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轉軌和教育路線選擇,也是家長圈裡經久不衰的話題。下文媽媽帶孩子從成都公立牛校,一路血拼到新加坡,卻突然急剎車,全家轉移到清邁,是什麼讓她做出這麼大的轉變?這個過程都發生了什麼?一起來看她和三個孩子的故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小齊 編丨Luna
*為了保護採訪者,本文姓名和照片做了隱私處理。
追逐名校夢
我把孩子送進了成都最卷的學校
我是成都人,從小就在這個城市,後來有了三個孩子,他們也都在這裡出生。
我的心底一直有個名校夢,小時候嚮往成都最好的小學,長大後也夢想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但一次次的和自己的夢想擦肩而過,這種遺憾一直留存到我有了孩子。
圖源:unsplash
最大的姐姐Crystal6歲時,我們家拼盡全力把她送進了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學校,“成都五朵金花”之一的公立小學。這所小學是成都最好的小學之一,在我小時候,要是哪個家長說自家孩子讀這所學校,臉上總會洋溢著驕傲的表情。
一年級報名考試的有3000多人,一個年級15個班,一個班四十人,總共招600多個孩子,這600多學位裡面有一部分留給職工的孩子和關係戶的孩子,剩下的名額就是給硬考進去的。萬幸的是,女兒被錄取了。
我小時候沒能考進這所小學,一直覺得很遺憾,所以對這所學校總有一種執念,我想讓自己的孩子來完成這個願望,現在讀最好的小學,未來讀最好的大學!
現在回想女兒的成長過程,似乎一直在被我潛移默化地影響,不論是她進入最好的公立小學,還是在她內心埋下的藤校夢,我曾一度對此感到興奮。
圖源:pexels
但這些“目標”實現後,我卻沒有激動太久,因為現實太過殘酷。那個我曾經認為“最好”的學校,用現在的話說其實是“最卷”的學校,伴隨而來的是整個家庭一起掉入漩渦,之後的幾年,我第一次體會到掉進漩渦而無法自拔的無力感。
女兒剛進校,老師就通知我說:“你的女兒是班上兩個還不認識拼音的孩子之一,作為家長,你要重視這個情況……”
老師說的另外一個孩子是我女兒的幼兒園同學,而其他的孩子全都在學前班學完了拼音,一些孩子的識字量也是相當驚人的,他們甚至在入小學前就完成了一年級的課程。我們還沒到賽場時,別人就已經搶跑了,我們這時能做的就是追趕,儘量別被拉開太大差距。
學校作業很多,班主任會定時會把一週的作業全部發到群裡,家長就要每天陪孩子做作業,家長必須參與,因為很多作業是要求家長跟孩子一起做的,家長還要給孩子批改,老師不改作業。
從一年級開始就要上晚自習,我們沒有住校,走讀生早上7:30就要到學校開始,一直到晚上8:30,這期間全部在學校學習。我堅持把女兒每天接回家,晚上從學校開車回家只用十幾分鍾,彷彿一天醒著的時候只有這個十幾分鍾是可以不考慮學習的事,回到家短暫的吃完加餐,繼續寫作業。
到了週末,一天補數學奧數,一天補語文,剩下的時間還要做各種作業。每個孩子都在外面補課,於是我們也必須補課,要不就考不過別人,而且還要比別人學得多學得難,才能有好的名次。女兒班上有一個同學課外輔導報了8個班,完全沒有空餘時間,相比起來,我們至少每週日還會盡量留出半天時間給孩子活動。
說說數學,學校的教學中實際上提高了難度,把很多奧數題放到日常教學中,每個孩子都在比誰學的多,學的難,完全脫離國家正規教材教學進度。經過幾年的的訓練,到了六年級就會被分班,數學特別好的放到一個班,可以直升中學,到時候將會參加大量競賽。
按照女兒當時的成績,六年級進入數學實驗班不是沒可能,這也是辛苦學習的一種目標和動力,雖然學得很苦,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
我們原本的計劃是姐姐小學到初中階段在國內打好基礎,然後再轉到國外去讀IB課程,順便參加各種考試和補習。但後來發生的事讓我提前了這個計劃。
首先是全球疫情的爆發。當時國內防控做得好,國內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國外留學的孩子影響很大。很多獲得錄取通知書的學生沒法出去,已經在國外讀書的孩子想要回卻回不來。我擔心未來變化會更大,所以儘早送女兒出去,就成了我當下最緊急的事。
與此同時,女兒剛升入五年級,她的個人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女兒是個要強的孩子,很少說苦,但我發現孩子眼睛無神、精神渙散,已經失去了一個孩子本該有的天真和活力。
學習完全是被動的,除了考試、作業、補課,沒有任何興趣愛好,人已經處在“麻木”的狀態,而孩子的這種狀態在學校是較為普遍的。也許學校認為大多數孩子的狀態就是正常狀態,但我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孩子會隨時崩潰。
在內外焦慮下,我們的出國計劃提前了,女兒開始申請新加坡的學校。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備考,我讓女兒轉出了這所公立小學,進入了當地一所國際學校,這裡可以給女兒提供足夠的課餘時間去準備新加坡的考試。
讀了一年國際學校三個月備考,
申請到了新加坡最好的政府國際學校
我們把出國留學的目的地選在新加坡,主要原因是
新加坡有很高的IB考試成績,女兒之前在公立學校成績優異,一旦去了新加坡,可以適應那邊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是新加坡離中國近,華人很多,文化差異不會太大。
這些都更有助於她實現自己的藤校夢。
圖源:pexels
申請期有五個月,作為過渡,姐姐先轉到了成都的一所國際學校,在這裡目的很明確,就是為新加坡的入學考試做準備。
就在那一年,出臺了一些新政策,遍地開花的國際學校不能叫國際學校了,保留下來名字的國際學校一律改成外籍子女學校,只能收外籍學生。
國內的孩子可以讀的國際學校一律變成雙語學校,名字裡不能出現國際兩個字,所學教材不能有國外教材、不能有英文教材。
女兒進入這所學校後,我發現她的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也會和同學們聊聊娛樂八卦、或是哪個同學情感上又遇到了問題。學校不允許帶手機,但是可以帶電腦用WIFI上網,因此孩子們總能去網上看到很多剛發生的新鮮事,女兒也會跟我聊起這些。
學校的管理非常鬆弛,老師對孩子做到了最大程度包容,鼓勵孩子有更多的個性發展,因此能看到很多不同樣子的孩子,有的孩子天性活潑,甚至會調皮搗蛋,老師也很包容他們,有的孩子興趣愛好豐富,每天都有參加不完的社團活動。
作為過渡期學校,我本不該太在意其好與壞,但它與之前就讀的公立學校形成了極端對比。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學校如此,教育更如此。
這時,我才第一次思考“什麼是好的教育”。
圖源:pexels
申請新加坡的好學校也比想象中的難多了。
我們申請的是新加坡政府辦的三所國際學校之一,在新加坡所有國際學校裡面,這三所學校IB分數最高。學生IB成績幾乎都是在四十以上,每年新加坡全國IB平均分都靠這三所學校給拉上去。
選擇政府辦的國際學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學校有比較多的時間學中文課。孩子們都還小,我不想讓他們放棄中文,如果現在就脫離了中文學習,以後想要再補上就難上加難了。
姐姐在成都國際學校期間,從確定申請目標,到正式考試,一共只有三個月時間,於是我們開始跟時間賽跑,備考衝刺。
那時姐姐是五年級,同年齡的新加坡數學內容大約是國內六年級到初一水平,其實對於中國孩子這不算什麼,因為大家都在補課。但英文的聽說讀寫要求比較高,也是國內孩子差距最大的地方。
本想著讓她一直呆在學校裡學習,經過一週,發現效率極低,學校完全沒有學習氛圍,一週的計劃都沒完成。
於是我就每天開車早晚接送,一天在路上要花四個小時,每天陪她重新整理加坡數學、英文,從晚上6點刷到11、12點,週末還要上中介提供的兩次額外補課,主要是去適應新加坡的考試題型。
三個月的準備期很快就結束了,7月份的考試進行得很順利,經過我們一起的努力,女兒被新加坡一所政府國際學校錄取。
新加坡最好的成績背後
依舊是殘酷的淘汰機制
孩子們對新環境的適應比大人快多了,經過短暫的入學適應期,女兒就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有空餘時間和小閨蜜去吃飯、看電影。
在學習上,因為在國內時學習的難度高,其實她已經超過了新加坡同年齡的學習要求,適應學習的過程並沒有太大難度,甚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這種相對鬆弛的生活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時,兩個弟弟也進入另外一所國際學校,這裡沒有入學門檻,只要你繳了高昂的學費就能入學。
孩子沒有家長那麼挑剔,他們喜歡現代化的城市、寬鬆的教育、多元的文化,三個孩子到了新加坡都很興奮,我們有空就去公園、藝術館、商場。
然而,慢慢地,我卻發現,費了很大的力氣帶孩子們來到新加坡,女兒還考進了新加坡最好的政府國際學校,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
首先,來到新加坡不到一年,我發現當地的國際學校環境並不太好。
有的國際學校中國人做了股東,就會以中國市場為主招很多中國孩子進來。歐美國家的家長來,基本上都是工作順便帶孩子讀書,公司或政府直接負擔學費。而我們中國家長,通常是辭職、全職陪讀,少有在當地工作的,同時還要負擔比歐美學生更高的學費。
其次,存在種族歧視問題嚴重,中國孩子處於弱勢。
當時某名校就出了一個霸凌事件,三個白人孩子把一箇中國的小學生堵在廁所裡打了,還讓小男孩把褲子脫掉。這事情被爆料出來後,短暫轟動了一段時間,校方說要嚴肅處理,隨後就不了了之。後來才知道三個白人孩子裡有學校股東的孩子,還有一家是律師。
姐姐讀的政府學校特別注重教學,但是對孩子的身心關愛其實做得很差,尤其對中國孩子,待遇也不平等。
一日三餐只有中午餐吃得好,因為很多本地學生和老師會在學校吃飯,選擇性很多,味道也好。而早飯和晚飯通常只有住校的中國學生,伙食水平就嚴重下滑!
家長們反映過:食物沒有煮熟、有蟲子、頭髮絲等異物……晚餐經常只提供泡麵,很多包放到鍋裡煮,一些孩子吃不飽,就去外面吃或者再點個外賣。
有中國家長就給學校發郵件就投訴這個事情,得到的回覆卻是:別的孩子都能吃,為什麼你家孩子不能吃?
這種事如果在國內發生,我們肯定會去找媒體曝光,或者到教育局投訴,但是在國外真沒那麼容易。
圖源:pexels
第三,女兒進入最好的政府國際學校,我才看見這裡最好的成績背後是殘酷的淘汰機制,這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我一直以為孩子只要考到了這個學校,就可以一直到高中參加大考。但是後來一次家長會,我才知道從初中開始就要面臨兩次淘汰,而女兒要想留到最後參加IB大考,還得跟從前一樣拼成績才行。
另外,兩個弟弟慢慢長大,他們的需求我無法忽視。一路走來,兩個弟弟始終跟隨著姐姐的腳步,但他們又是完全不同的性格,天性快樂、愛自由。
比起考試取得好成績,他們更熱衷於做些好玩兒的東西,拍個無厘頭短影片可以讓他們興奮一週。
弟弟Grandy比姐姐小兩歲,曾跟著姐姐進了成都的同一所小學,卻成為學校裡的另類。他每天在學校裡都是放鬆的狀態,不管別人怎麼拼命學習,他只按自己的節奏來。
中午學校要求睡午覺,他不想睡,就在宿舍裡面玩,別人睡著了,他拿個水彩筆在別人臉上畫畫、在牆上畫畫。為此我被請到學校去參觀他的“作品”,把牆刷回原樣。
從學校的角度看來,Grandy就是個不守規矩的淘氣孩子,但我又從Grandy身上看到了本來屬於孩子們的生命力。
最小的弟弟Dustin因為出生日期卡在9月入學後,所以他比其他孩子多讀了一年幼兒園。也正是這一年,他轉到了一所自然教育幼兒園,給他帶來了最多的快樂,可以光腳到處跑、玩水、玩一切被家長嫌棄的東西,每天回家都是髒兮兮的,直到現在,Dustin對幼兒園的記憶只有這一段。
姐姐讀的政府國際學校,究竟是因為學校教學水平很高,提升了學生的能力,還是那些經過淘汰篩選後留下的學生的考試能力讓這個學校變得很有名?
兩個弟弟就讀的國際學校,他們面對著複雜的多元文化,而學校時不常爆出不和諧聲音,總讓我擔心,哪天我的孩子也會遇到相似的問題。
新加坡的教育環境真的適合三個孩子嗎?還是隻滿足了姐姐,而忽略了弟弟的需求,對這次的選擇,我的內心也開始搖擺了,變得沒有以前那麼堅定。
國際學校裡宣揚的平等尊重
我在清邁找到了
我早些年在成都時就已經皈依佛教,內心一直渴望平靜,但在孩子讀書這件事上卻始終做不到。也許是自己心中一直有的名校夢還在吧。不管是小學還是大學,其實是自己的想法在影響孩子。
經歷了公立牛校的兒時夢、國際學校的表面光鮮、新加坡最牛的政府國際學校的不公平和殘酷的淘汰制後,我想要真正的改變,我開始叩問自己,去思考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這真的是好的教育模式嗎?
我的孩子為了讀書,委曲求全,壓力山大,為了一個分數,真的一直過這樣的生活嗎?
在新加坡不到一年,我起了放棄的念頭,我把離開新加坡這個想法告訴孩子們。
兩個弟弟因為年紀小一些,他們的內心也更鬆弛,對於在哪裡讀書、讀什麼學校,其實內心最渴望的快樂;而姐姐對此表示出激烈的反對,她希望在新加坡繼續讀下去,完成她的藤校夢。
也許是弟弟們看到了姐姐長時間高壓學習下的狀態,他們在意識中自然形成了另外一個對立面。
去年假期帶孩子們來清邁玩,我看到孩子們每天玩得都很開心,可以四處奔跑、去山裡玩水。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又去了一所國際學校參觀,深深感受到學校對孩子的友善,兩個弟弟都很喜歡這裡,很快我就決定了讓他們倆在這裡讀書。
姐姐更喜歡新加坡大城市的樣子,她選擇自己留在新加坡嘗試自己生活,每到週末沒有學習的時候,就跟朋友約著出去看電影、看話劇、吃飯逛街。
於是我們開始了分開兩地的生活。
姐姐一個人在新加坡待了三個月,然後放假,她就來清邁跟我們在一起,後來春節也過來一起過年,經過這幾次的短暫居住,似乎她也被這種放鬆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再後來,今年3月份假期再來清邁時,她就沒有再回新加坡了。
孩子們來到清邁,開始關注於各種自然活動,平時除了去野外徒步、去寺廟靜修,也會主動要求去學習各種興趣課,比如騎馬、美術……這在之前七八年裡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姐姐去上學前是忐忑的,喜歡繁華大城市生活的她,現在卻要穿著拖鞋去上學。
第一天放學回來跟我說,上午比較緊張,因為誰都不認識,但是到了下午就好了,還交到了一個很好的朋友。學校裡每個人都對她很熱情,跟她主動打招呼,然後問她是不是新來的學生,她就覺得這一點跟以前很不一樣,從成都到新加坡都沒有這種感覺。
過去我給了孩子太大的外部壓力,尤其是在姐姐身上,似乎她的學習是依靠外部的培訓來推動的。我不能保證自己能一直推著她往前走,如果有一天孩子發現自己成績不夠好了,可能會說,培訓機構不夠好,刷的題不夠多,老師教的方法不夠好。但往往會忽略從自身去找原因,如果孩子有自學的能力,其實在哪個學校並不是很重要。
姐姐現在讀初二,距離讀大學還有四五年的時間。問起她今後的目標是什麼,她依然會毫無猶豫地回答“哥大新聞系”,也許幾年後又會有很大變化。
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的大學,以後的人生如何走,都是個未知數。我也放棄了讓她完成“我們的名校夢”的想法,未來的路由她自己選擇。
輾轉了這麼多所學校和這麼這幾個城市的大環境和學校小環境,我才意識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在需求。
我現在能做的,是幫他們改變教育的大環境,選擇給他們一個相對來說簡單和自然的環境,讓他們不要太追求外界的一些東西。如果心總是散亂的話,他就沒辦法注意力集中。
現在我們到了清邁,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似乎都找到了自己所需求的東西。兩個弟弟天生自由,快速地融入其中;姐姐經過了一兩天的拘謹,也放開了自己的包袱,開始穿著拖鞋去上學;而我,更喜歡清邁鬆弛、自然的環境,我終於找到了內心真正的寧靜。
這位受訪媽媽養育孩子十幾年,一路走來,從公立到私立,從國內到國外,把大多數中國家長能走的教育路都走了一遍,她走過的路很多父母仍然在繼續。
當她發現過度追求成績,對孩子的自由、創造力發展不利,她開始改變,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偏執、堅韌、無畏,也看到了她的焦慮、反思和超脫。
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成長、興趣、愛好。
另外,教育問題在多子女家庭會變得更復雜,往往一個孩子的成功經驗不能複製到其他孩子身上,家長需要平衡每一個孩子的需求。只有孩子由內而外的去發現自己的需求,才能把教育這件事化繁為簡。
希望這位媽媽的故事,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在陪伴孩子成長這條路上,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讓他們健康、快樂。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