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的大腦會透過外界的輸入,來“預測”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然後,再透過對外界做出干預,獲取反饋,來修正和調整這個預測。
心智擬合度:人的思維是如何成長的
有一些人,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能很快地看到事物本質並很好地處理解決。他們的聰明並不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特質,它是可習得的,也是可以透過成長來不斷強化的。今天的文章,我們將分享一套有效的成長和思維方式,幫助你全方位地鞏固自己的思考能力,構建一個讓自己能夠得到不斷提升的“成長系統”。
生活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這樣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總是更深入,常常能想到我們想不到的東西,對許多話題都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遇到新的問題總是能靈活地適應和處理。
這種能力是怎麼來的呢?是天生的嗎,還是能夠透過後天的方式訓練得到?其實,他們之所以更聰明,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系統而有效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得自己能夠不斷成長,把生活中的一切經歷,內化、吸收成自己的養料。
成長,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你會覺得似乎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沒體驗過這樣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從大學畢業,開始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以往學到的知識,跟現實生活似乎有了一些脫節,你需要重新去適應社會。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可以說,成長,就是不斷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如果我們把世界看作一個自然演化著的、龐大複雜的系統,把我們的“心智世界”和“現實世界”區分開,那麼可以說,一個人成長、變強的過程,其實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什麼是心智世界?
從我們剛出生的時候起,我們的大腦就在執行一項艱鉅的任務:為這個世界建模。
我們的大腦會透過外界的輸入,來“預測”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這就是心智世界。然後,再透過對外界做出干預,獲取反饋,來修正和調整這個預測,讓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現實世界的真實樣貌。
那麼,這個心智世界包括什麼呢?我們把它分為三部分:概念、規則,框架。
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我們對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比如:每一隻鳥都是不一樣的,但都叫作“鳥”;每一本書都是不一樣的,但它們都叫作“書”。概念是我們用來認識世界的基礎,有了概念,我們才能對外部世界進行思考。
但僅僅有概念是不夠的。在現實世界中,不同事物會透過各種各樣的關係聯絡起來,進行互動,這種聯絡的方式,就叫作規則。比如,我們之所以去上班,是因為我們(和公司)共同接受一套規則:我們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務,公司給我們發薪水。
最後是框架。它指的是我們的心智世界,由“已知”的部分,向“未知”的部分進行探索時,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舉個例子:孩子讀故事、看電影時,總喜歡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就是一種框架。在孩子的思維裡,世界上的人總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好人和壞人。所以,當一個新的人出現時,他要麼是好人、要麼就是壞人——這就是一種利用框架對未知的探索。
你的心智世界不斷吸收外界的資訊,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試圖去擬合外在的現實世界,從中提煉出新的概念、規則和框架,來最佳化和更新舊的模式——這就是一個成長的迴圈。
為什麼說心智世界是成長的本質呢?因為,一切外部資訊的流入,都必須經過心智世界的解讀;同樣,一切我們對外的行為,也都必須經由心智世界向外傳播。所以,如果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不一致,就會使我們陷入困境。
舉個例子:許多剛帶團隊的新手管理者,很難轉變自己的角色,遇到問題仍然習慣自己上手,就是因為他們還保持著“執行者”的規則:我要把事情做好。於是,難以忍受轉型初期的磨合、授權和“失去控制”的感覺。但實際上,管理並不在於做好手頭上一時的事務——事務是永遠都做不完的。管理的要義,是你能夠培養起一支有力的隊伍,來應對新的問題。這就要求你能夠調整自己的思考框架,從舊的模式過渡到新的模式。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這意味著他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舊的心智世界、思維模式,也許已經不再適用了。需要透過調整引數,來使心智世界與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擬合。這種新的擬合,並不是摧毀重建,而是在舊的模式上進行最佳化,使心智世界能夠適配更多樣、更廣泛的模式。
四個思維模型,看透事物本質
什麼是思維模型?你可能會在不少文章和課程裡面看到“思維模型”一詞,它們可能會用非常複雜的語言去描述它。但實際上,用大白話來說,它其實就是每個人認知世界、思考問題的基本模式和習慣。
舉個例子。接收資訊時,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後退一步,去審視資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儘可能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這其實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也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模型。
再比如說,當你跟別人溝通的時候,你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益、觀點、喜好,再有針對性地去說服他,這也是一種思維模型,它可以有效地幫你提高說服和溝通的效果。
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從一系列元素裡面,找出背後的共性,把它們總結、歸納起來,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可複用和遷移的結構。再把這個結構適配和應用到不同的場景裡面,提高我們行動的效率。
所以,為什麼思維模型能夠幫你洞悉事物本質?就是因為有效的思維模型,都是對這個世界執行規律的一些總結。它本身就蘊含著關於“事物本質”的資訊。它未必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透過思維模型,你能夠更好地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也許,能夠幫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著的盲區和障礙。
這裡分享四個常用的思維模型。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幫你培養起更有效、更良好的思維習慣。
1. 個體- 整體模型
什麼是個體-整體模型呢?它基於兩條假設。(1)一切事物在底層上都是互相聯絡的。(2)整體能提供比個體本身更多的資訊。
第一條很好理解,第二條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你要買一張沙發,除了考慮它的材質、舒適度、耐用性、價格之外,還要考慮什麼?它與家裡的風格是否搭配。如果你把一張復古的沙發,放進一個現代簡約風格的房子裡,那顯然會非常奇怪。這就是“整體性”。沙發這個個體,放進整體的語境中,就被賦予了新的資訊。
我們永遠不能孤立地去考慮問題和事物,而應該不斷地追問自己,它的背景和場景是什麼?它為什麼會出現?它的出現帶來了什麼、導致了什麼?也就是把我們研究的物件本身,透過深入挖掘,將它與我們已知的系統、體系,聯絡起來,從整體去看待問題。
事實上,無論你做何種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更加往整體化靠攏。從分工、細化的時代,走向多面、立體的時代。你必須把自己的工作與團隊、專案、業務連線起來,從整體的維度去思考,重新審視過往的經驗,重新最佳化、組合,發現新的創新點。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2. 輸入- 輸出模型
輸入-輸出模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系統思維模型。什麼是系統?簡單來說,系統就是“元素”和“結構”的組合。把一定的元素,透過不同的結構組合起來,使它們具備整體性,這就構成了一個系統。它最關鍵的一點為系統包含一個“轉換”的過程。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系統的存在,一定是因為它達成了一種轉換:將某些不夠好的、無序的狀態,轉變成更優的、有序的狀態。前者,就叫作輸入;後者,就叫作輸出。一個系統、一個結構是否高效,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更好地將前者,轉換為後者。
系統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幾乎隨處可見。企業可以看作一個系統,城市可以看作一個系統,一個餐飲店,一個班級,一個公眾號,都可以看作一個完備的、小小的系統。它的本質,就是幫助你,從更高的維度,用整體的視角,摒棄掉紛繁複雜的干擾,去專注於它的“輸入”和“輸出”。這就是系統的本質,也是世界上許許多多事物存在、持續發展的本質。
3. 供給- 需求模型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裡面最基礎的概念。它們可以說是商業社會執行的基礎,時刻練習用供給-需求模型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敏銳你的商業嗅覺。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朋友問:我想做自由職業,可以做點什麼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職業活下來呢?我們建議要想清楚這三個問題。(1)我有什麼?(2)誰需要這些東西?(3)我如何能把我已有的東西,轉變為別人需要的東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決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進一步,我們可以給供給- 需求模型,再加上一個環節“約束”,使之成為“供給-需求-約束”模型。什麼是約束呢?它問的是:你的行為會受到什麼條件約束?你需要遵從哪些限制、假設和框架?這可以更進一步細化我們的思考。
像這樣,在生活中,有許多場景,都可以多問自己:它們是如何連線起來的?它們之間的需求、供給和約束,分別是什麼?這可以不斷提高你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4. 動力- 阻力模型
很多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與阻力的博弈。動力超過阻力,改變就會發生,行為就會成立,反之,就會停滯——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為什麼很多人總是難以“堅持”某個習慣,總是不知不覺就放棄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習慣只是來自外部,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從而缺乏最根本的“動力”。所以,不要去強迫自己堅持某個習慣,而是要去發現,我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危害?我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好處?我可以採取什麼簡單的步驟,一步步逼近目標?讓自己的大腦接受這個理由,慢慢地、一步步地,向設定的目標靠攏。
比如學習,要想堅持學習,最好的方法是應用。只有從應用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它們才會反過來成為你堅持學習的動力。而不是靠“學習有用”“學習是好的”這些別人灌輸的理念,去強迫自己每天讀1 小時、2 小時的書。
不僅僅是個人習慣,很多更宏大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動力- 阻力的博弈。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才能真正發現病根所在。不妨試著用動力- 阻力模型,思考一下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現象。你會更容易發現其中的癥結。
捕捉龍頭股時,以下投資技巧可以借鑑:
敢於介入
炒作龍頭股,一定要敢於介入。
一隻龍頭股從誕生到被確認,其股價一般均已上升30%以上。不要因為該股已有一定的升幅就不敢介入。
只要被認作龍頭股,其價位一般至少也含有70%以上的升幅,而且市場主力樹立一個龍頭股是相當不容易的,必然會竭力呵護,以便推動大盤指數,鼓動人氣跟風。主力也會介入與龍頭股相關的公司以便獲得更大的收益。因此龍頭股表面上看升幅已大,但其仍有較大的獲利空間,一旦確認了龍頭股,就應勇敢介入,而且龍頭股往往抗跌性較強,因此,當龍頭股升幅達70%左右時,可適當地注意一下相關公司股價的表現及市場狀況,如仍有機會,可繼續持有,否則先出局觀察,再作定奪。
分散資金
炒作龍頭股時,資金不必全倉殺入。雖然一輪行情產生後,龍頭股表現遠遠較一般股票出色,但不一定是最出色的。因為一旦行情被龍頭股激起,部分市場主力就會找到與此類似的股票介入,趁機狂炒,企圖混水摸魚,有時會出現部分個股亂漲一氣的情況。而且龍頭股樹立之後,部分與之相關的公司會被市場投資者挖掘,也會隨後跟上,從而形成板塊效應,往往這些個股也有不錯機會。因此,可適當分配部分資金參與這些個股的炒作,以取得較佳的收益。所以,留點後備資金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捕捉龍頭股注意事項
弱市中的機會極難把握,漲停後一般進入整理的居多,若沒有明顯的把握寧可放棄;
龍頭股漲停第2日並非全都漲停,甚至可能留下較長的上影線,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行情已經結束;
強勢市場與弱市或平衡市中龍頭股的表現差別較大。弱市或平衡市中,強勢股的行情比較短暫,不可有過高預期;
強勢股若在3個漲停板後出現長上影線或反覆振盪,說明已到行情尾聲,這時要掌握好高拋的機會,並嚴格執行止損(盈)紀律。
龍頭股的三個切入點
龍頭股的第一個切入點:高位追漲。
所謂高位追漲,本人的定義是:從龍頭股的第二根長陽開始(一般我們大家也都是在第一根漲停後才會注意到該股),每天10點之後,股價在均價線之上,放量拉昇過7%且繼續領漲時,大膽買入前半倉,一旦股價衝擊漲停,果斷買入後半倉,如果股價大幅衝高回落,則做好虧5個點以上的心理準備。
之所以選在7%的位置,一是這是個非常接近漲停板的價位,對敢於領漲的龍頭股而言,此時攻擊漲停的機率非常大;二是在前一天是大陽線的情況下,次日漲幅在7%以下,都屬於前一天的上漲慣性,只有股價漲幅突破了7%以上,才算徹底脫離了前一天的束縛,已經脫胎換骨。
高位追漲的案例不勝列舉,以2015年9月18日的暴風科技為例,該股前期2連扳,9月17日覆盤時,已經足以讓我們看到該股,其已經具備龍頭股的基礎和可能性。9月18日,該股早盤低位震倉,10點之後股價在均價之上開始放量拉昇,在股價過7%時可以大膽買入前半倉,漲停時買後半倉,後市等著收盤價下3日均線賣出就可以了。
龍頭股和強勢股的第二個切入點:低位追漲。
所謂低位追漲,是指連拉漲停甚至三連板之後的龍頭股和強勢股,每天上午10點之後,股價大致在-2%到-3%的低位區間開始放量打破之前的多空平衡狀態,大單拉昇兩波以上時(一波拉昇其實也可以),可以大膽買入前半倉,成本價浮盈3個點後買入後半倉。低位追漲買點,一般多出現在當日大幅低開洗盤或者股價整理一天(只要收盤漲幅在5個點以下,就視為整理)後的次日。
對於普通的個股而言,低位追漲的意義不大,但對於龍頭股和強勢股而言,低位追漲的風險,要遠遠小於打板和高位追漲。更重要的是,既然股價在相對低位不但不跌,反而有大單持續拉昇,那麼這樣的拉昇就很有可能是主力當天大幅拉昇的前奏和開始,甚至漲停的希望都很大。當然,我們也無法完全排除假升的可能。
以2016年3月23日,創維數字。該股連拉漲停後,足以讓我們注意到該股,第三個漲停板我們有機會按高位追漲買進去。3月22日,該股三連板後大幅衝高回落,以上影線的中陰線微漲0.82%,屬於第一天休整。3月23日,該股早盤下探後,到10點10分,我們就足以看到該股已經有兩波放量拉昇,11點前後第二次出現了放量拉昇,當時的漲幅都在3%以內,屬於典型的低位追漲買點,雖然買入之後並未直接大漲,但日後來看這次算是當天大幅拉昇的前奏,而且我們也有足夠的機會買入後半倉,次日開盤出局的話也會有5個點以上的獲利空間。如果賣技高超,能夠經得起次日早盤的大幅下探震倉,則有機會獲利10個點以上。
龍頭股和強勢股的第三個切入點:中午低吸。
所謂中午低吸,是指連拉漲停和三連板以上的龍頭股及強勢股,當日中午收盤時,股價大致在-2%到-3%的區間處於窄幅橫盤整理的多空平衡狀態,或者處於均價線之上緩慢爬升的態勢時,可以大膽買入前半倉,成本價浮盈3個點以後買入後半倉。
中午低吸的基本原理在於,對於單邊上攻的龍頭股和強勢股而言,普通人之所以不敢買入,無非是擔心股價跳水殺跌,但如果經過整整兩個小時的交易時間後,股價不但沒有跌下去,反而處於一種多空平衡的窄幅整理狀態,甚至是緩慢爬升的多頭佔優態勢,那表明該股該跌不跌,理應看漲,而且此時股價處於當天的相對低位,安全性相對較高。本人注意到,龍頭股的低位追漲和中午低吸買點,多次出現重合的現象,它們都較多同步出現在龍頭股大幅低開洗盤或者股價休整一天後的次日。
先舉一個極端的案例,2016年2月2日,深圳國企改革、概念股龍頭深深寶A。該股三連板後大幅低開,到中午收盤時股價已經穩定在了均價之上,而且小幅上漲1個多點,既然股價跌不下去,就可以先行買入前半倉,成本價浮盈3個點後買入後半倉,日後來看不但股價當日漲停,日後的獲利空間更是極其豐厚。2016年3月7日,赤峰黃金中午收盤也出了低吸買點,當天收盤漲停,次日早盤再次大幅衝高。
買賣股票要避開“心理短板”
賣贏持虧
投資者持有兩種股票,一隻賬面贏利,另一隻虧損,該投資者會賣出哪隻股票?通常大部分投資者會選擇持虧賣盈。這是投資者總是掙小錢賠大錢的原因。這種行為的心理原因是,投資者在面臨既得利益時總是很保守。
怎樣才能防止過早賣出一隻好股票呢?首先是在股票上漲過程中不斷加碼,而不是反向操作,不斷向下加碼;其次,要設定止盈點,控制好決策成本。
多個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指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每個人並不是權衡了全域性而進行考慮的,而是在心裡無意識地把一項決策分成幾個部分來看,也就是說,分成了幾個“心理賬戶”,對於每個“心理賬戶”人們會有不同的決策。
投資者通常會將投資組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風險低的安全投資,另一部分是風險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資。但在決策時,投資者往往每次只考慮一個“心理賬戶”,把目前要決策的問題和其他的決策分離看待。
不管大盤如何變動,不管個別股票的漲跌,最好要從資產總量上來管理自己的資金,進而管理自己的盈虧。
過度自信與事後聰明
投資者自認掌握了一定資訊和一定專業知識,因而面對投資決策的時候,便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力。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在市場中會頻繁交易,換手率很高,但並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所謂事後聰明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複雜性與難度。
錨定心理
當達到6000點時,不少機構和專家會看到8000點甚至10000點;當股市在2300點時,很多機構和專家又會預測到1800點、1500點或更低。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矛盾,往往是由於“錨定效應”的心理誤區。人在做預測的時候,內心往往充滿了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不安,而透過設想一個具體的數字可以明顯降低這種不安,並且堅定自己的信念。
瞭解錨定效應,就要提醒自己下次做決定時要擺脫該效應造成的判斷偏差。除此以外,必須有勇氣懷疑自己的第一判斷,接受新的資訊去修正原有的判斷。
從眾心理
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因陷入貪婪和瘋狂而拼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制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制拋售的衝動。
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區間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股市浮沉,博學然後自省,方可為師。
我是一方聊市,分享自己所知所學,以眾生為鏡,萬相為師,提升自己境界的同時與各位散戶朋友互相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