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胡一刀,老胡,關注海外市場,專注研究全球優質資產,如果您想跟著老胡一起開啟國際視野,尋找全球機會,加入老胡的私密群。
關注老胡,開啟國際視野,尋找全球機會
出海,這幾年是非常熱門的話題,企業主們跑馬圈地,很多人、很多企業出海賺得盆滿缽滿。但不是去到每一個國家,都能夠輕輕鬆鬆把錢賺。
印度,就是最大的出海陷阱。
此前,中國企業像、OPPO、vivo等在印度遭遇過資產被凍結和高額罰款的情況。
印度指控小米涉及洗錢,直接凍結小米48億存款;對OPPO罰款5.5億美元,給的理由是逃稅;又指控vivo避稅,甩手就罰了18.9億人民幣。
走高階製造路線的富士康,前幾年說是要放棄中國市場,選擇印度,現在又殺回來了。還有諸如世界500強緯創,被印度本土巨頭塔塔集團收購。
於是乎,在印度有句名言: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你以為只是中國企業在印度被收割,其實其它國家的巨頭進軍印度也沒有好下場。
沃爾瑪此前在開拓印度市場時,就因為受到印度保護本地零售商政策,最後不得不離開印度市場;而亞馬遜的電商業務,也因為在印度面臨反壟斷訴訟而撤出印度市場;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此前也因為高額的零件進口關稅而遭受虧損而退出印度市場。
不管是外資還是中國企業,去到印度,都逃不出被割的遭遇。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不管是外資企業還是中資企業,都不再敢輕易進軍印度市場。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原本是想著要在印度大幹一場,結果去到腳還沒踏半步,已經被收割,後來不得不放棄與印度自然資源集團Vedanta合資的195億美元半導體工廠建廠計劃。
印度這個地方,就連全球首富馬斯克就膽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明確表示對印度已經沒了興趣。
顯然,馬斯克不想走一遍巨頭們被收割的路。
印度市場,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很多人早年間都看到了這塊市場的大蛋糕,因為人口資料全世界第一,還是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至少目前距離中國的距離也還有20年的發展週期。
在看到這些資料後,曾經無數的企業去到印度,曾幾何時,小米成為印度銷量第一的智慧手機品牌,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市佔率超50%,2018年出貨量排名前五的智慧手機品牌中,中國手機品牌佔據了四席。
此後,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在印度的出貨量一路攀升,2020年佔總出貨量的77%。
資料顯示,2018年在印度前十大安卓應用中,有5款來自中國,前100安卓應用中,有44款由中國公司開發。
可見當年,中國企業對印度這個市場是多麼的看好。
那些年,中國資本也如潮水般湧入印度市場。
Tracxn資料顯示,中國對印度的總體風險投資規模從2016年的6.68億美元上漲至2018年的56億美元。
其中,阿里巴巴、騰訊和位元組跳動為主要投資方,小米也在手機以外領域對印度本土公司進行投資,中國企業佈局了零售電商、物流、醫療健康、人工智慧、文娛、支付、出行等多個領域。
擁有14億人口、市場潛力巨大的印度,曾一度成為中國大中小企業出海的首選。
然而,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一切戛然而止,外資進軍印度,也同樣戛然而止。
過去七年,有2700多家跨國公司從印度撤離。
今年7月,富士康和河南省政府簽訂了新的合作協議,將投資10億在鄭州建立新的中心。相比在中國大陸的火熱舉動,富士康在印度被來回收割,被迫跑路。
同樣面臨這種狀況的還有三星集團,三星集團此前宣佈印度分公司大肆裁員,裁員數量達8000人。
再往前看,2014年,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退出印度市場。
2017年,通用汽車子品牌雪佛蘭撤出印度。
2022年,中國手機品牌榮耀撤出印度。
來印度投資的跨國公司,原本想著這片土地的消費潛力和數量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沒想到一進來就夢碎。
現實很殘酷,外資到了印度實在是舉步維艱。
莫迪作為這些年印度的一代領袖,在2017年11月,莫迪搞經濟改革,當時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上調了印度主權評級,這在當時,以西方為主的自由經濟市場對印度經濟改革十分認可。
穆迪將印度主權評級為Baa2,是1990年以來的最高評級。與之同時提升評級的還有印度四家國有金融機構、五家石油企業和四家電力企業。
但問題就在於,莫迪所推行的經濟改革,本質上是與財閥進行的利益交換。
經濟改革計劃9年了,但印度並沒有明顯提升工業佔印度GDP的比重,也沒有改變國家依靠內需“單腿走路”的經濟困境。
這就導致了印度國內土地、稅收、勞動力等結構性改革無法持續推行,讓莫迪政府難以在印度全境複製古吉拉特邦的成功。
其次是,自身複雜的營商環境、地緣政治的急劇變化,也讓不少中資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如履薄冰。
也就是說,印度的問題是隻有改革,沒有開放。
WTO資料顯示,自2014年莫迪上臺後,印度改變過去降低關稅的政策取向,最惠國待遇關稅水平由13.5%升至2019年的17.6%。針對貿易逆差國(如中國、東盟),則使用反傾銷調查、原產地規則等非關稅貿易壁壘。
上調關稅,各種收割,使得外資不斷撤離。
當然,印度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不只是因為政策的原因,還包括歧視性關稅,對進口產品徵以高關稅,強迫外企進行本地化生產;頻頻高舉“國家安全”大旗,對大型跨國企業進行滋擾等等。
之前美國國務院在2021年釋出的投資環境報告中就提到,印度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營商之地。
對印度自身來講,對外企的態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其經濟增長需要資本,為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奉行開放,吸引跨國企業進入;另一方面,被殖民的歷史記憶、國內眾多中小企業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希望快速培育本土產業鏈,導致印度或排斥實力強大的跨國企業。
同時,印度政府還因選舉需要或民粹主義壓力拿出某些跨國企業“祭旗”,以彰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
久而久之,印度製造業就被外資拋棄。
印度需要深刻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才能重新在世界製造業大舞臺上擁有一定話語權。
當然,很多人說那很多外資現在也在撤離中國,外資這幾年投資佔比大幅下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很抱歉,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只能在私域裡慢慢聊。
近期我們也深度研究了很多經濟學家對市場的發言,接下來市場應該走向何方,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一個有知道市場?2025年的大勢是什麼? 掃碼下方,我們待會兒群裡見。
關注老胡,開啟國際視野,尋找全球機會
老胡歷史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