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棟 編輯/高莘)
當地時間2月6日,路透社報道稱,有訊息人士透露,在日產於本週四召開董事會會議後,其與本田的合併談判基本已經失敗。當前,富士康科技集團母公司鴻海集團將再度成為日產合作的有力“候選者”。
日產執行長內田誠 路透社
據悉,日產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已經在當日早些時候與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弘(Toshihiro Mibe)會面,表示在本田提議將日產設為子公司後,希望結束談判。
兩位訊息人士表示,日產目前願意與包括科技公司在內的新合作伙伴合作,以應對中國新興製造商帶來電動汽車、軟體等快速技術變革。
其中一位人士表示,該公司願意與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進行合作。
不過,日產和本田的發言人仍拒絕就近期的談判進展發表評論,並重申了之前的宣告,表示將在2月中旬之前確定兩家公司未來的方向。
為什麼是富士康
與富士康的合作並非空談,在外界看來,失去本田的依仗後,對於日產而言最首要的,便是與富士康的合作可能會為這家日本汽車製造商提供急需的現金注入,尤其是在被迫裁員9000人並將產量削減20%之後。同時,在與本田合作談判中,日產也已經展現出對智慧電動汽車發展方向的強烈訴求。
而富士康則在多年前佈局電動汽車製造後,始終未能迎來合適的客戶。
日產汽車工廠 日經亞洲
有分析師表示,重視EV及核心零部件自產方針的鴻海與日產的戰略方向也有共通之處,日產與從事代工業務的鴻海開展合作,也有助於運用日產的剩餘產能。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日產與鴻海的合作,將蘊含著打造強大亞洲EV供應鏈的潛力。
伊藤忠綜研主任研究員深尾三四郎則表示:“在進入軟體定義汽車(SDV)時代的情況下,與最尖端半導體採購能力強大的鴻海合作,對日產來說也十分有利”。
此外,日經亞洲表示,日產還可以為富士康帶來另一項好處:利用日產的剩餘產能來開展其合同製造業務。
富士康將扮演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產與本田公開宣佈開啟經營統合談判前,富士康便一直在暗中摸索參與日產汽車的經營。
富士康此前在展會上展出的電動車產品 日經中文網
2024年秋季前後,鴻海的身影開始隱約出現在日產周圍。據多位相關人士透露,鴻海與日產的主要往來銀行以及日本經濟產業省進行了接觸,做出了一些可能為參與日產的經營做鋪墊的舉動。
去年12月,有外媒還曾報道稱,負責富士康電動汽車業務的鴻海日本首席戰略官關潤(Jun Seki)訪問法國,並就收購日產股份與大股東法國雷諾進行協商。
彼時有推測認為,鴻海的種種動作或許是導致本田與日產提速官宣合併的重要原因。
儘管此後鴻海對日產的收購行動陷入沉寂,但如今日產與本田的合併告吹,也令其對日產的收購計劃再度浮出水面。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 路透社
日經中文網表示,由於日產已決定廢除與本田就經營統合達成的基本協議(MOU),之前阻止鴻海採取行動的兩個制約因素得以解除。同時,在純電動汽車業務上已經耽擱多時的鴻海,仍有著充足的收購日產的動機。
不過,在本田半路“插入一腳”後,日產的目標也更加明確地展現在其潛在合作伙伴面前。日經中文網稱,目前,擺在富士康面前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密切觀察已決定依靠自身力量重建的日產下一步動向,看準作為支持者入局的時機,然後提出成為合作伙伴;另一種則是發起快速收購,包括透過未經請求的收購要約。
外資收購阻力尚存
然而,日本政府對於外部資本收購國內第三大車企日產的警惕聲依然強烈。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12月對本田和日產的合併宣告表示了歡迎,他說,如果雙方進入協商,“這是積極的舉動”。
即便在得知本田與日產統合協商中止的訊息後,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另一位官員表示:“日產只能下定決心”。他還對鴻海可能得收購方案做出了警示,稱“鴻海也不是泛泛之輩。重組可能會成為前提”。
另一方面,上述官員還稱,日產屬於日本外匯法所規定的外資出資需事前審查的企業之一。若鴻海的股份收購成為現實,“將依照規則進行審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