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人民銀行披露,自統計2025年1月份資料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後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圖片來源:央行網站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修訂後口徑統計M1,預計將於2025年2月上旬向社會公佈。在首次公佈的同時,還將公佈2024年1月份以來修訂後的M1餘額和增長速度資料。
明年1月起將個人活期存款納入M1統計口徑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修訂背景時表示:“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人民銀行非常重視根據經濟金融發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變化對貨幣供應量口徑進行調整。例如,M2已從包括流通中貨幣、單位存款和個人存款的口徑逐步拓展,先後納入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貨幣市場基金份額等。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的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此次M1統計口徑修訂,是在現行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
一是關於個人活期存款,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於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於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
二是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應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
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
按照之前規定,為了測算、掌握流通中貨幣供應量的情況,更有效地調控貨幣供應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貨幣涵蓋範圍的大小和流動性的差別,把貨幣供應量劃分了三個層次。
一是M0,又叫“現鈔”,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以外的現鈔,也就是居民和企業手中的現鈔。M0流動性最強,具有最強的購買力。二是M1,又叫“狹義貨幣”,由流通於銀行體系以外的現鈔和銀行的活期存款構成。其中活期存款由於隨時可以變現(提取),所以流動性和購買力不亞於現鈔,M1代表了一國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對社會經濟生活有著最廣泛和最直接的影響。三是M2,又叫“廣義貨幣”,由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鈔加上活期存款(M1),再加上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構成。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貨幣劃分口徑是:M0為流通中的現金;M1為“M0+企業活期存款”;M2為“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據悉,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
從歷史變動來看,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將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分為M0、M1、M2三個層次。此後,貨幣供應量的口徑經過多次修訂。2001年6月,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計入M2;2002年初,將在中國的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業務,分別計入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將住房公積金存款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計入M2;2018年初,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2022年末,將流通中數字人民幣計入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