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市場對跨年行情的預期逐步提升。不過,隨著近期市場階段的回落,尤其是自高位百點下跌以來,似乎對跨年行情的熱情有所降溫。如今,距離年底僅剩下7個交易日。在此之下,今年還有沒有跨年行情,又該怎麼挖掘跨年行情的機會?
1、以史為鑑 歲末年初市場整體表現亮眼
所謂跨年行情,通常指的是在臨近歲末年初時,A 股市場出現的一波階段性上漲行情,通常出現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 1、2月左右。縱觀歷史,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股市在年底和年初上演階段性的行情,甚至,在行情縱深發展中,還會延長至春季行情。
實際上,從資料上看,大部分主要寬基指數表現最好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歲末年初。比如,根據華福證券的統計研究,2010年以來,中證500、國證2000和中證1000最高值均出現在年初2月份,分別為3.7%、4.4%和4.9%,同時其他的主要指數在歲末年初表現均較為亮眼。如果用wind全A指數作為衡量A股市場表現的基準,可以看到歲末年初A股市場總體表現較為亮眼,其中2010年來wind全A在11月單月漲幅的中位數2.1%,為全年次高月份,12月份和年初的1月份A股市場總體小幅收跌,而2月份單月漲幅中位數為2.8,為全年最高月份。
2、持續調整下 還有沒有跨年行情?
近期市場持續調整,很多投資者對跨年行情信心減弱。實際上,從多重因素來看,目前的跨年行情仍有支撐和提振的動力。
一方面,政策訊號強烈。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時隔14年再次定調“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釋放穩增長政策將持續加碼強烈訊號,並首次提出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的等積極表述,政策訊號超預期積極;
另一方面,宏觀經濟看,最新公佈的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3%,連續3個月上升,且連續2個月執行在擴張區間,表明國內經濟逐漸恢復。
此外,流動性上,A股資金面相當活躍,截至12月13日,已連續56個交易日突破萬億成交,創A股歷史新紀錄。
基本面穩步回升,政策持續積極釋放,疊加流動性整體充裕,跨年行情還是值得期待的。
3、影響此輪跨年行情最大影響因素
當前,距離年底僅剩7個交易日的時間,隨著市場階段性的調整,影響跨年行情,或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短期調整下市場風險偏好的降低。隨著兩項重要會議的落地,市場不僅沒有迎來新的上行,反而大幅高開並階段調整,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炒作力度的減弱,風格也發生階段的轉向。兩市成交再次迎來此輪行情以來地量的同時,市場情緒和風險偏好降低。不過,只要有新的提振,預計市場情緒仍有回升的基礎;
●央行政策的適當性。美聯儲議息會議在即,市場預計仍將繼續降息。而此前多次吹風之下,央行降準降息也或在途中。如果能適時降息降準,對於行情來說,或有重要的提振作用。畢竟,當前屬於政策的真空期,明年重要兩會仍有三個月時間,在此期間,央行的貨幣政策或是為數不多的期待。況且,從10月、11月的經濟和消費資料看,多數消費依然低迷,仍需進一步的提振,央行降息的必要性和機率也是在上升的;
3、美元的走勢仍是跨年行情最大制約因素。如果僅是國內基本面疊加流動性的支撐和提振,跨年行情或許也會上演,但想要像樣的跨年行情,或許重要的影響因素還在於美元的走勢。由於春節前特朗普上臺的潛在風險逐步進入全球視野,美元的走勢就比較關鍵。畢竟,歷史行情看,港股和美元指數的的關係比較緊密,一般美元走強,港股會走弱。而港股和A股的一致性較高,此輪行情以來,港股都是率先表現,起到一定的對映作用。所以,美元的走勢,對A股跨年行情影響較大,尤其是跨年行情的強弱,重點還需留意美元的強弱。而至少到當前,美元依舊保持強勢,跨年大行情還未見明顯訊號。
4、三條主線備戰跨年行情
基本回升以之下,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充裕以及交投熱情整體的活躍,震盪中的市場仍有跨年行情的大機率。在此之下,幾條主線可重點觀察和跟蹤:
●化債方案落地下的受益方向。6萬億的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加上未來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共計4萬億,這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行動。受益方向上,基建、公用事業和環保行業將在資金回籠和資產重估下改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均有望得到顯著修復。而不良資產的置換和管理成為重中之重,有助於地方AMC透過資產整合和結構最佳化提升盈利能力。
●隨著內需需求的提升,內需板塊或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海外美國大選特朗普勝出,根據以往的政治主張以及政策傾向,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濃重。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可能會拖累中國出口產業鏈相關的內需下行,並拖累全球貿易週期走弱,進而會進一步加劇中國外需和總需求下行的速度,在此之下,國內內需的需求或將大幅提升。
根據華泰證券的研究,預計2024全年實際GDP增長在5%左右,在低關稅/高關稅情形下,2025年實際GDP增長分別在5.0%/4.5%左右。而如果在高關稅情形下,中國或將採取更大力度的擴內需政策進行對沖。在此之下,對於家電、食品飲料以及特斯拉產業鏈等板塊或帶來更多的預期;
●新質生產力作為全球變革中創新與進步的關鍵體現,蘊含著大量的挖掘潛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政策持續推動以及資金聚焦之下,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階裝備等領域值得持續關注和重點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