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通財經訊——本週黃金市場延續了強勢上漲的趨勢,價格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動下實現了連續第六週上漲,並在交易中創下了 2886.65 美元的歷史新高。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是避險需求的激增,尤其是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投資者紛紛湧向黃金這一傳統的避險資產。
匯通財經APP訊——本週黃金市場延續了強勢上漲的趨勢,價格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動下實現了連續第六週上漲,並在交易中創下了 2886.65 美元的歷史新高。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是避險需求的激增,尤其是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投資者紛紛湧向黃金這一傳統的避險資產。
首先,全球政治局勢的緊張局勢,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加徵關稅措施,都為黃金價格提供了有力支撐。雖然特朗普暫時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關稅實施做出了一個月的延緩,但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使得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仍然旺盛。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增加黃金儲備的訊息也進一步支撐了黃金價格。自去年 7 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連續三個月增持黃金,1 月份增購了五噸黃金,將其黃金儲備提高到 2285 噸。儘管中國黃金儲備在其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僅為 5%,但這一持續增購的態勢表明中國在未來可能繼續加大黃金儲備的比例,這也是市場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濟資料對黃金市場的影響除了地緣政治因素外,本週的一些經濟資料也對黃金市場產生了影響。美國勞工部發布的 1 月非農就業資料略低於預期,新增就業崗位為 14.3 萬個,而經濟學家的預期為 17 萬個。雖然失業率保持在 4% 這一低水平,但就業資料的疲軟表明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可能放緩,這為黃金市場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撐。
此外,歐元區的核心通脹資料也略微高於預期,1 月份年化通脹率為 2.5%,這一增長主要受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儘管食品通脹有所回落。美國的 ISM 製造業指數在 1 月份也出現了超過預期的上漲,達到了 50.9,顯示出美國製造業的復甦勢頭,但服務業的 PMI 和 ISM 指數的下滑則反映了美國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
分析師觀點與機構預測關於黃金市場的未來走向,許多分析師和機構一致認為,黃金價格將在中長期內保持強勁的上漲勢頭。金價的上漲並不僅僅是由於近期的關稅問題,全球央行的持續買入黃金也為黃金市場提供了長期支撐。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的資料,2024 年全球央行黃金購買量達到了 1045 噸,這一資料大大超過了過去十年的年均水平,表明央行對黃金的需求依然強勁。
世界黃金協會高階分析師 Krishan Gopaul 表示,中國的黃金儲備持續增加,反映出央行對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青睞。他指出,儘管中國的黃金儲備仍佔其外匯儲備的比例較低,但預計中國可能會繼續增持黃金,以便在未來多樣化其外匯儲備。此外,波蘭、捷克和烏茲別克等國也在增加黃金儲備,這進一步表明全球黃金需求仍然強勁。
Joseph Cavatoni,世界黃金協會市場策略師,也表示,隨著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加劇,央行對黃金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增長。尤其是在政府債務負擔加重以及全球政治形勢變化的背景下,央行將繼續尋求透過增持黃金來分散風險。他還強調,儘管金價已經上漲,但央行對黃金的購買需求不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弱,預計金價在 2025 年仍將維持上漲趨勢。
下週前瞻:黃金市場的關鍵風險與機會展望下週,黃金市場仍將受到全球經濟和政治局勢的密切影響。首先,美國將釋出 1 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這一資料將成為下週市場關注的焦點。如果 CPI 資料表現強勁,可能會加大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進而對黃金價格構成壓力。反之,若通脹資料疲軟,則可能進一步支撐黃金價格的上漲。
此外,華盛頓政治局勢仍然是黃金市場的一個重要變數。特朗普政府關於關稅的新動向,仍然是影響市場情緒的重要因素。雖然特朗普暫時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關稅措施做出了延緩,但這並不意味著關稅問題已得到解決,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
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也將釋出重要經濟資料。歐元區的就業資料將成為下週的亮點,而中國則將公佈 CPI 和 PPI 資料,這些都將影響全球市場的情緒,進而對黃金價格產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貿易方面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全球市場不確定性持續升溫,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有望維持在較高水平。
總結總體來看,本週黃金市場表現強勁,創下歷史新高,主要受到避險需求、美國非農就業資料疲軟以及全球央行持續增持黃金的推動。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是黃金上漲的核心驅動力,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全球經濟的疲弱預期使得投資者尋求將資產配置在黃金等避險資產中。隨著下週美國經濟資料和全球政治局勢的進一步發展,黃金市場將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但在全球央行持續買入黃金以及避險需求不減的背景下,金價仍有較大的上漲空間。
【免責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匯通財經無關。匯通財經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風險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