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表示近幾年的價格戰特別激烈,2024年尤為激烈,降價也更頻繁,從之前一年降價一次,到半年協商價格,再到2024年有企業三個月就要求降價一次,讓產業鏈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中國汽車產業鏈的頻繁降價,始於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帶動的汽車價格大戰,特別是2024年的價格戰特別猛,從2024年初以來就有汽車強企主動降價4萬-7萬,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其他汽車企業大多選擇跟進降價,這給汽車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應對猛烈的價格戰,汽車主機廠紛紛將壓力轉移到汽車產業鏈,為此2024年中國的汽車產業鏈企業不得不咬著牙苦撐,有供應商表示以前與主機廠的接洽人見面是歡聲笑語,然而如今都害怕與接洽人會面,因為每次會面都會提降價要求。
供應商面對媒體採訪的時候還表示以前在與主機廠接洽的時候在談價格的時候,還會談品質,如今接洽主要談價格,對於品質已很少提,只要質量過得去就行,面對如此境況,一些靈活的供應鏈企業也適當地進行了調整,以前採用車規級晶片,如今則是用通用晶片替代,通用晶片可以使用3-5年,大家心裡都明白。
此外主機廠給供應鏈造成壓力的還有賬期,國內企業的賬期往往長達200天以上,而B B A的賬期則低至60天,此前特斯拉也就賬期曾給出個說法--它給供應商的賬期只有90天,外資車企的賬期顯著低於國內企業。
面對國內企業的強勢,如今一些供應鏈企業也品出味兒來了,他們也在嘗試反擊,例如在汽車主機廠推新車的時候要求先結賬,甚至以新零件採用新工藝導致成本上漲為由要求漲價,此時汽車主機廠需要加快新車上市程序,往往會順應供應鏈企業的要求,但是如此做意味著此後很快汽車主機廠會迅速拋棄供應鏈企業。
一些供應鏈企業則開始加強與外資車企的合作,力求擠入外資車企的供應鏈中,相比起國內企業,外資車企更在乎品質控制,而他們即使要求降價也會考慮供應鏈企業的利潤,還有賬期等優勢,這都讓國內供應鏈企業認識到與外資車企合作更加重要。
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幾十年,外資車企與國內供應鏈企業向來維持在較好的合作關係,由於汽車企業的零件都屬於定製,這也是汽車的特殊性,如此做有利於維持售後服務體系,確保消費者只在廠家指定的4S店進行維護保養,因此外資車企向來會與汽車產業鏈維持較為穩固的合作關係,由此外資車企在供應鏈擁有較好的口碑。
一旦成為外資車企的供應商,這些供應鏈企業也就有了底氣與國內企業叫板,畢竟國內企業的利潤實在太低,乃至可能虧損,而且國內企業對於維持與供應鏈的穩定合作關係並不重視,一旦價格不符合他們的要求就會被迅速拋棄,這都讓供應鏈企業寒心。
正如上述,汽車零部件與其他消費電子產品很不一樣,汽車零部件大多為定製,互不通用,這就導致他們在為汽車企業開發配件的時候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而回收成本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國內企業頻繁更換供應鏈讓這些供應鏈企業更加沒底。
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如今已開始反噬這些大舉推動價格戰的汽車企業,有供應商就表示他們從不考慮自己客戶的汽車,因為他們深知自己供應給客戶的零部件品質,因此他們自己買車往往選擇外資車企,有供應鏈企業就指出有車企的車竟然會在行車過程中車窗突然掉下去,這就是猛烈價格戰造成的後果。
相比起國內汽車企業,外資車企開始回過味來,積極跟進價格戰,2024年寶馬就透過價格戰保住了國內豪華車市場第一名,豐田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下跌比本田、日產都小,而他們可以透過在海外市場獲取的利潤支撐中國市場的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