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路上充斥著一種說法:“中國之後,再無工業國”。這一方面是對中國工業成績的肯定;但另一方面卻是試圖將中國塑造為全球工業化程序的終結者,指責中國封堵了其他國家通往工業化的道路。這種論斷明顯是對中國工業化歷程的片面解讀。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基本事實:工業化絕非易事。歷史長河中,無數國家曾試圖踏上這條征途,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工業化之路,要麼灑滿他國的血淚,要麼浸透本國的汗水,而更多的時候,即便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未能觸及工業化的彼岸。
中國的工業化之路,可以說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自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提出“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的目標以來,中國曆經了70多年的風雨兼程,才終於站在了世界工業體系之巔。這一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和打壓,技術壁壘、市場封鎖如影隨形。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工業化之路堪稱“地獄級”難度。但中國人從不畏懼挑戰,硬生生從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所以事實就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完不成工業化,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
當然,在中國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切實的看到中國產業結構的變遷。而這也解釋了當下中美在產業結構和生產力方面產生巨大差距的真正原因!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第三產業尚處於萌芽階段,從業人數僅為第二產業的70.4%。那時工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服務行業也因其稀缺性而顯得炙手可熱。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到1994年,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已悄然逼近1:1。
1998年的國企改革,如同一場風暴,席捲了第二產業。大量工人下崗被迫轉向第三產業尋求新的生計。這一轉折,使得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迅速攀升,至2001年已達到124%。而2001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的湧入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03年,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達到136%。但之後,在全球經濟通脹的背景下,這一比例逐漸回落,至2012年已降至118%。
時至今日,2023年的資料再次重新整理了我們的認知。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已高達166%,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數量遠超第二產業。這一數字的背後,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飛躍,也是機器人和自動化程式對傳統產業的深刻衝擊。同時,第二產業的工人被大量分流至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導致競爭異常激烈。
而反觀美國,回望過去二十餘年,美國製造業的頹勢清晰可見。從2000年至2010年,美國製造業和建築業就業人口遭遇了斷崖式下滑,製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大幅縮水。隨後的幾年裡,這一趨勢並未因政策的扶持而得到根本性扭轉,奧巴馬政府的努力收效甚微,特朗普時代也未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提升幾乎陷入了停滯的僵局。以波音公司為例,這家曾經的航空巨擘,2014年員工總數16.5萬人,生產飛機723架;2024年員工總數17.1萬人,生產飛機總數291架。儘管員工數量有所增加,但飛機產量卻大幅下降,生產效率低下。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部分產業的從業者對於生產力的提高竟持抵制態度。例如今年的港口工人罷工事件,除了薪資訴求外,抵制自動化也是一大焦點。面對這種對技術進步的抗拒,又何談生產力的提升?
當然,美國幾大網際網路巨頭在生產力的提升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們的產出增長速度遠超員工增速,成為美國在網際網路領域稱霸世界的資本。然而,這些亮點畢竟太少,根本無法對沖美國製造業整體下滑的殘酷現實。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當下中美正面臨截然不同的問題。中國第二產業蓬勃發展,生產力提升,工人被大量分流至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行業競爭加劇。美國則是製造業萎靡不振,生產力的提升全靠那幾家網際網路大佬撐著場面,像是沒落的貴族,還硬撐著體面。
基於此,接下來中國完全可以借先進生產力作為磁石,吸引歐美企業。透過增加製造業就業人口,實現第二、三產業人口比例的均衡。事實上今年中國全面取消外資製造業投資限制,也是對歐美產業轉移的強烈召喚。
大家都清楚,現在生產力的提升已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和命運的關鍵因素,而中美在發展生產力方面的態度和差距也已顯而易見。
舉個例子,中芯國際近期對28nm晶片價格的大幅下調,不僅直接衝擊了臺灣和韓國半導體企業的市場份額,更是反映中國的成本控制能力。而美國在幹什麼?他們把臺積電把工廠遷到美國,本身就等於是從“省錢天堂”搬到了“燒錢地獄”,要是最後沒栽個大跟頭都是奇蹟。
顯而易見,現在美國那幫政策制定者,與其說是在提高生產力上下功夫,倒不如說是在玩“自我保護”的小遊戲,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靠這些應急小手段,能撐多久?
他們的貿易保護政策,說白了就是自己給自己砌堵牆,然後對外界大喊:“別來煩我,我要自閉了!”這簡直是自掘墳墓!生產力在這閉塞的環境裡,怕是要退化到史前水平了。等到那點老本啃光,美國的崩盤大戲可就真要上演了。
落後就要捱打,這話一點都不假。你生產力不行,那就等著別人給你點顏色瞧瞧。想當年,西方對我們是軍事、經濟雙重打壓,現在我們反擊,也不過是經濟上的小試牛刀,比起他們當年的狠勁,我們已經柔和太多了。
總之,得益於生產力的迅速提升,現在中國在同等資源投入下,已經能夠實現遠超其他國家的產出效率。這種效率優勢,不僅在經濟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更在軍事、科技等多個維度上彰顯出強大的競爭力。如果美國仍舊無法改變其生產力發展的現狀,那到最後其選擇就會被限定在狹窄的兩難之間:要麼順應時代潮流,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與共存;要麼固步自封,最終被時代淘汰。投降或者滅亡,就看美國自己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