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美股市場在經歷了一番劇烈震盪後全線收漲。與此同時,中概股板塊集體走強,多隻主要指數和ETF紛紛上漲。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168.61點,漲幅0.38%,收於44,882.13點;標準普爾500指數微升0.53%,報6,071.17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也小幅攀升0.25%,收於19,681.75點。
Direxion 3倍做多每日中概股ETF (YINN) 大漲 6.82%, iShares MSCI中國ETF (MCHI) 上漲 2.45%,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 (HXC) 上漲 4.33%, 萬得中概科技龍頭指數 (DRAG) 上漲 3.77%。
盤面上,大型科技股財報表現整體優於預期,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加拿大、墨西哥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訊息使市場在尾盤的漲勢受到一定壓制。儘管如此,投資者對後市並未完全喪失信心,部分分析人士認為科技股財報整體亮眼,足以抵消部分宏觀政策和經濟資料方面的不確定性。
在市場最受關注的“巨頭財報季”中,Meta Platforms和特斯拉相繼公佈了優於預期的表現。Meta在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中創下了新紀錄,主要得益於人工智慧技術在廣告業務方面的推動;而特斯拉儘管在營收和盈利上略有失色,但其對2025年的展望依然樂觀,並計劃推出完全自動駕駛服務。
微軟則在公佈財報後股價下跌6.2%,因新季度營收預期不及市場預期。不過,華爾街對微軟的基本面仍保持一定信心,認為公司的雲端計算和企業服務板塊依然具備較強競爭力。
與上述幾家科技巨頭相比,蘋果備受市場矚目。週四盤後,蘋果正式公佈了其截至12月28日的第一財季業績,整體營收達到1243億美元,略高於市場此前1241.2億美元的平均預估值;每股收益2.40美元,也超過預期的2.35美元。
其中,iPhone營收為691.4億美元,雖低於市場預期的710.3億美元,但Mac和iPad分別錄得89.9億美元與80.9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估的79.6億美元和73.2億美元。服務業務的表現最為穩健,貢獻了263.4億美元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14%。
據報道,Oppenheimer近期將蘋果評級從“跑贏大盤”下調至“與大盤一致”,這是蘋果1月份以來第五次遭下調評級。Oppenheimer分析師Martin Yang表示, Apple Intelligence與更多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尚不足以驅動消費者加快換機週期。
蘋果財報中另一項亮點來自於Mac和iPad銷售大幅攀升,分別實現了15%的同比增長。庫克將此歸功於去年10月釋出的新款iMac、Mac Mini和MacBook Pro,以及新款iPad mini的市場熱度。而更為穩定的“服務”板塊依舊是蘋果的盈利“發動機”,包含雲服務、Apple TV+、Apple Music和App Store抽成等多項業務,季度收入再度創出新高,達到263.4億美元。與此同時,蘋果也宣佈將派發每股0.25美元的股息,並在第一財季斥資300億美元用於股票回購和派息。
// 美聯儲政策 //
宏觀資料方面,美國第四季度GDP僅增長2.3%,不及此前分析師預期,顯示出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
另一方面,美聯儲在1月29日的議息會議上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4.25%至4.50%之間不變,標誌著自去年9月開始連續降息以來,首次暫緩調整政策利率。決議公佈後,美聯儲在宣告中強調通脹仍保持“相對較高”水平,但目前暫無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的迫切需求。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在通脹率進一步回落之前,會保持觀望態度。
對於美聯儲此舉,擁有“新債王”之稱的DoubleLine Capital創始人傑弗裡·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評論說,美聯儲可能在未來數月按兵不動,因為通脹尚未出現大幅下行趨勢。他表示:“在通脹明顯回落前,美聯儲似乎不急於採取進一步行動,下一次議息會議大機率也不會降息。”貝萊德投資組合經理Jeffrey Rosenberg也持類似看法,認為美聯儲已經釋放了“偏向謹慎”的訊號,而維持現行利率區間也符合當前美國經濟韌性和通脹較高的背景。
債市方面,由於市場對美國經濟強勁復甦和通脹黏性的判斷持續發酵,美國國債收益率在去年年底以來出現大幅攀升。再加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動向尚不明朗,投資者對其潛在刺激措施和國際貿易關係方面的擔憂,使得債券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觀望情緒。Thornburg 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Lon Erickson指出,人們對美國政府的政策思路並不十分確定,而較高的通脹預期也讓長期債券收益率承壓上行。
與之相呼應的是,華爾街對後市的看法也呈現顯著分歧。著有《黑天鵝》的著名學者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近日在邁阿密對沖基金論壇上直言,英偉達週一暴跌17%“只是一個開始”,AI概念股可能還將迎來更劇烈的回撥。他認為,市場此前對AI驅動的熱潮幾近“盲目樂觀”,如果現實狀況達不到預期,科技股的價格調整或許會比這次下跌的幅度更大,甚至可能出現兩到三倍於17%跌幅的進一步回撥。
然而,高盛策略團隊則持相對樂觀態度,他們認為近期AI相關概念的急挫不意味著市場將出現持續的深度回撥。高盛的Peter Oppenheimer在報告中寫道,多數熊市的源頭在於經濟衰退憂慮以及隨之而來的企業利潤預期大幅下修,而從當下的資料來看,未來12個月美國出現衰退的可能性依然不高。儘管科技股的估值已經相對偏高,但在經濟前景樂觀的背景下,大型科技公司持續增長的盈利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股價。
展望後市,投資者將密切關注美國1月份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等通脹相關資料,以研判美聯儲下一步政策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