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essica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科技巨頭Meta和相繼公佈了各自截至12月31日的最新季度財報。
儘管兩份成績單均超預期,但市場反應卻大相徑庭:Meta在AI廣告業務的帶動下收入創歷史新高,股價隨即上揚;而微軟的AI故事似乎不夠動人,雲端計算業務增長放緩,低於市場預期,股價一度重挫5%。
另一方面,中國AI對手們帶來的危機感愈發真實。在兩場財報電話會議中,DeepSeek的名字屢次被提及。對於 Meta和微軟持續加碼的AI投資,市場也開始質疑,這樣的大手筆究竟能換來什麼。
1
Meta:破記錄的輝煌背後,是扎克伯格的野心與焦慮
Meta第四季度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資料看起來很漂亮:483.9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大增21%,遠超市場預期的470.4億美元;淨利潤更是大幅攀升49%至208.4億美元,每股收益8.02美元也將分析師預期的6.77美元遠遠甩在身後。在"降本增效"戰略下,Meta的盈利能力甚至比疫情前更強了。
核心數字廣告業務依然是公司的"現金牛",本季度貢獻467.8億美元收入,佔總比97%,增長超20%。這一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AI技術在廣告投放效率方面的提升。Meta的社交平臺使用者規模持續也增長,日活躍使用者達到33.5億,較上一季度的32.9億有所提升。
CEO馬克·扎克伯格在財報會議上極力推銷Meta的AI野心。他表示,公司AI聊天助手月活躍使用者已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從6億躥升到7億,並豪言要在2025年衝擊10億使用者大關。
Llama 4模型家族也在不斷壯大,其中較小版本的Llama 4 Mini已完成預訓練,更強大的版本正在緊鑼密鼓地開發中。Llama 4的目標是實現原生多模態能力和 Agent能力,開啟眾多全新應用場景,預計Llama 4將成為2025年最先進和應用最廣泛的AI模型。
同時, Meta還計劃打造一個強大的AI Engineering Agent,使其程式設計和問題解決能力媲美優秀的中級人類工程師。扎克伯格認為這可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對首個成功開發它的公司而言,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
在談及智慧眼鏡的未來時,小扎更顯得尤其興奮,認為智慧眼鏡才是AI裝置的理想形態,能夠更好地結合使用者場景提供個性化服務,並強調2025年將成為AI眼鏡作為全新產品類別的關鍵發展之年。
然而,Meta此刻的風光背後也潛藏著諸多隱憂。公司給出的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指引為395-418億美元,中位數明顯低於分析師預期的417.3億美元。更令投資者“揪心”的是,為保持競爭力,Meta準備在2025年繼續開大,砸下600-650億美元的鉅額資本用於AI基礎設施建設,遠超分析師預期。
Meta的元宇宙燒錢也仍在繼續。Reality Labs業務雖實現10.8億美元營收,但虧損高達49.7億美元,同比擴大7%,依然是個無底洞。儘管扎克伯格仍在堅持,但市場對這一押注的耐心似乎正在消耗殆盡。
加重外界對燒錢憂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無疑是DeepSeek的崛起。
今天,DeepSeek顯然成為Meta和微軟們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議題。在電話會議上,當被問及像DeepSeek這樣的大語言模型將如何影響Meta未來幾年在AI基礎設施和算力方面的投資規劃時,扎克伯格直言不諱地表示,DeepSeek的崛起恰恰驗證了Meta開源路線的正確性。
"這就是這個領域發展的本質,無論競爭對手來自中國還是其他地方。我認為每個有突破、有新產品釋出的公司都會帶來一些創新,整個領域都會從中學習和進步,這就是科技行業的發展方式。"
他進一步強調,未來必將形成一個全球性的開源標準,但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確保這是一個美國標準至關重要"。而Meta的目標正是確保由美國公司,而非中國競爭對手來主導全球AI的開源標準。這也是為什麼Meta在AI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保持如此激進姿態的原因。
1
微軟:雲業務增速放緩,AI變現遇阻
相比之下,微軟本季度的財報則略顯尷尬。雖然696.3億美元的總營收和3.23美元的每股收益算是穩健,也超出了預期,但12.3%的同比增速卻是近年來最慢的一次。
更令投資者失望的是,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核心引擎Azure雲業務增速下降。Azure及其他雲服務的收入僅增長31%,不僅低於上一季度的33%,還沒達到市場預期。而智慧雲業務的255億美元營收,也略低於市場預期的258億美元。
納德拉試圖用AI的亮眼資料來提振信心,宣佈公司AI相關年化收入已達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75%。並表示微軟正在構建一個更靈活的AI基礎架構,包括最佳化成本、提升計算效率,並將AI推向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與此同時,微軟仍然與OpenAI保持深度合作,儘管OpenAI最近宣佈與Oracle合作新的資料中心,但微軟依然掌控其大部分商業託管權。
在財報會議上,也積極回應了DeepSeek帶來的挑戰。
他指出,AI領域的發展模式與常規計算週期類似,始終在追求效率提升和規模擴張的平衡。"我們觀察到,僅僅因為軟體最佳化,每個週期就能帶來10倍的效能提升。DeepSeek確實帶來了一些真正的創新,這些創新最終會被廣泛應用,最大的受益者是客戶。"
然後進一步解釋道,就像從客戶端伺服器到雲端計算的轉變一樣,當AI算力成本下降時,意味著更多人可以使用這項技術,開發更多應用。"對於像我們這樣的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和PC平臺提供商來說,這都是好訊息。"
然而投資者似乎並不買賬。
微軟本季度高達226億美元的鉅額支出(同比翻近一倍、遠超預期的209.5億美元)和AI相關費用引發了市場對投資回報的疑慮。尤其是在中國競爭對手用更低成本生產出足以媲美的AI技術背景下,這種擔憂就更加明顯。
正如投資管理公司Zacks的投資組合經理Brian Mulberry所說:"如果需要3到5年才能看到回報,這也能接受。但我們確實希望看到一個清晰的路線圖,瞭解所有投入資本的變現模式會是什麼樣子。"
1
成本之爭愈演愈烈,燒錢還能燒出未來嗎?
DeepSeek的快速崛起讓市場對AI發展的成本效率問題愈發敏感。這種競爭壓力,也正迫使美國科技巨頭們重新審視各自的AI戰略。
有意思的是,在應對DeepSeek時,Meta和微軟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Meta仍然堅定推進開源戰略,試圖透過Llama模型對抗OpenAI,同時確保美國繼續引領全球AI開源標準。相較之下,微軟的策略則更加務實。它一邊質疑DeepSeek獲取了OpenAI的資料,一邊又迅速將DeepSeek的R1模型納入Azure AI產品線,整合到GitHub,甚至計劃支援其在Copilot+ PC上的執行。簡直是典型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可見AI軍備競賽的焦點,已經從技術突破,轉向誰能以更高效的方式推動AI發展。
然而市場的耐心並非無限,隨著資本支出不斷攀升,投資者的信心正在減弱。2025年,這場AI豪賭的最終贏家,可能不取決於誰的模型更強,而是誰能率先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封面圖源:ADWEEK/Meta
點個“愛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