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廣州報道
近年來,我國醫藥健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創新體系初步建成,部分源頭技術獲得突破,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醫藥科技創新正式駛入“快車道”。
資料顯示,我國批准上市的新藥數量已佔全球總量近15%,本土企業在研管線佔全球總量33%,數量指標穩居全球第二梯隊之首。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創新藥”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質生產力”成為全國兩會熱議的高頻關鍵詞,7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透過《全鏈條支援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大踏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創新藥多元支付問題、入院“最後一公里”、同賽道競爭激烈、融資環境變化等,也正在成為創新藥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想要在創新藥領域持續深耕,一定要有一個持續最佳化的創新生態系統。
12月12日,作為“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4年會”的主題平行活動之一,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和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主辦的“2024(第八屆)21世紀大健康產業論壇”隆重舉行。論壇上,多位嘉賓就創新生態系統的打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打造創新生態系統
中國醫藥創新始於2015年,此後隨著藥品監管、醫療衛生政策的改革,創新藥獲得快速發展。資料顯示,我國創新藥佔總用藥比重正在從5%向10%邁進。但也不可忽視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則是解決相關問題的關鍵一環。
九州通集團副總經理全銘表示,在創新藥生態領域,中國有三個問題亟待解決。第一是資金投入問題,大部分創新藥是花10個億用10年時間,成功率不到10%,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援。美國的創新藥做得好,最主要是因為有一整套資本體系支援,中國的創新藥從2015年開始,到現在才發展了10年,中國現在耐心資本的數量並不是太多。
第二是市場準入的問題。中國目前以國家醫保為主,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參與國談、再進入醫院難度特別大。未來創新藥的發展需要商保介入來解決支付問題。
第三是資本市場退出機制問題。創新藥基金透過企業上市而不是透過分紅來退出,科創板、港股開市對創新藥融資有一定放開,但近期有收緊的趨勢。但這些都是短期陣痛,未來耐心資本增加、商保發展、IPO加快都會成為改善的方向。
不僅如此,在同步研發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RDPAC顧問、前執行總裁康韋認為,同步研發、同步上市是RDPAC企業的核心戰略,目前而言,同步上市在我國已經可以基本實現,但同步研發還面臨挑戰。要同步研發,就需要當前生態系統在監管流程、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因為企業要參與全球的臨床試驗才能實現同步研發,全球的臨床試驗都是競爭入組的,要保證藥品儘快地上市,這樣才能最大的商業化。也因此監管效率越高的地方越容易吸引企業投資。
康韋進一步指出,儘管近年來大家常提到“資本寒冬”,但2023年license-out交易卻創下新高,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創新藥在國際市場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隨著中國創新藥市場邁入“2.0”階段,越來越多的製藥企業聚焦“me-better”策略,這不僅表明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在持續提升,也進一步證明了其研發效率獲得了國際認可。
博思雅CEO高階顧問王穎表示,創新藥的發展需要很多因素推動,比如患者可及性和願意支付能力,以及政府的支援等包括很多環節。無論是全世界還是中國,大量的企業和政府機構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多元支付對於提高創新藥可及性非常重要。
七色堇罕見病創始人吳坤錶示,在罕見病領域同樣需要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罕見病”三個字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誤解,即人數極少,但實際上,我國罕見病群體已經達到千萬級別,因此無論是對企業、政府,還是對其他機構來說,都值得為該群體花更大的代價,包括打造創新生態系統。
探索多元支付體系
支付問題是探討創新藥整個生態環境搭建時離不開的重要話題。在傳統的單一支付方市場環境中,創新醫藥的商業化模式愈發充滿挑戰。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醫保基金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事實上,隨著生物醫藥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週期,處於後端的支付環節不僅影響創新藥的商業化程序,也可賦能產業前端的研發、臨床、融資等環節。因此,探索創新藥的多元支付體系迫在眉睫。
“當一種疾病完全無藥可治的時候是科學問題,而當藥品研發出來之後,但是價格特別貴,便成了社會問題。”錦籃基因聯合創始人、中關村高階領軍人才董小巖表示,我們這些科學家和企業家出身的人,不希望把一個科學問題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但單純靠我們是不夠的。
董小巖進一步指出,隨著藥物研發進入即將上市的階段,最終進入醫保的價格就逐漸成為核心問題。歸根結底,行業各方都是為了讓患者能用得起好藥,但同時還需要聯合醫保和社會多方力量進行支付探索,需要全社會共同構建和完善這一良性生態。
康韋表示:“在多元支付方式方面,我們研究了國際經驗,發現商業健康險的定位主要有兩種:一是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二是作為基本醫保的平行體系。近年來,社商融合屬性的惠民保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當前超九成的惠民保都包含特藥責任,主要覆蓋基本醫保尚未納入的創新藥。2023年,惠民保市場容量約為200億元,但創新藥的賠付額僅佔10%左右,惠民保對創新藥的支援力沒有充分發揮。惠民保發展的可持續性一直備受關注,各方希望透過政府主導,商業運作的模式,進一步發揮其對基本醫療的補充作用,撬動更大的保障。”
“未來,要加速商業健康險市場的發展,首先需要明確基本醫療保險與商業健康險的功能定位,給商業健康險的差異化發展留足空間,鼓勵商保公司產品的多元化,提高競爭力。這將為中國醫療支付體系注入更多活力,助力創新藥的普及與可及性提升。另外,需要提高公眾對商業健康險的認知,同時落實好稅優激勵政策,推動更多人購買商業健康險,增加籌資。”康韋說。
吳坤認為,對於創新藥的多元支付,一方面來自醫保支付,之外還會有商保支付,還有可能來自於財政,此前浙江和江蘇已經有了類似的嘗試。對於基因療法來說,創新藥企需要更多的可能性,如設定一個封頂線,醫保支付一定額度之後,由其他支付體系完成,搭建一個1+X的支付體系。罕見病是需要多元支付的體系,而借鑑罕見病支付的經驗可以更好促進創新藥支付體系的建立,此外,還有惠民保,大病救助,慈善基金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