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國工程師家暴事件的進展引發了廣泛討論,大家的目光都圍繞在為何有著“清華學霸”“矽谷工程師”等亮眼標籤的他會做出這麼偏激的事情。反觀同樣是來自清華的姐妹花馬冬晗、馬冬昕,學成歸來後分別在清華、大連理工任職,繼續著各自的科研事業,為國家乃至世界發展貢獻力量。
同樣都是留學生,為何差距就這麼大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就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的教育通常都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很多家庭可能會對學校教育關注更多,但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度不足。
提問Questions: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更利於孩子成長?
解答Answers:
榜樣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髮展的基點,對於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家長言行舉止、做人做事的標準又決定了孩子的標準。這個標準和學歷的高低、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絡,更多是和家庭的價值取向相關。
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叫“Like father,like son.”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家長,我們有沒有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呢?比如你希望孩子讀書,那麼你堅持讀書了嗎?你希望孩子不要玩手機,你有沒有玩手機?你希望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你有沒有陪伴他們走進曠野?
好的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家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上社會。
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
從這些年報道出來的一些有關留學生的極端事件中不難發現,在事情發生前,大家往往會因他們優異的成績而忽視他們其他的需求。然而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能力各不相同,成長的路徑也會因人而異,家庭教育同樣如此。
如今,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讀世界名校,希望他們找到更好的工作,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這個想法本沒有錯,但卻容易陷入“虎爸虎媽”式的家庭管教。在我的《不一樣的教育》一書中提到,某種程度上,“虎爸虎媽”式的家庭管教讓亞裔二代躋身社會精英階層的速度驚人,但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有個充滿壓力、甚至頗為痛苦的童年。
在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者尼爾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孩子的本性需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家長、老師和社會的干預,不過是按自己的理念製造了順從聽命的模型。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在培養孩子時,最應該給予孩子的就是我們的愛,讓孩子也學會去愛他人。
成長是一輩子的
我曾採訪過美國一所知名院校金融專業的教授,他告訴我他們當初覺得中國學生聰明、能吃苦、數學功底好,因此投入了大量的獎學金去招收和培養中國孩子。但後來發現,有些中國留學生在進了華爾街、有了好工作後,就覺得完成了人生使命,不再尋求進步了,不僅他們感到很遺憾,我也很覺得痛心。
在我看來,鼓勵孩子把興趣、潛能與發展方向結合起來,找到適合的目標和路徑,讓孩子有方向地踏踏實實不斷進步,這個進步並不會因為一本畢業證、一份offer結束,而是伴隨孩子成長的一生,這才是家庭教育應該關注的地方。
當下很多年輕的家長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不知自己能做些什麼。其實無論我們的孩子未來走那一條路,只要符合社會價值觀,孩子心甘情願且樂此不疲地作著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既能養家餬口,又能幫助周圍的人,還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就是一條正確的成長之路。
這次家暴事件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悲劇,從對此事件的報道綜合看,也可以一窺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起點,孩子們遠赴大洋彼岸求學工作,所面臨的不只有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要是能在家庭教育階段就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三觀,相信很多悲劇都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