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個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發現價值講述生活
太禿然了。
今天,看到兩個關於靈活就業的訊息,第一個是網約車的:
45%的空駛率是什麼意思?
基本一天一半時間都在等人打車。
再看收入:
80%的人日均流水不足300元。
簡單計算下網約車的成本扣除:
300元-15%的平臺抽成-油費/電費-保險平攤=真實收入。
這還不算車輛折舊費,如果是租車跑網約車,還有租車費用,基本上前半天都是白跑。
這麼算下來,全月無休的話也不夠5000塊吧。
想要多賺一點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
增加駕駛時長。
這兩年極端的情況下,開始有網約車司機吃住在車上,有單就接,每單就睡覺,還省了房租。
我就遇到過一個:
車應該有幾個月沒洗了,車頂一層鳥糞,車身玻璃一下都是灰,開啟車門一股食物跟體臭的混合氣味。
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我真的第一次打到這種車,當然我能體諒司機的不易,我當時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滿,但是我有點擔心他睡眠不足,別疲勞駕駛。
對了,很多人認為平臺有限制的,不可能疲勞駕駛的,但是你知道,手機和賬號其實都可以有多個的,防是防不住的。
其實外賣也是同樣的問題。
今年光外賣猝死的就不止一個了吧。
為什麼這次要上線強制休息功能,就是這個問題,訂單少了,只能增加工作時長才能保證收入。
那麼為什麼訂單少了呢?
因為消費降級需求少了,點外賣的少了,打車的少了。
外賣的降級已經好幾波了:
從前幾年降級到料理包之後,今年又降級到拼好飯,營養好吃已經不是標準了,便宜就是標準。
即便這樣,點外賣的還在減少。
網約車呢?我覺得除了買車這個因素之外:
主要是商務活動少了。
網約車的主要場景其實不是上下班,上下班大家要不有車,要不乘坐地鐵,網約車的主要場景其實是差旅。
商務少了,差旅少了,差旅不報銷了,誰還打車。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KTV的小姐姐都不打車了,這裡面的鏈條之前說過:
甲方拿了錢,乙方拿了單,大家一起去KTV消費,小姐姐拿了小費,下班後一部分小費變成了網約車司機的收入。
現在甲方沒有錢,乙方沒有單,KTV沒有生意,小姐姐沒有小費,然後下班騎共享單車了,網約車司機也沒收入。
都是一環套一環。
最重要的就是讓消費起來,讓商務活動多起來,讓經濟活躍起來。
就這樣。
點個在看支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