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是砂子製造的,但從砂子變成晶片,需要上千道工序,需要上千種裝置。
這些裝置統一稱之為半導體裝置,或晶片裝置。在晶片生產線上,這些裝置的成本,佔所有成本廠房成本的比例高達50%。
且這些裝置,和工藝是掛鉤的,比如5nm的晶片,需要5nm的裝置,28nm的晶片,需要28nm的晶片,當然並不是完全這麼對應,但這些裝置,都有一個精度範圍的。
所以,一家晶片廠,隨著技術前進,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這些裝置。
而目前這些裝置,90%被國外廠商壟斷,國內的晶片廠,都是大量採購國外的裝置,國產的裝置,大多隻用在一些非關鍵的的部位。
同時從晶片工藝來看,國產裝置大多也是用於非常成熟的工藝上,先進的工藝,都需要採購。
這就造成了,國內的晶片裝置自給率,一直非常低。
之前有機構預測過,2023年的時候,國內晶片企業的裝置國產率只有11.6%左右,而88%以上需要從國外進口。
也正因為這樣,所以美國卡中國晶片產業的脖子,都是透過卡這些裝置,來達到目的的,因為卡了裝置,就沒法造芯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內眾多的裝置廠商,也在不斷突破,而國內的晶片企業們,也是不斷的使用國產裝置來替代國外的裝置,因為只有國產供應鏈一起成長,大家才不怕被卡脖子。
那麼2024年情況如何了?2025年又會怎麼樣呢?
近日,國內的華泰釋出了一份資料報告,展示了2024年前三個季度,全球晶片裝置,以及國內晶片裝置的相關資料。
並認為,2024年,晶片裝置的國產化率從為16%,較2023年提升的並不多,也就是84%靠進口,形勢依然很嚴峻。
而到2025年時,可能會達到25%,但還有75%要靠進口,形勢也同樣嚴峻。
報告認為,國內目前主要也只是在薄膜沉積、刻蝕、爐管等裝置上的份額提升,還有很多領域,需要突破。
可見,整個半導體裝置領域,還是很嚴峻的,大家還要繼續努力,否則這個卡脖子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