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下半年,融資最火賽道
這個11月,人形機器人掀起了一波融資浪潮。其中,火爆了一整年的“具身智慧”賽道,更吸引了大廠紛紛下場。
具身智慧(Embodied AI)簡單說來,是將AI能力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讓其能聽懂語言、識別物體,與環境互動,最終完成相應任務。
11月18日,在2023年5月剛成立的人形機器人創企銀河通用,完成了一筆5億元的戰略輪新融資。今年6月,該公司天使輪已經融資了7億元,並創下彼時最大天使輪融資紀錄。
如今,銀河通用的投資陣營中,不僅有美團戰投、北汽產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等產業投資方,還聚集了京、上、深、港四地國資,以及啟明創投、藍馳創投、經緯創投、原始碼資本、IDG資本等風投基金,堪稱陣容豪華。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機器人共發生69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過110億元。其中有56起發生在中國,總金額超過50億元。
其中,單筆融資額最大案例為宇樹科技近10億元的B2輪,其次便是銀河通用今年6月拿到的7億元天使輪。
▲宇樹 Unitree G1
11月18日,深圳創企戴盟機器人也宣佈連續完成兩輪億元級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涵蓋聯想創投、頭部銀行系投資機構等。
11月13日,埃斯頓酷卓獲得1.3億元Pre-A輪融資。同日,靈初智慧獲得了來自高瓴創投等機構的天使輪融資。
11月,還有千尋智慧(數千萬元)、星海圖(2億元)、月泉仿生(近億元)、自變數機器人(數億元)等人形機器人企業獲得了融資。
在具身智慧賽道上頻頻拿錢的,還有前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人稱稚暉君。
2023年2月,稚暉君搭檔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正式在上海成立了智元機器人。短短一年間,智元機器人便拿下數輪融資,集齊了高瓴、經緯、鼎暉、高榕、藍馳、紅杉中國等頭部機構,還有比亞迪、上汽創投、百度風投等產業資本。其中,最後一輪融資就發生在今年3月份。
今年以來,除銀河通用、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頭部創企外,星動紀元、帕西尼感知、加速進化、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穹徹智慧等人形機器人企業,都先後收穫了融資。其中,“星動紀元”日前剛剛公佈了Pre-A輪融資3億元訊息,背後投資方能看到阿里、聯想創投的身影。
網際網路大廠也紛紛在賽道上加深佈局。百度投資了星海圖、智元機器人;阿里投資了逐際動力、星海圖等;美團投資了銀河通用、宇樹科技;科大訊飛投資了銀河通用、靈童機器人等公司;騰訊則透過旗下騰訊Robotics X 機器人實驗室打造具身智慧產品。
積極出手的還有車企。其中,上汽創投投資了智元機器人,北汽產投投資了銀河通用、智元機器人、帕西尼感知3家企業,現代汽車則將波士頓動力收入囊中。
賽道空前火爆下,華為的下場更是加了一把火。11月15日,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宣佈正式運營。會上,華為與16家企業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涵蓋樂聚機器人、拓斯達、兆威機電等多家科技企業。
02、為何突然火爆?
曾經發展不溫不火的人形機器人賽道,怎麼突然火爆起來了?具身智慧概念恐怕功不可沒——得益於AI的爆發,機器人一下有了智慧“大腦”的想象空間。
例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曾旗幟鮮明地反對人形機器人。以四足機器狗起家的宇樹科技,曾佔據了2023年全球機器狗市場69.75%的銷量份額。
如今,王興興也表示將全力投向人形機器人產業,因為“火候夠了”。目前,宇樹科技已經推出了H1、G1(已量產)等人形機器人產品。G1量產版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首次展出,起售價9.9萬元,更被業界冠以了“價格屠夫”的稱號。
作為銀河通用第一大外部投資方,美團與銀河通用正在聯手打造“24小時無人藥店”,由銀河通用推出的輪式人形機器人Galbot G1值守。
Galbot G1採用的是“雙臂+單腿+輪式底盤”的軀體結構,而非全人形的雙腿形態。據銀河通用掌舵者王鶴此前的採訪介紹,這是為了保證機器人效能穩定和售價便宜,走漸進式而非一步到位式的人形機器人路線。
“當前腿部技能面臨安全性、穩定性和成本上的挑戰,因此必須務實地考慮”。在藍馳創投2024年度基金合夥人大會上,王鶴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內,人形機器人能在貨架場景中完成移動、抓取、放置等任務。
從未來看來,人形機器人產業雖然真的火起來了,但要真正實現具身智慧,需要讓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學習積累不同場景下的應對方式,擁有“經驗和知識”。
今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慧發展論壇”上,不少參會專家都提到:資料,是人形機器人未來的靈魂。而當下,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資料正是整個行業最大的痛點。
因此,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就得投入大量人力和資源,創造和搭建機器人的專屬“訓練場”。
今年5月,國地中心在上海成立,這是國內首個人形機器人領域公共平臺,依託該平臺,可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臺支撐為一體的創新生態,同時加快開源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的研發。
6月,該中心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預計總額超過100億元,首期為20億元。目前,國地中心正在浦東建設一個能夠容納100個人形機器人進行智慧訓練的訓練場,11月將完成1期建設;預期到2027年該訓練場擴大到能夠容納1000個人形機器人訓練。
清華大學蘇航研究員在論壇中分享,業內從關注靈巧性到強調泛化性,主要還是出於降低成本考量。“如果機器人泛化性可以做到足夠好,可以十個場景、百個場景用一款機器人做,可以規模化生產,機器人的成本可以拉到BOM成本上。”
他提到,目前實驗室收集到全網能夠獲取到所有的人形機器人的資料,包括各種AI操作的資料,至少比真正的泛化型差2~3個數量級。
在達到終極目標前,要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實際落地場景,解決複雜現實場景,形成生產力,需要整個行業的“合力”。
王鶴曾表示,要讓機器人認識世界,需要一個“對時間、空間、物理定律有比較細粒度的表達”的世界模型,但是,“這件事情不是現在任何一個軟體平臺或任何一個智慧模型能做到的。”
也就是說,要讓人形機器人能真正從簡單的“疊衣服”展示,到成為進入千家萬戶的家務型、陪伴型使用機器人,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
自認為“樂觀”的王興興則做出預測,認為在最遲明年年底之前,全球會出現“比人跑得快”的人形機器人,“比如說100米跑進10秒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一件事情。包括還有一些體操,在體育專案和文藝演出上,反而人形機器人(的進展)比干家務做的更容易而且更快一些。”
文 |趙小天
編輯 |李不清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