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飛
01
廣州牽手深圳
各種壓力之下,廣州終於牽手深圳了。
11月30日,廣汽集團官宣:
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智慧汽車戰略合作簽約活動,雙方簽署了深化合作協議。
廣汽是廣州的龍頭老大,而華為是深圳的企業一哥,兩座城市的頭部企業進行戰略合作背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廣州與深圳的戰略合作。
具體怎麼合作?
廣汽宣佈,將在傳祺、埃安和昊鉑之外,打造一個全新的高階智慧新能源汽車品牌。
關於廣汽與華為的合作,之前廣汽就已經劇透。
今年11月份,廣汽大動作頻頻,先是將總部從珠江新城搬到了番禺汽車城。
2005年以來,番禺便成為廣汽自主事業的發源地,廣汽研究院、、廣汽埃安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廣汽智慧網聯新能源產業在這裡拔地而起,蔚然成型。現在集團總部搬遷到此,番禺還將是“全新廣汽”的誕生地和大本營。
搬遷的同時,要進行一系列改革,號稱“番禺行動”:
希望在保持品質、安全、使用者滿意度行業領先地位的基礎上,透過品牌引領、產品為王、科技領先、國際市場拓展四大改革舉措,再造一個充滿幹勁的“新廣汽”。
而且, 根據廣汽透露,未來三年,廣汽自主品牌將有22款全新車型密集推出,其中2025年上市7款,全面覆蓋純電、增程、插混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動力形式,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同時,廣汽傳祺將與華為深入合作,推出搭載華為高階智駕技術的中高階SUV、MPV和轎車三大系列車型。
這裡透露的是廣汽傳祺將搭載華為智慧駕駛技術。
現在廣汽與華為的合作更進一步,聯手打造一個新品牌。
02
廣汽與華為合作背後,是廣州急了
廣汽著急背後,是廣州急了。
恰如上面所說,廣汽是廣州企業的大哥大。而廣汽今年陷入困境,讓廣州經濟感受到了較大壓力。
廣汽的危機感,也是廣州的危機感,畢竟廣汽對廣州太重要了,如同東風集團對於武漢一樣。當然,後者的重要性更大,東風不只是武漢工業的主心骨,也是整個湖北工業的強大底盤。
汽車產業對廣州有多重要?
首先,汽車產業是廣州的當家產業。
廣州統計局披露的2023年統計年鑑顯示,2022年廣州的汽車製造業總產值6470.48億元,是廣州擁有的66個千億產業之一,而且是第一大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廣州市統計局
其次,汽車產業佔廣州工業總產值四分之一。
2022年,廣州工業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分別是:汽車製造業6470.48億元,電子產品製造業3389.43億元,石油化工製造業2087.21億元。
來源:廣州市統計局
工業三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合計11947.12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49.93%。也即三大工業支柱,佔廣州市工業的半邊天。
2022年,廣州市工業總產值25574.41億元。由此可以計算出汽車製造業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3%,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就是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產業,今年產能跳水,導致整個廣州的GDP增速吊車尾。
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2149.9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0%。
22149.9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80.11億元。無論增量還是增速,在GDP十強城市中,均位列倒數第一。
擴大範圍來看,在26個萬億GDP城市中,廣州這一增速依舊處於末端,位居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佛山。
廣佛同城之下,成了廣佛同沉。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廣州GDP增速大幅放緩背後,主要是工業跳水所致,而 工業增加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汽車產業下滑之故。
上半年,廣州汽車製造業,增加值下降16.4%。今年前三季度,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4%。
下滑,在於其廣汽的生產、銷售雙殺。
在今年之前,廣州的汽車產量已經連續四年增長,去年產量317.92萬輛位居全國第一。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廣州市統計局
然而,進入2024年,產量和銷量同時下滑,且丟掉了汽車第一城寶座。
生產方面,廣州統計局公佈的前9個月資料顯示,汽車產量下滑了20.8%,其中9月份下降了30.9%。
來源:廣州統計局
銷售方面,廣汽前三季度總共賣了133.5萬輛車,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5.59%。
來源:廣汽三季度財報
從財報可以看到,不僅本田、豐田這類合資車不行了,就連廣汽埃安的銷量也出現了大跳水。
廣汽埃安9月份廣汽埃安銷量為40360輛,同比下滑21.78%,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銷量22.67萬輛,同比下滑35.4%。
可供對比的是重慶、武漢兩座城市。廣州、重慶、武漢都是以汽車工業作為頂樑柱的城市,也因為汽車工業的走勢不同,帶動了增速不同。
以重慶來說,今年經濟增速表現非常亮眼,位居四大直轄市第一位,在十強城市中,增速與蘇州並列第一。
增速冒尖背後,是其汽車工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工業增速強勁之故。
重慶統計局披露:
前三季度,全市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比去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高於全國2.3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中居第8位;其中,7、8、9月份同比分別增長6.9%、8.5%和6.5%,均高於全國速度。
重慶統計局明確指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汽車與化工產業。前三季度重慶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速高達到25.9%,化工產業增速16.8%。
資料:重慶市統計局
從重慶的汽車產量走勢,也能直觀看出重慶汽車工業的恢復情況。
2017年受全國新能源汽車強勢發展影響,作為燃油車時代的霸主重慶,汽車產量跳水式下滑。
不過好在重慶很快反應過來,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最終穩定住了產量,並一路上升。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重慶市統計局
2023年,重慶汽車產量231.79萬輛,時隔多年後重回全國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50.03萬輛,約佔全市汽車產量的22%、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5%,有了質的飛躍。
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更是反超廣州,奪回“汽車第一城”的寶座。
重慶汽車工業恢復,主要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所致。因為從資料來看,重慶的燃油車仍在下降。
重慶統計局披露,前三季度燃油車114.03萬輛,下降15.4%。而新能源汽車產量59.43萬臺,增長了1.3倍。
重啟新能源汽車大產大賣背後,是深圳助攻的結果。
賽力斯與華為牽手,直接讓重慶走出了水逆週期。
而作為重慶最大的車企,與華為牽手,其產生的化學反應,讓重慶未來的想象空間非常大。
華為雖然不生產車,但:
第一,華為憑藉多年的超大規模資金的研發投入,已經成為中國民眾心中的標杆科創企業。
第二,自特朗普掀起中美貿易摩擦以來,華為已經演變成了一種中國情結。
第三,這一點最重要,華為雖然不生產車,但擁有生產智慧汽車“神經系統”的領先技術優勢。
所以,華為所到之處,皆是大賣。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距離廣州更近的深圳,沒有率先助攻廣州,反倒是助攻了重慶,這豈能不讓廣州著急。
03
汽車改變城運
華為除了支援重慶,打造了問界品牌外,還與蕪湖的奇瑞合作打造智界,與北京的北汽合作打造享界,與合肥的江淮合作打造尊界。
11月25日,在華為釋出會上,尊界S800正式釋出,預售價100萬-150萬元,意向金2萬元。
華為是廣東企業,為何沒有先支援廣州,而是去支援重慶、合肥、蕪湖、北京?
具體原因無法知曉,市場上有一種觀點,權當一看:
廣州車企以合資車商為主,主要是日系車,華為很難跟他們合作。日本顯然跟美國站在一起,對華為圍追堵截。
重慶車企比較多,其中有央企(比如長安汽車),有民企(比如賽力斯),這些企業跟華為合作起來都比較主動,沒有什麼障礙。
可以知曉的是,擁有華為和比亞迪兩個頭部新能源重企的深圳,已經坐穩了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寶座。
而在華為、比亞迪帶動下的重慶、西安、合肥、長沙等城市,迎來了新一輪城運。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說過在所有的產業爭奪中,汽車產業最具吸引力,因為它足以改變城運。
當年一汽落戶長春,讓長春在東北到處都是直轄市的年代裡,也獲得了直轄市的頭銜。後來由於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東北所有的直轄市都撤了。
二汽誕生於中蘇關係破裂開啟三線建設時代,落戶在大山深處的湖北十堰。十堰當時還只是一個近百戶居民的小鎮,如今七普時期擁有320.9萬人口。
因為二汽的到來,十堰與其原本所屬的鄖陽地區換了身份,1973年十堰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併,仍稱十堰市,鄖陽地區則降級為十堰的鄖陽區。
1980年三線建設結束,十堰由於交通不便,二汽決定遷出,先是遷到了襄樊(現在的襄陽)成就了襄陽的湖北第二城的身份。1992年二汽改名東風汽車,2003年遷到武漢,成就了武漢的汽車工業,且是武漢如今的當家工業。
隨著如今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新興汽車工業,依舊在改變著城市命運。
深圳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西安也因為新能源汽車一度風光,如今重慶也走上了前臺。
不久前寫到的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今年迎來了大爆發,截至10月21日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超過了100萬臺,躋身新能源汽車產量前三,今年年底大機率會超過上海,躍升到第二位。
來源:合肥釋出
屬於合肥的城運時代已經到來,合肥已經逆天改命了。
還有鄭州。鄭州在比亞迪加持下,新能源汽車產量一下從之前的幾萬臺躍升至去年年末的31.6萬臺。
今年前三季度,鄭州汽車產量69.12萬輛、增速83.5%,新能源汽車產量36.17萬輛、增速901.9%。預計全年整車產量超11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接近70萬輛。
來源:河南省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