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今年A股最大的變化就是指數ETF的佔比大幅提升。
第一,被動基金的規模反超主動基金;
第二,國家隊持續買入,不斷提升ETF的佔比;
第三,機構和基民跟隨買入;
第四,滬深300ETF總市值佔滬深300指數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提升到6%以上,年初這個比例只有1.6%左右。
大市值股票的定價權正在逐漸被ETF掌控。
注:10月15日之後,部分滬深300ETF被神秘力量置換成了A500ETF。但兩者有80%的重疊度。
或許大家並不瞭解A股指數化有何巨大的影響。
我帶大家來解密一下。
一、指數化的真正奧秘
一旦指數化程度達到臨界點,市場波動率就會大幅降低,A股將告別猴市。
美股最典型的特徵是:長牛、慢牛。
而實現長牛和慢牛的必要條件是低波動!!!
只有低波動才能讓儲蓄金入市,才能讓社保入市,才能讓配置型資金入市。
而美國股市低波的最大推手就是深度的指數化。
如何實現的呢?
當有資金拉昇個股割韭菜時,就會讓某些ETF出現折價。
此時,套利資金就會在二級市場買入ETF份額,然後各基金公司贖回一攬子股票,並在二級市場賣掉股票。
這個套利機制的存在就會讓投機資金很難拉昇個股。
因為總是有一股力量在控制著整體股票的波動率。
同理,當有資金想砸盤時,就會讓某些ETF出現溢價。
套利資金就會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跟基金公司申購ETF新份額。然後在二級市場賣掉ETF。
這就能跟惡意砸盤形成對沖。
而且,哪些股票有異動,被套利資金控制波動率的強度就越大!!!
否則ETF的折溢價就不會消失,就會持續的被套利資金套利,直到折溢價消失為止。
那麼市場整體就不容易出現暴漲暴跌,尤其是指數。
當指數逐漸走出慢牛,儲蓄資金和長期資金就會加大力量買入指數ETF,那麼垃圾股就會失血。
市場會出現馬太效應。
不過以上的機制需要ETF的佔比達到一定規模,越過臨界點才會實現。
所以國家隊很聰明,就盯著ETF買,也號召隊友一起買,儘快把ETF的規模邁過臨界點。
實際上,我們指數化的速度已經很快了。
相比於美國和日本,他們用十幾年的時間才完成深度指數化。
而我們可能就用三五年就會完成。
指數化一旦越過臨界點,絕大部分人的收益都將很難跑贏基準。
什麼指數才是這個基準呢?
二、基準指數的意義
在美國,基準指數是標普500。
最早的基準指數是上證指數,但上證指數早就失真了。
後來變成滬深300。
不過這有一個問題。
2005年,A股兩市上市公司有1381家;2010年是2063家;2015年是2827家;2020年是4615家;現在已經超過5000家了。
那麼滬深300作為基準是否合適呢?
可能就值得探討了。
大家要注意,基準指數不意味著收益率最高,但它是我們配置時的參考系。
這就好比,你在跑長跑時,領跑的那個人將決定整體選手的平均成績。
因為大家會緊跟基準。
在美股,很多主動基金都是在標普500的基礎上進行小改動,以便做出超額。
但能長期做出超額的人,少之又少!
很多人沒有配置思維,總是瞎買一堆自認為收益率最高的ETF,結果虧了很多錢。
怎麼買了收益率更高的ETF,結果還虧錢了?是不是覺得很奇怪。
其實這就跟排兵佈陣一樣,大部分人給自己的部隊全按上最兇猛的前鋒。
你說能不敗嗎?
不說別的,就是糧草供應不上,前鋒也會被敵人殺的片甲不留。
如果我們把配置看成是排兵佈陣,中軍主力就是那個基準指數。
哪些指數是前鋒,哪些是後勤,都是跟中軍主力對比出來的。
我這樣解釋後,相信大家能明白基準指數的重要意義了。
三、基準指數之辯
我們看到A股的上市公司已經擴容到5000家以上了。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在5000出頭這個體量。
那麼基準指數再選擇滬深300可能就不有點不合適了。
於是,今年才推出了A500來替代滬深300。
而滬深300可能會成為大盤指數的代表,不再是基準指數了。
其實A500ETF上市後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看到了一些很不可思議的事。
比如,滬深300ETF的份額逐漸減少。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A500ETF份額。
10月11日,國家隊持倉最多是滬深300ETF的份額達到最高,隨後逐漸降低,現在已經持續減少了10%左右。
其他國家隊重倉的滬深300ETF也同樣如此。
然而,截至11月30日,A500ETF這邊已經合計流入了1522億。算上認購階段募集的資金,合計流入了2100億以上。
遠超滬深300ETF流出的580億。
很明顯這是有股神秘的力量在用A500ETF置換滬深300ETF。
同時還帶動著機構和基民一起買入A500ETF。
大家可能會疑惑,為啥買入金額增加了,ETF還跌呢?
其實很簡單,大資金調倉,必然帶來更多的摩擦,類似於高拋低吸。
這會給股市帶來資金上的暫時短缺。
由此可見,未來的基準指數很可能就是這個A500了。
四、如何利用基準指數做配置
我很多讀者都問我:能不能買A500?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好問題。
我們買任何一個ETF,一定要知道它在自己投資組合中的角色。
A500扮演的就那個中軍主力,那個基準。
所以當然可以買,但要注意怎麼買的問題。
舉例說明。
如果你是一個保守型的投資者,可以用:25%A500+25%中證紅利+50%中證綜合債。
這個組合的波動率很低,長期年化收益能做到8%左右。
如果你是一個進攻性的投資者,可以用40%A500+15%科創50+15%創業板+30%中證綜合債。
那麼整個組合在雙創的加入後,彈性會大很多,做好定期再平衡,收益率會更高,年化可以做到8-10%。
但波動率也會大一些。你得有一定的扛波動能力才行。
如果你是一個穩健性的投資者,可以用30%A500+15%中證紅利+10%創業板+10%科創50+35%中證綜合債。
組合中要有後勤,有中軍,有前鋒,有側翼,才能打造成一個牛B的軍隊。
否則整個軍隊內部相互衝突和極端化,是很難打勝仗的。
上面只是舉了一些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有自己成熟投資體系的投資者,各指數的比例都是可以根據行情進行變化的。
這就好比你遇到不同的敵人,用不同的陣法一樣。
五、如何選A500ETF
如果你決定要用A500來作為中軍主力,那麼就涉及如何選ETF了。
已經上市的A500ETF有22只,未來還有幾十只要上市。
怎麼選呢?
第一,選擇跟蹤誤差小的。
儘量選老基金,也就是第一批上市的。
因為老基金已經建倉完畢。
且指數基金有強者恆強的特徵。
如果認購新基金,就可能會遭遇半個月時間跟指數的跟蹤誤差很大的情況。
第二,儘量選有國家隊入駐的,成交額較高的,以保證ETF的流動性;
第三,選綜合費率更低的;
第四,選場外有聯接基金的,這樣才能保證強者恆強,而且可以選擇場外基金進行定投;
第五,儘量選擇大公司,規模大一點的基金。
綜合來看,招商基金旗下,A500指數ETF(560610),聯接基金(A類:022455 C類:022456)還不錯。
首先,它是第一批上市的A500ETF,已經完成建倉。
完成建倉,跟蹤誤差較小。
其次,費率也是全市場最低,綜合年費率0.2%;
第三,是國家隊(國新投資有限公司)唯一入駐的A500ETF,而且很可能匯金公司也在慢慢建倉;
ETF份額已經達到150億份以上,上市以來日均成交近14億,流動性充足;
第四,招商基金也是大公司,有零售之王招行-股東坐鎮,現在場內和場外以佈局,甚至還首先佈局了A500指增產品(A類:022670,C類:022671,正在發行中);
此外,招商基金還宣佈自購5000萬元,用1000萬自由資金設立場外聯接基金,與投資者共進退。
第五,強制+季度+80%高比例分紅,最“豪”:現有的22家A500ETF,4家強制分紅,其中只有招商旗下A500指數ETF(560610)明確比例不低於80%。
對於小白投資者,分紅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在高點時透過分紅減倉。
對於成熟投資者可以自行進行分紅再投,並跟隨行情調倉。
六 、倉位管理
請注意,上面所說的是選擇ETF的方法。
但倉位管理是投資者自己要把握的。
比如,當下A500的估值已經在中位數以下了。
但估值並不是特別低。會不會跌到最低估的位置,沒人能知道。
所以建倉的時候,可以先分批建倉到4成或者5成。
然後再視情況是否繼續加倉。
如果上漲,至少沒有完全踏空。如果下跌,還有現金可以在低位買入。
而且一定要分批建倉,不要一把梭!比如,分3-6個月。
千萬別看到別人說啥好就無腦買。
咱們要買適合自己的,要建立組合思維,要正確的買。
三個缺一不可。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歡迎來我的同名公號:睿知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