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5月到9月的陰跌行情。
說來很奇怪吧,這期間,ETF買入了幾千億,但股市居然一個勁的陰跌,這完全不符合邏輯。
記不記得當年光大烏龍指?
僅僅是70億的金額,就瞬間爆拉上證指數5%以上。
幾千億的資金買進去,居然一個泡都沒冒。奇怪不奇怪?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買入者成心想製造陰跌行情,以便自己能持續吸籌,它會怎麼做呢?
所以呀,市場上的漲漲跌跌,有時候並非是自發行為,而是有大佬在背後導演。
當下A股的調整也同樣如此,有個大導演在幕後操縱著。
咱們看看ETF的份額變化就明白了。
一 、ETF份額持續增長,市場反而下跌
10月,股票ETF增加了900億份;11月增加了近2000億份。
而且規模也是在不斷上升的。要知道10月初以來市場是在向下調整的。
我們知道,融資餘額也是在大幅增加的。
難道是公募基金在賣?
恰恰相反,公募基金也在買,因為混合基金的份額小幅增長。主要是因為新發基金有所回暖。
私募這邊的資料更新不夠及時,不過大機率應該跟公募的變動差不多。
而散戶和遊資更是在小票上開心的炒題材。
或許只有外資在流出了。
但外資那點量已經不能對A股產生多大的影響了。
這麼多資金在湧入,為啥A股還會跌呢?
其實,這就是我一直跟大家說的,某隊在故技重施,透過控制波動率的方式,壓制瘋牛行情。
方法包括且不限於:
1.賣出滬深300ETF,買入 A500ETF;
2.買入滬深300ETF和A500ETF,同時在IF上開空單;
3.賣出滬深300ETF,同時買入看漲期權。
透過這些方式,某隊就增加了市場的摩擦。
還記不記得2023年被量化主導的行情。
當時就是因為有高頻量化不斷高拋低吸,使得市場一直無法形成合力,於是波動率很低。市場一潭死水。
原理是相通的,不過目的不一樣。
當時的量化是為了套利,某隊的目的是:
1.阻擋瘋牛,引導慢牛;
2.為長期資金和居民建倉創造良好的環境;
3.加快A股指數化程序;
4.出清一部分遊資和機構;
5.配合2萬億政府債發行。
因此呀,現在的調整隻不過是表象,我們要看到背後有大量的資金正在逐步建倉。
一旦完成階段性建倉,市場就會企穩回升,創出新高。
二、債市的印證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在臆想,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證據。
還記不記得週四的行情。
我在當天的覆盤裡跟我社群的小夥伴回溯了整個過程。
對照著當天超長債發行的時間,A股走勢幾乎是完美在打配合。見下圖。
有這麼巧嗎?
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然後再去看看當天ETF資金流動、期權市場的隱波變化、以及期貨市場的基差變化,基本上就有點眉目了。
因此呀,我一直都在強調,這是一波人造牛,有大佬在強力控盤。
三、央媽放大招
除了某隊在背後操縱,央媽最近也放大招了。
週四那天,雖然有大量的地方債排隊發行,但利率卻大幅走低。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央媽進行了大量的對沖,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
為啥央媽會這樣幹呢?為啥週一到週三它不釋放流動性呢?
因為週三晚上,美國公佈了物價資料後,美聯儲官員出面引導12月有25BP的降息。
我們的貨幣政策是跟隨著美聯儲而動。
央媽敢搶跑,大機率美聯儲在12月會繼續降息。
然而市場之前定價了12月不降息,所以,一旦降息落地,對於A股和港股都是利好。
而且,只要美聯儲繼續降息,國內財政政策也會大膽一點。
現在債市反映了貨幣寬鬆的預期,股市被某隊壓制著,一旦某隊放開壓制,市場很快就會恢復。
大家可能會擔心債市會搶了股市的資金。
其實大可不必,現在A股已經不是病懨懨的樣子了。
最近兩個月,債券基金的份額增長可是遠遠落後於股票基金。見下圖。
市場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解釋這行情。
這些解釋有用嗎?
沒用!
因為是先有行情,然後才有新聞。
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跟著一起從眾。
大多數人認為的原因,大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否則,大多數人都賺錢了。
當下的調整,除了股市本身就有調整的必要,同時還有某隊強力控盤。
控盤的目的也是為了以後能漲得更穩,更持久。
因此,市場最終比的就是耐心。
有很多大事都會在12月彙集,到時候可能會碰撞出很多火花。
然而市場的走勢會出人意料!
會如何出人意料,完全看導演怎麼編排。
大家如果用看戲的心態去對待,不僅能找到樂子,還能賺到錢。
別忘了,海量資金正在入場!市場居然不漲!
反正我一點都不擔心不漲。
我反而會用定投的方式跟著買一些貨。主倉位依然保持不動。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歡迎來我的同名公號:睿知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