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銀行知名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團隊近日釋出報告指出,美國股市的全球主導地位正在逐步減弱,並建議投資者將目光轉向。
報告指出,2025年初以來,標普500指數的表現已被巴西、德國、英國、中國和加拿大等多國股市超越。截至2月7日,標普500累計漲幅不足3%,而德國DAX指數和英國富時100指數分別上漲逾8%和5%。
美銀認為,過去支撐美股漲勢的“七巨頭”(、亞馬遜、Alphabet、Meta、微軟、英偉達、特斯拉)已難以為市場提供長期動力。同時,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結構性優勢的預期減弱,且中東和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趨緩,促使資金流向其他市場。
美銀明確建議投資者“做多中國股票”,主要基於以下理由:
中美關係緩和:預計中美貿易和科技戰不會進一步升級,降低了政策不確定性。
價值重估契機:中國人工智慧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釋出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其低成本、高效能的特點引發全球關注,推動中概科技股價值重估。高盛、德銀等機構認為,這將為中資科技股帶來中長期增長機會。
資金流入強勁:中概網際網路ETF(KWEB)連續三日淨吸金,最近單日流入2.87億美元,創去年10月以來新高,過去一年累計淨流入達2.059億美元。
美債收益率或跌破4%,避險情緒升溫
美銀預計,隨著特朗普政府計劃控制財政支出、推動減稅政策,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跌破4%。與此同時,資金流向顯示避險情緒上升:截至2月5日當週,貨幣市場基金吸金468億美元,債券基金流入166億美元,而股票基金淨流出6億美元。
報告提醒,若德國大選後政局變動或俄烏和談啟動,歐洲股市可能面臨獲利了結壓力。當前全球資金 正“搶先反映美國優勢見頂”,但需警惕短期波動。
除美銀外,高盛預計MSCI中國指數年內或上漲14%;德銀認為2025年中國股市“估值折價”將消失,A股和港股有望突破前期高點;貝萊德亦看好中國股票及利率債的中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