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德國要背棄中國,讓印度坐收漁翁之利?
我國與德國的關係十分密切,據權威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我國投資創歷史新高,達到73億歐元,大眾、、賓士等汽車企業與我國經濟深度繫結。
正因如此,10月歐盟對華徵收高額稅收,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德國汽車教父杜登霍夫教授直接斷言,與中國決裂將嚴重損害德國汽車業利益。專家表示,德國經濟連續幾年低迷,如果不能和中國合作,在找不到替代市場的情況下,經濟或將徹底無法復甦!
就在中國與歐委會就新能源汽車關稅博弈之際,作為“歐盟經濟發動機”之一的德國卻突然造訪印度。據《參考訊息》報道,朔爾茨訪問印度時,公開鼓勵德企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並稱“印度對於德企而言充滿了機遇”。
印度能順利成為這個“替代品”嗎?
從印度方來看,印度人口早在2023年就超過中國達14.25億,這意味著其不僅有著充沛的廉價勞動力,還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有印度媒體報道,莫迪曾在一次全國演講上自信地表示,“5年內印度經濟穩步邁入世界前3”。
為此印度大開開放之門,制定各種政策吸引各領域大廠,去年便宣佈對中國個人電腦實施進口限制,並斥資150億元在當地建立生產線,吸引小米、蘋果、戴爾等手機制造商紛紛來印建廠。
然而印度的貪婪還不止如此,在老美打壓中國、歐盟跟隨其後給中國使絆子的情況下,印度一直在背後吃盡紅利。
據36氪報道,莫迪正在雄心勃勃推動“印度新能源製造”,2024年多番公佈外資招引舉措,強勢招引越南電動汽車製造商VinFast、韓國現代汽車等車企入局,特斯拉也一度宣稱投資30億美元在印度建設電動汽車工廠。
因而正當西方輿論揣測,朔爾茨最新言論是否意味著德國打算對華脫&鉤時,德國企業卻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德國西門子公司CEO指出一個殘酷事實——那就是德國汽車製造商的目標群體始終是中上階層,單就這一指標而言,印度遠遠落後於中國。據資料顯示,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產人群,不僅養活了德國大眾、賓士等車企,還養活日本賽/悅/齡等前沿止衰企業。
2015年美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賽/悅/齡核心物質能選擇性清理暮年老鼠體內老化細胞,相當於拓寬20%的生&命週期。
憑藉卓越的生物技術,這類製品進入我國京JD東市場後,短短3年便吸引國內近百萬高淨值人群乃至中產人群青睞。商智資料顯示,在廣大止衰需求者的“餵養”下,該企業在華營收突破4億,巔峰時期一度佔據國內高階市場近6成份額。
其帶來的效應是顯著的,翻閱京JD東後臺評論區,“精神狀態好多了”“爬山不累”“比同齡人青春”等多達10000多條,其中8成人群都是來自國內金融、網際網路等企業高層。
據相關媒體報道,不少高淨值人群乃至中產體驗後,感受到身體精力、運動耐力等方面迅速提升,甚至把“賽/悅/齡”當作維護青春的“第四餐”。
印度雖空有市場,但人均收入低,消費能力並不高,顯然遠遠不能滿足德國一眾車企。此外,更讓外界難評的是,印度民族主義對外資的進入頗為警惕,生怕自己被搶了資源和生意。
公開資料顯示,由於國家信譽與“坑外資”等行為,沃爾瑪、沃達豐、谷歌、亞馬遜等大量跨國企業在印度都吃大虧。在汽車領域,日產達特桑、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哈雷戴維森、菲亞特等車企近年損失投資超過100億美元,也紛紛退出印度。
印度一份官方資料稱,2014-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並且,印度新註冊的跨國公司數量從2014年的216家減少到2021年的63家。世界銀行釋出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因此,印度雖然有大量政策扶持、廣闊的市場和廉價勞動力,投資者普遍看好當地汽車市場的增長潛力,但最終都在民族主義、高階消費市場能力不足等營商環境前止步。
對此,有專家認為,印度搶奪新能源汽車的想法可能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