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 黃華介面新聞編輯 | 謝欣
在國內醫藥產業持續寒冬之際,產業新一年如何發展成為關注點。
2024年之中,創新藥企頻繁的對外授權、醫藥外包(CXO)行業在《生物安全法》推行過程中的調整,以及網際網路醫療產業持續探索醫療可能性成為了行業三件最為值得關注的事。
今年1月,中國醫藥行業研究主管陳晨在瑞銀證券第二十五屆大中華研討會(GCC)上提出,其最看好的兩個行業為BioTech和網際網路醫療,但認為器械和疫苗領域將繼續承壓。另外,CRO(醫藥研發外包)行業的走向需持續關注。
創新藥企迎來盈利大年?
創新藥企業的生存境況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之一。從近期密集釋出的2024年業績預告來看,已有不少的創新藥企宣告扭虧為盈,包括百利天恆、和譽醫藥、神州細胞等。
其中,百利天恆、和譽醫藥的扭虧要歸功於商業授權的首付款。並且,百利天恆的首付款金額相當高——企業核心產品 BL-B01D1(EGFR×HER3 雙抗ADC)海外合作伙伴(BMS)給出了 8 億美元不可撤銷、不可抵扣首付款。由此,公司2024年的營收預計可達58億元,同比增加932.27%,預計歸母淨利潤可達36億元,大幅扭虧為盈。
另外,和譽醫藥的業績改善也得益於商業授權——匹米替尼(pimicotinib/ABSK021)獲得了德國默克公司的7000萬美元,合約4.97億元人民幣的首付款。由此,和譽醫藥預期2024年期內盈利不低於1000萬元。
事實上,在2023年,創新藥企業就出現了不少扭虧案例。其中,復宏漢霖還在當年成為了第一家盈利的18A,當年淨利潤為5.46億元。另外,康方生物、和鉑醫藥在2023年也實現了盈利,淨利潤分別為19.42億元、2276萬美元,均為首次年度盈利,依靠的也都是對外授權。
不難發現,這兩年來,對外授權已成為創新藥企重要的生存策略。與2023年相比,2024年對外授權的數量和金額在繼續提升。
據瑞銀統計,國內企業2024年對外授權數量一共達到138起,同比增長24%;對外授權累計金額達到573億美元,同步增長27%。值得注意的是,對外授權金額中的首付款金額達到了50億美元,同比增長54%。
基於前述情況,陳晨提出,預計2025年會有更多的創新藥企實現盈利,因此創新藥板塊也是其最看好的板塊。不過,這種依靠對外授權實現扭虧的盈利是否可持續還未可知。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國內創新藥行業也在持續分化。在部分企業開展對外授權之際,也存在不少生存境況堪憂的公司。同時,整體而言,創新藥企的現金流狀況比較糟糕,這其實也促使了對外授權的發生。
據瑞銀證券測算,若不繼續融資,目前創新藥企手上的現金還能平均支援其生存2.7年,而業內也存在在手現金只能支援其生存幾個月的公司。
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18A”之中,北海康成、邁博藥業、永泰生物、友芝友生物、博安生物、中國抗體、聖諾醫藥、百奧賽圖、開拓藥業的現金儲備在5億元之下;其中,北海康成、邁博藥業、永泰生物、友芝友生物4家企業現金儲備金額已經低於2億元。
在創新藥企出現現金流問題的背後,一方面是產業融資問題,另一方面,創新藥的入院也是一個問題,它體現了企業能否依靠自身產品“補血”而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創新藥入院是近些年創新藥企的一項“心病”。據醫療資料服務商艾昆瑋此前做的創新藥入院統計,截至2024年9月底,近七年樣本國談藥品進院平均數為781家、中位數為402家,相比全國3855家三級醫院的總體數量,體現了創新藥入院的情況並不理想。
而在行業持續分化的階段裡,一些頭部公司已經做出了要在2025年盈利的表態。在第43屆摩根大通年度醫療健康大會期間,百濟神州執行長歐雷強提出,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公司預計將實現2025年全年經營利潤為正。
同一場大會上,再鼎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杜瑩提出,再鼎醫藥已經站在業績新拐點,即將在2025年底前實現盈利。
CRO行業持續分化
在2024年中,除了數量增長較快的對外授權,持續推進但最終失敗的《生物安全法》是另一件備受關注的事。目前來看,該事件給CXO(指醫藥服務外包)行業公司帶來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從業績面的影響來看,隨著2024年12月美國《生物安全法》推進的落空,地緣政治因素對CXO以及“華大系”相關公司在2025年內的業績影響將顯著降低。基於美國立法的常規時長來推測,即使重啟立法,相關企業在2025年內受影響的可能性不高。這其實對於板塊來講,是一個短期利好。
據瑞銀證券中國醫藥行業研究主管陳晨,就其所覆蓋的CRO公司而言,這些企業2024年新簽訂單、在手訂單資料樂觀,2025年內發展預期較好。另外,她也指出,CRO板塊受加息政策影響,降息有利於CRO積累更多新訂單,繼而轉化為業績。
不過,對於CXO行業而言,危機可能遠不止於《生物安全法》。在過去幾年,CRO公司的“價格戰”已十分普遍,而在未來,價格戰仍有可能持續。
陳晨認為,從國內新藥申報(IND)資料來看,國內新藥註冊申報狀態穩定,推測CRO公司能獲得穩定的訂單量,但由於CRO行業競爭激烈,可能會造成訂單價格大幅下滑,由此影響相關公司業績。
目前一些CXO公司披露的業績報也暴露了相關問題。例如,博騰股份的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企業預計期內實現營收29億元至30.6億元,同比下降17%至21%,預計淨利潤虧損2.3億元至2.9億元,但上年同期盈利2.67億元。美迪西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2024年的虧損會在2.32億元至3.47億元,延續了上一年的虧損態勢。
不過,好訊息是,據瑞銀統計,2024年全球的投融資較2023年上升40%,這其實能幫助CRO公司積累一批訂單;另就國內狀況而言,中國CRO行業在2024年第四季度環比增加93%,它體現了國內在2024年9月之後陸續出臺的刺激政策發揮了作用,由此帶動了板塊增長。
此外,需要關注的是,雖然《生物安全法》後續會如何推進尚不可預測,但CXO行業公司的調整應對其實體現了產業的後續走向。
其中,標誌性事件是,開始頻繁出售資產。先是在2014年12月24日,宣佈出售在美國、英國的兩個細胞基因治療公司;隨後又出售了其持有的藥明合聯的部分股票,收益超過20億元;今年1月18日,藥明康德再次宣佈將美國醫療器械測試平臺出售給美國醫療器械測試公司NAMSA。
在1月15日的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上,藥明康德對外解答了該公司做出近期一系列舉動的原因——公司需要在不斷增長的現金流支援下,加速在全球開展產能建設;企業預計,2025年在D端和M端的資本支出將翻倍,全球範圍內,企業同時有6個基地正在建設中。
簡而言之便是,這家公司在疾速變化的全球環境中,計劃開啟新一輪的投入,希望集中資源投入未來有增長可能性的板塊。不過,目前來看,成敗仍然有待驗證。
醫療器械和疫苗領域持續承壓
另外,網際網路醫療也被認為是2025年有希望的板塊,在2024年,頭部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保持了盈利增長。
據企業財務資訊,2024年上半年,京東健康創收283億元,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指標下(Non-IFRS)淨利潤達26.4億元,同比增長8.5%,淨利潤率達9.3%,創半年度業績新高。
在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的6個月內,阿里健康的營收為142.7億元,同比增長10.2%;淨利潤達7.69億元,同比增長72.8%。從兩家的發展戰略來看,京東健康正在打造“新特藥全網首發第一站”也在進一步突破即時零售業務;阿里健康的發展則依託天貓健康和阿里健康大藥房。
行業之中,除了京東和阿里,美團買藥的市場佔有率也在不斷提升。2023年,美團核心本地商業分部的營收2069億元,實現經營利潤387億元。
不過,對於網際網路醫療產業,據瑞銀觀點,這一板塊在2023年處在高基數階段,因此2024年的表觀增速有所下滑,但由於國內線上醫療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因此行業發展潛力較好;同時,頭部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藥品商品交易總額(GMV)正在增加,且利潤率也在提升。
同時,一系列網際網路醫療公司還在挖掘新的業務。據動脈網統計,方舟健客的批發業務同比增長842.1%,健康之路的RWS支援服務(真實世界研究支援服務)同比增長56.9%,平安健康的養老服務同比增204.8%,微醫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同比增長671.3%,熙康雲醫院的護理服務同比增長123.2%,智雲健康的P2M解決方案同比增長67%。
此外,在第二十五屆大中華研討會(GCC)上,瑞銀還提出, 醫療器械行業而言,該領域在2024年發展承壓,主要受反腐、集採、DRG/DIP政策(指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和按病種分值付費)影響,同期國內的刺激政策也低於預期;不過,基於2024年的低基數,器械板塊在2025年的恢復可期。若是進一步分解器械板塊,大裝置領域較為樂觀,但IVD(指體外診斷產品)、高值耗材會相對悲觀,除了DRG/DIP政策,檢測結果互認這一政策也會進一步影響IVD市場。
另外,瑞銀對仍在去庫存週期之內的疫苗產業持悲觀態度,理由來自於國內生育率下降、消費降級、包括HPV疫苗在內的產品滲透率上升有限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