這些放在今天大家習以為常的制度政策,竟然全部是由天津經開區推動產生的,這在三十多年前的中國,乃是為探索市場經濟體制而取得的極大的制度性突破。
重點說一下營商環境的法治化。
在建區之初,管委會就清醒地意識到,依法治區的重要性,短短几年中,天津經開區先後頒佈實施了近40項行政管理規定,為經開區“依法治區”奠定了基礎。
當時,天津經開區官員中還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不管就是最好的服務”。所謂“不管”,指的是依法治區,減少行政干預。
我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天津經開區一直是:一邊大講創新,一邊用“一流的紀律來加以約束”。
很早就設定了“高壓線”:凡是企業反映政府官員無理干預企業生產,侵犯法人權利,一經查實,當事人一律解聘,決不重新錄用;任何專案都要在律師的參與下洽談,凡重大檔案起草,沒有律師過目,領導不批。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韋森說過:“法治的含義不是政府以法律來治理社會,首先是政府的行為在法律的約束之下。”
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市場環境越是公平透明,企業越能健康發展,提高經濟效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經開區中,泰達建立了第一個經濟審判庭。當日企與當地一家知名的鄉鎮企業發生經濟糾紛時,管委會明令,任何部門、任何人不得干擾、影響法院的調查和判決。有感於人人平等的法治環境,日企隨後增資400多萬美元。
這些年,在天津經開區陸續設立了泰達金融法庭、智慧財產權法庭(網際網路法庭)、金融仲裁中心商業保理仲裁庭等,從不同的專業領域,保障來之不易的法治營商環境。客戶總有新的需求,服務創新永無止境。
2024年,泰達迎商中心掛牌成立。“營商”與“迎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政府主動轉變服務姿態,這意味著天津經開區服務理念的再一次變革,營商環境更新迭代,進化到5.0階段。
這裡彙集了80多家產業協會、知名高校、頭部企業、優質中介等優質機構資源,法律、國際貿易、金融、科技創新、智慧財產權、人才等6類190項增值服務事項“觸手可及”。除了審批辦事已達到“流程減無可減”的極度便利之外,企業可享受全生命週期的服務。
一名政府工作人員說,外資進入中國多年,如今最看重的已不是優惠的政策獎補、便捷的政務服務,而是區域整體產業環境和能否提供先行先試的對外開放環境。
例如,天津經開區近年來透過利用“自貿+綜保”的政策優勢積極尋求突破,支援諾和諾德最佳化跨境業務模式,促進該企業在天津追加了40億元建設無菌製劑擴建專案。大廳內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政府的服務從“有什麼給什麼”到企業“要什麼給什麼”,天津經開區真正地將企業家放在C位,俯下身子、傾聽企業訴求、為企業做好服務。
今年,企業迎來了出海潮,迎商中心順勢而為,成立了中國北方(泰達)出海一站服務基地,30餘家機構組成了首批“出海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法律、金融、人才、物流、合規、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跨領域的解決方案,吸引了很多優質企業透過基地和聯盟開拓國際市場。
有好環境,自然會湧現出一批批企業家,開發區內四上企業2500多家,累計滬深港上市企業數量達16家,僅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專案就高達573個。值得欣慰的是,天津經開區稅收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佔比在95%以上,財政收入結構很好、質量很高。
四、泰達文化,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天津經開區之所以能成事,靠的是天時、地利和人和,既是靠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也是經開區的區位優勢,更是泰達人敢闖敢拼敢幹的一股子氣、一股子勁。而這其中,泰達文化最為人所稱道。
有人說,精神看不見、摸不著,有點虛。實際上,精神力量是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氣魄等要素的組合。人和一種精神形成的背後,都凝結著經驗、智慧、信心和優勢。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法國學者佩雷斯特就指出,“精神氣質”在一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浙江的“四千精神”、湖州湖商精神都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圖騰。
而泰達在90年代逐漸形成了自己清晰的“開放、開拓、勵精圖大業,求新、求實、眾志建新城”的文化。
建區伊始,第一批經開區拓荒者就發出“變萬古荒灘為永久稅源”的宏願,為了中國現代化程序的宏圖大業,泰達人勇擔使命,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經濟和產業規律,敢闖敢拼,開出一條新路,團結一心,共同建設新城。
精神的主體是人,天津經開區無中生有、超越常規路徑獲得成功,正是最大限度將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到極致。
張其德是天津經開區早期招商引資的重要開拓者之一,1988-1997年擔任天津經開區總公司副總經理,他親歷了嘉秦陶瓷,摩托羅拉,諾和諾德等大企業落戶天津的艱苦談判,也見證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從起步到壯大的風雲歷史。
他曾說,泰達招商成功的秘訣就是坦誠、務實、高效、服務。為了招到專案,只要有一個線索、一種可能,他們就會聞風而動,聽說北京有一外商想對某專案投資,就馬上電話聯絡,坐火車到北京找人。
諾和諾德生物工程技術公司是區內第二大投資企業,僅次於摩托羅拉。管委會非常重視,集中了精兵強將,組成一個談判小組,海關、稅務、外貿、能源供應、土地開發等主管部門都組織進來了,並對參加的人員提出了三條要求:政策通、外語好、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每天的談判結束都很晚,雙方都精疲力盡,但談判小組的成員會加班加點,整理內容並翻譯成英文,確保第二天早上,資料能如期擺在雙方的談判桌上,這一細節進一步堅定了對方在開發區投資的信心。
由於諾和諾德的產品酶製劑比較特殊,想要在中國銷售,必須經過輕工部門、衛生部門和醫藥部門審查批准。談判小組開誠佈公地介紹政策哪行可行、哪行不可行,對於不可行的地方,雙方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管委會打動了諾和諾德人,落戶天津經開區的30年時間裡,諾和諾德先後8次增資,足以看到他們對經開區的信任。
除了求實,天津經開區積極求新,前瞻性地設立了中國首個政府公共關係部,率先引入CIS系統,從區域發展的理念願景,到統一的對外視覺形象,再到每一位員工的行為標準,都做到了高標準統一,現如今,“泰達”早已成為天津經開區的無形資產,誕生了泰達足球、泰達建設、泰達啤酒等一系列泰達系品牌。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走過40個年頭,全國經開區發展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少:一方面,管委會的“小政府”角色不斷被強化,另一方面稅收等早期優惠政策不再,讓園區內外的產業招商政策幾乎沒有差別。
在新的開放發展形勢下,開發區如何破局?這是全國經開區都要思考的共同命題。天津經開區因時而動,打造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2019年7月,天津經開區啟動了法定機構改革,經開區管委會由政府轉變成法定機構,實現企業化管理。改革後,天津經開區的行政事業單位減少了17個,招商和企業服務人員比重達到85%。所有人員重新競聘,統一簽訂合同,如果不擔當不作為,很難坐穩位子。
泰達人才是最不可替代的財富。每一次改革都需要極大的魄力,泰達人以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衝破思想觀念束縛,將刀刃向內、自我變革,才從困頓中蹚出一條路。
五、結語:泰達啟示錄
1986年,天津經開區成立不到兩年,在沒有成熟的模式可循的情況下,就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21個內外資專案成功落地,總投資額達到4700萬美元,在全國引起轟動。
美國駐華使館商務參贊、經濟學博士黎成信給美國政府呈送的一份報告中,認為中國最好的兩個投資區域一個是蛇口工業區,一個是天津經開區,認為天津經開區的領導班子很開明。經開區模式引起了高度重視。
鄧小平來到天津經開區,堅定地說:“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問題。你們在港口和城市之間有這麼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
臨走前,鄧小平欣然給天津經開區題詞。天津經開區那時沒有專門的接待室,只能臨時使用丹華自行車廠(第一家入區的中丹合資廠)的食堂,擺幾個沙發,一張桌子,還有經開區人員從家裡拿過來的筆墨紙硯。
鄧小平提筆寫下幾個大字:“開發區大有希望。”這句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建設者。
天津經開區獨佔鰲頭,我有幾點感受:
1. 時勢造英雄
天津經開區的發展源於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政策環境,具有強烈的市場化意識。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其所需要的產業形態、投資模式、技術資本都會發生變化。今時今日,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地方,需要用創造性思維,開闢新賽道,實現新突破,才能先行一步,參與未來的國際競爭。
高質量創新發展才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從引進外資開始到培育自主創新的企業,天津經開區,以前瞻性思維和戰略眼光,透過政策引導、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來提前佈局,搶佔產業制高點。
2. 開放、開放、再開放
今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小院高牆”。但是,全球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商業自發秩序,在國家戰略層面,中國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貿易的全球化。
有別於其他北方城市,天津的開放基因刻在骨子裡。追溯到天津的建城史,以及工業與商業文明的洗禮後,都催生了天津開放、包容、多元的品格。
當今天津自貿試驗區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在制度創新上先行先試,僅天津自貿區商務片區就探索形成了110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全國和天津市複製推廣。在高質量引進來的同時,堅持高水平“走出去”,泰達建設“泰達-蘇伊士”合作區,讓中國模式“走出去”。
在和當地外資和本土企業交流時,他們談到最多的就是營商環境,而服務型政府應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就是要尊重規律、順勢而動、主動作為,創造條件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泰達以企業家為中心,不遺餘力服務創新,持續迭代營商環境,才能始終走在全國經開區的前列。
而有所不為,就是要做到不擾民、不與企業爭利,堅決地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無故折騰,依法治區,最終贏得企業家的信任。
4. 敢於創新和變革
改革開放並非一蹴而就,面對各種困難,泰達人沒有抱怨,不是在約束條件下求解,而是透過自身努力,創造條件,讓條件具備。這種一定要爭口氣、堅韌不拔開拓新局的力量,才是震撼人心的。
當下,世界不盡如人意,內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站在時代的浪頭上,沒有哪一代人是容易的,但大變局中有大機遇。
40年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新起點,泰達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堅定向前看,相信泰達必將再上新臺階。祝福泰達。
參考資料:[1]. 口述:“對外”的故事,韓淑芳
[2]. 大國之城:中國城市經濟與治理現代化,秦朔
排版| 七雨| 米禾主編| 孫允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