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家企業經營的好壞,尤其還是一家上市企業,自然是透過企業的財報最為直接,可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財報上動了手腳,那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結果誰也沒想到,這個騙局最終竟然騙到了國資的頭上。
八年造假,讓這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變得異常好看,所以在國資的眼裡,這樣的企業仍然前景可觀,於是豪擲11億直接收購了公司將近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這還不算完,還在之後接連借出將近13億的資金,結果沒想到總計24億的投入,最終為公司創始人做了嫁衣。
這邊投資者賠著錢,那邊創始人套著現,直到公司暴雷,投資人才知道被人耍得團團轉,那麼,這家上市企業到底是透過什麼方法迷惑了投資人?這家公司的老總最後又受到了怎樣的處罰?
一騙就是八年
長達八年的財務造假,饒是奇信股份的創始人葉家豪氣定神閒,那些“陪太子讀書”讀書的高管卻始終壓力不減,尤其是當公司處於暴雷的邊緣,害怕被殃及池魚的他們搶先對公司進行了舉報,這才將連續多年財務造假的事實徹底捅穿。
這時候要說最慌的肯定不是葉家豪,因為從決定進行財務造假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想到這一天早晚會來到,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所以這些年他可沒有閒著,而是想著法的套現,20.2億的套現金額就是他多年來的成就。
創始人不著急,投資人可慌了,那些投資者眼看手中的股票變得一文不值,只恨自己怎麼一開始就沒看出這是個“圈套”,而其中最慘的,自然是新餘控投,這家有著國資背景的投資公司,最終只能將苦果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咽。
而除了投資人之外,那些和奇信股份有關係的中介機構同樣也慌了神,比如對奇信IPO前三年財報,以及2015年至2019年財報,均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的天職國際;還有曾經擔任奇信IPO保薦機構的安信證券,全都縮在角落瑟瑟發抖。
可躲是沒有用的,後來經過調查,奇信股份於2012年準備上市開始,在之後的八年時間,累計虛增收入超過13億元,虛增利潤更是超過了26億元,用巨大的虛假數字迷惑了投資人,給人一種公司蒸蒸日上的感覺,然而真實情況卻與財務報表大相徑庭。
從調查來看,在上市之前,奇信股份對利潤進行虛增的方式就很簡單粗暴,簽訂虛假工程合同,或者放大虛假金額,還會對內部承包專案進行少記成本等等,自2015年年底上市之後,增加虛增利潤的方式更是複雜多變,可謂是將自己的財務報表玩出了花樣。
然而報表有著這麼大的水分,作為奇信IPO保薦機構的安信證券竟然未能發現異常,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這是因為IPO保薦作為投行業務中的一大重要收入來源,因此有可能為了利潤而急功近利,因此對核查以及執行流程統統不到位。
而作為奇信IPO的審計和驗資機構,天職國際不但沒能客觀講出自己發現的問題,甚至為了利益還做出了某些幫助,正是因為這些關聯機構的不作為,才為奇信股份長達8年的造假提供了便利,最終不但受到了懲罰,還影響了在行業內的聲譽,可謂是得不償失。
可畢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當這場“騙局”被揭露,奇信股份還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被證監會予以警告,並重罰5000萬元,而作為這場“虛假盛宴”中獲得利益最多的人,葉家豪雖然套現離場,但也被處以1400萬元的罰單,並且終身禁入市場。
除了他之外,奇信股份多位高管也被予以警告和分別處以700萬元的罰款,其中還包括他的兒子葉洪孝,看來在這起事件的參與中,葉家豪並非孤身一人,畢竟他的兒子也深陷其中,那他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種計劃的?
目的十分明確
雖然葉家豪的名字在江西的資本圈子叫得非常響,但實際上江西奇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深圳市奇信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葉家豪在1995年創立的,而且1963年出生的葉家豪其實是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人。
作為客家人的聚集區,建築裝飾行業是陸河當地的支柱產業,陸河縣就把發展建築裝飾作為勞務輸出、農民增收的黃金產業來抓,還對建築裝飾員工進行免費培訓,而葉家豪在21歲去到深圳,先是在建築公司做了幾年,後來又轉行做了裝修。
有錢之後,葉家豪在自己的老家建了當地最豪華的別墅之一,還給別墅起了個“權相樓”的名字,大門兩邊的對聯則寫著“權厚天時福上相,相得地利祿中權”,路過的村民直言一般人家根本撐不住這個樓。
“權相樓”裡住著葉家豪的親戚,但是對於他的過往,葉家人不願多談,從公開資訊得知,自從創立了深圳市奇信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葉家豪的商業版圖就在不斷擴張,他的從商之路也是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成為上市公司的掌舵人。
如何操作一家上市公司,普通人哪有機會了解,但是大約在2019年的時候,葉家豪應該就已經著手開始自己的“套現”計劃,因為那時候的奇信股份股價還在高位,減持獲利巨大,結果正是這次減持,讓他的貪婪之心被徹底開啟。
然而這種偷偷摸摸的小動作來錢還是不夠快,沒想到次年新餘控投看上了奇信股份這個“香餑餑”,畢竟從財報來看,當時的奇信股份確實大有可為,誰會想到葉家豪竟然膽子大到搞資料造假,而且一造就是8年。
由於這筆交易高達11個小目標,因此也算是引起了業內的轟動,不過對於股民來說反而是個好訊息,畢竟奇信股份的未來被國資看好,那就證明他們這些小股東的選擇同樣沒有問題,結果卻是大廈傾塌,殃及不少池魚。
結語
從結果來看,葉家豪透過瞞天過海最終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對於商人最看重的名譽,他卻是一點也沒能撈著,而那些曾經為他大開“便捷之路”的關聯機構,最終也是自食惡果。
至於做了“接盤俠”的新餘控投,也給廣大股民和投資者提了一個醒,有時候資料不一定是真實的,還是要自己多長几個心眼,別輕鬆地就被這些人的光鮮亮麗給耍了,不然結果可就有點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