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渴望在城市中安家的低收入群體而言,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屋彷彿是個遙遠的夢。然而,桂林連續多年推出的公共租賃住房(以下簡稱公租房)政策,為這些群體提供了低價且穩定的住所,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今年3月,周尚敏夫婦結束了長達11年的租房生涯,迎來了他們在象山區迎賓安居小區公租房的新生活。這處溫馨的居所不僅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更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目前,桂林市區已有近9000套公租房投入使用,惠及眾多住房困難家庭,傳遞著城市的溫情與關懷。
說變化
告別漂泊 喜迎安居
51歲的周尚敏,歷經漂泊,終於在2024年3月迎來了人生的新篇章——他和妻子搬進了位於象山區迎賓安居小區的溫馨小窩。入住的房號是搖號決定的,雖然之前未曾踏足,但夫妻倆卻對它充滿了期待與喜愛。
入住當天,周尚敏與妻子蘇樟秀的心情格外激動與踏實。蘇樟秀清楚地記得,一向節儉的他們,為了慶祝喬遷之喜,特意多做了幾個肉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享用著這頓難得的盛宴。
他們的新家位於11樓,頂層視野開闊,陽臺成了他們眺望遠方、放鬆心情的小天地。與曾經租住過的低矮、潮溼的老房子相比,這裡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與舒適。
回憶起過去的租房生活,周尚敏與蘇樟秀都感慨萬千。他們有兩個孩子,兒子13歲,女兒11歲,一家四口僅靠夫妻倆打零工維持生計,每月收入微薄,生活總是捉襟見肘。在入住公租房之前,他們租住在安新北區小區的一套三室一廳裡,每月租金高達1200元,幾乎佔據了夫妻其中一人工資的一半。
蘇樟秀說,結婚20多年來,因為租房的花費和來回搬家,“再怎麼精打細算地過日子,還是沒攢下什麼錢。”
直到搬進公租房,他們的生活才有了顯著的改善。雖然新家的面積比之前的租房小一些,但兩室一廳的佈局足夠他們一家四口居住。孩子們睡上下鋪,客廳裡則擺放著一張摺疊長沙發,等兒子上初中後,就可以作為他的床使用。
最讓周尚敏與蘇樟秀感到高興的是,每個月的房租從1200元驟減到61元。周尚敏高興地拿出公租房的《住房租賃合同》給記者看,上面寫著建築面積:50.74㎡,月租金(元/月):61元。這意味著他們每年可以多出一萬多元的自由支配資金。他們把這筆錢全部用在了孩子身上,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搬到公租房後,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了,整顆心都安定了下來。”周尚敏夫婦感慨地說。
在裝修公租房時,周尚敏與蘇樟秀幾乎傾盡了所有積蓄。為了省錢,他們親自動手鋪瓷磚、刮膩子,精心挑選傢俱和家電。雖然軟裝和硬裝一共花費了2萬多元,但他們卻覺得非常值得。
“現在雖然也是租房,但已經沒有那種漂泊無依的感覺了。”周尚敏感慨地說。他和妻子不再為租房壓力而煩惱,每個月都能攢下一些錢,他們相信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個新家,不僅給了他們一個安穩的住所,更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與憧憬。
看亮點
物業管理精細 周邊配套齊全
周尚敏和蘇樟秀居住的公租房是迎賓安居小區一期,於2016年竣工,2017年開始辦理入住。包括後來建設的二期公租房在內,迎賓安居小區一共有約3000套公租房。
“這個小區的一大亮點就是物業管理非常到位。”象山區住建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跟隨這位工作人員的步伐,記者走進迎賓安居小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區大門處值班的保安人員,他們認真登記進出人員的資訊,確保小區的安全。小區的主要路口和樓道口都安裝了監控裝置,為居民的安全保駕護航。小區內的道路平整乾淨,兩旁的銀杏樹微微泛黃,桂花樹則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樹下的落葉也被清掃得一乾二淨,這得益於物業人員的定期維護和打理。每棟樓下都配備了門禁系統,進出需要刷卡,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安全有序的生活環境。
除了物業管理精細,迎賓安居小區的硬體設施也十分完善。小區內的住宅大多是8-11層的電梯樓,只有少數幾棟是6層的步梯樓。一期公租房採用一梯四戶的設計,二期則是一梯五戶,滿足了不同家庭的需求。此外,小區的周邊配套設施也非常齊全。小區內設有幼兒園、休閒健身廣場和公共健身器材,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娛樂和健身選擇。小區門口的大型超市則滿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如果想要去商業中心休閒娛樂,迎賓安居小區距離萬福廣場僅約5公里,開車僅需10分鐘左右。
記者從桂林市住建局瞭解到,近年來,桂林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自2008年起,我市開始大力建設公租房,目前市區已有12個公租房安居小區投入使用,戶型包括單間配套、一房一廳、兩房一廳等,平均入住率達95%,共約9000套公租房,解決了近8000戶困難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來點贊
生活因安居而美好
56歲的秦引弟和老伴、女兒一起居住在迎賓安居小區21棟2樓。由於年輕時在工廠工作留下的勞損,秦引弟的腿腳不太靈便,退休後更需老伴的悉心照料。回憶起以前租住在龍門大橋附近老舊小區裡的日子,秦引弟感慨萬分。雖然每月400元的房租不算太貴,但每天出門爬樓對她來說卻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今,搬進了迎賓安居小區,出門就有電梯,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我還很喜歡小區裡的小廣場。”秦引弟說,雖然腿腳不便,但她仍喜歡飯後散散步。以前租房的老舊小區沒有散步的地方,外出時燈光也昏暗。而現在,下樓就是整潔的步道,每天和老伴一起散步,讓她感到無比舒心。
同樣因搬家而生活日益美好的還有27棟的居民劉啟程。55歲的劉啟程一家三口此前一直在瓦窯村租房住,每月七八百元的自建房租了七八年,其間因房東漲房租或不租而多次搬家。每一次搬家都讓劉啟程感到沒有安全感。而公租房3-5年一續簽,只要符合條件就能一直住下去的政策,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劉啟程還記得,2023年3月剛搬進新家時,他邀請了親朋好友一起舉行了“進火”儀式,慶祝自己終於有了一個不再漂泊的“家”。新的家不僅安定,還很安全。小區有物業管理,大門有保安值班看守,每棟樓進出都需要刷卡,比他以前租房住的無物業小區要安全得多。
除了硬體設施完善,周尚敏和蘇樟秀夫婦對小區居民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也讚不絕口。蘇樟秀分享了一件他們剛搬進來時的小事:有一次,她晾曬的空調被被風吹走了。正當她著急地下樓尋找時,卻發現被子已被掛在步梯的扶手上。蘇樟秀猜測是鄰居看到後幫忙撿起掛上的。這件事讓她深受感動,感受到了新小區鄰居之間的溫暖與關懷。這是她在過去租房時很少感受到的。“租房時總感覺自己像過客,很少與人交流。”蘇樟秀感慨地說,“現在特別想處好鄰里關係,想要融入這裡。也想借晚報一角感謝幫我撿被子的鄰居。”
來源: 桂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